昙噩和昙耀——元明之际象山的两位高僧
佛教在中国源远流长,五代时期象山就有寺院16所。当时的佛教主要是禅、律、教三宗。元代皇帝为怀柔西藏,尊佛教中之密宗喇嘛教为国教,中土佛教反为所掩,唯有禅宗中的临济宗尚盛。昙噩和昙耀为临济宗中两位全国知名的高僧,因为曾先后侍临济宗元叟行端禅师,故互称师兄弟。昙噩俗家在慈溪,其行踪和归宿在象山;昙耀俗家在象山,其行踪和事业在外地,出家和归宿皆在海盐永祚寺。
◎不同的出身
先说昙耀。俗姓朱,父名杲,母张氏。僧名昙耀、梵琦,字楚石,号西斋老人。关于他的生平,明初宋濂根据仁公行中所写的“行状”而作的《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有详尽记述。
昙耀生于何时,几岁出家?可以由下面这句话推算出来:“师汩然而化,时在洪武三年七月二十六日。世寿七十五,僧腊六十三。“僧腊”,指出家后寿龄,“世寿”指常人的一生寿命。从昙耀坐化时间往上推,当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以世寿减去僧腊,可知9岁开始就出家当小沙弥了。
《塔铭》本仁公行中禅师所撰之《行状》,说昙耀之母张氏“梦日堕怀而生师(指昙耀),方在襁褓中,有神僧摩其顶日:

昙耀梵琦
‘此佛日也,他时烛照昏衢乎?’”,“年七岁,灵性顿发,读书即了大义“。人家问他喜欢书中哪句话?当即以“君子喻于义”应,可见他读过《论语》。至于要把读过的诗文默写出来,更远远超过其他孩子,因此,“远近号为奇童”。
昙耀9岁出家,《塔铭》中说他“弃俗人永祚,受经于讷翁模师”。9岁的孩子哪里悟得“弃俗”?说白了,不过是由于家贫,父母不忍心让这样聪明的孩子没出息,在“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九儒十丐”的元朝,做和尚远比做儒生好。一个老和尚来象山看到这孩子资质灵异,就把他带到了千里之外的海盐永祚寺,这个寺院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四年之后,昙耀的族祖“晋翁询”又把他带到了湖州崇恩寺。这段时间,昙耀一直在有学问的老僧身边“受经业”,所涉猎不只是佛经,也旁及儒家的经典。
崇恩寺是湖州名刹,宋宗室菊坡居士所建。入元后香火颇盛。宋宗室后裔、元翰林学士、大书画家、湖州人赵孟頫,常来崇恩寺。一见昙耀,颇为器重。“为鬻僧牒,得薙染为沙门”。此后,由于赵孟頫的关爱和指点,昙耀大有长进。
元至大四年(1311),16岁的昙耀到杭州昭庆寺受具足戒。具足戒又称大戒,与小沙弥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受了此戒,就是正式的僧人了。昙耀此时已可算作大和尚,法名梵琦,“文采炳蔚,声光蔼著”。
再说昙噩。俗姓王,慈溪人。由于没有出名的大弟子,遗嘱“不可建塔”,无人为作《塔铭》,留传后世的资料就不成系统,主要见于《佛祖纲目》及明代嘉靖《宁波府志》和《象山县志》。
昙噩圆寂于明洪武六年(1373)法腊八十有九”。世寿无记载。不过从《佛祖纲目》所述可以推定,他于至元二十年(1283)就出家了。
昙噩禅师,字无梦(亦称梦堂),慈溪王氏子,家世宦族。母命从乡校,师游洎。长穷览儒籍,彻其义髓。已而心有所感,弹指叹曰:“攻书修辞,此世间相耳,曷若求出世间法乎?“乃白其母出家。凡释氏契经,昼夜摩研,不知有饥渴寒暑。
上文有“长穷览儒籍”一句。所谓“长”,一般指20岁。由此可以推定,其生年当在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前后。这段文字告诉读者这样五点内容:一、与昙耀不同,昙噩的祖上是宋朝的官吏。二、昙噩的父亲早逝,入乡校读书乃奉母之命,出家亦禀明母亲。
字称梦堂,表示对母亲的怀念不忘。三、昙噩于儒籍已“彻其义髓”,功底较昙耀更深厚。四、昙噩出家由于自身的大彻大悟,名利观念自然淡薄。五、昙噩是一个经历宋、元、明三朝寿超百龄的老僧,较昙耀年长约30岁,对于红尘看得更透。
昙噩祝发东皋寺,后依奉化长庐寺雪庭傅公。
◎不同的弘法之路
昙噩和昙耀虽同为禅宗中的临济宗,但弘法之路不同。
昙噩在元代,屏迹官场,远离宫廷。他离开奉化长庐寺以后,驻锡庆元保圣寺。以后又到过许多寺院,看到许多和尚身入丛林,心恋红尘,一样追求利禄,叹日:“教相如海,苟执著不回,是觅绳自缠耳。曷若求明本心乎?”于是,笃意观禅。久之,听说傅公雪庭住灵隐,即去灵隐,侍奉左右。不幸傅公辞世,元叟行端“来补其处”。“行端风规严峻,非宿学莫敢闯其门。噩直前咨叩,了无畏惧。(对答时)机锋交触,情想路绝。内外如一靡间,毫忽一转至六七,语愈朗烈。(行)端欣然颔之(点头微笑)。”
元大德年间(1297—1307),昙噩住持天台国清寺。延祐二年(1315),象山瑞龙院要更换住持,改律寺为禅刹,请他为开山第一祖。昙噩欣然前往,并告诫僧众说:“吾与尔俦,研究空宗,当外形骸忘寝食,以消累积宿习,然后心地光明耳。”自此,“日进一餐,终夜凝坐,以达于旦”。昙噩戒行严洁,文章简古,有请为撰文者,不打草稿,一挥而就,“土大夫咸礼尊之”。在瑞龙寺期间,元翰林学土、文章大家、鄞人袁确晚年退归故里,与之过往甚密。袁桷读昙噩所撰《叠秀轩赋》、《骠骑山赋》及《慈照师行述》后,赞赏有加。元泰定二年(1325)为之书跋时,赞其文“汪洋浩博”、“旷达冲淡”,而又“逞奇阐幽”、“语精意远”。袁桷说:“余老矣(时年59岁),上人其勉之。投闲谢事,愿相与过从,将复见于(奉化)雪窦、(象山)玉几诸山,斯幸矣。”(《题噩上人〈叠秀轩赋〉后》)
昙耀出入宫廷,往来于杭、嘉、湖之间。初,询师迁往湖州道场,昙耀为侍者,承命司藏室。“历览群书,不假师受,文句自通”,“然胶于(离不开)名相(名誉地位),未能释去缠缚“。闻元叟端公(行端)倡导双经,即前去问难云:“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其意何如?”元叟却以此语反问。昙耀一时语塞。方欲回答,元叟叱之使出,自此群疑塞胸,如填巨石。
至治初(1321),元英宗诏以黄金泥书《大藏经》,昙耀以善书被选入京。一夕闻西城楼鼓动,汗如雨下,拊几笑曰:“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因成一偈,有“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翩然南旋,再入双径谒元叟。元叟行端第二次见昙耀已有顿悟,“气貌充然”,谓曰:“西来密意,喜子得之”,“妙西大法,尽在于琦”。“遽处以第一、第二座”,“有来参决者,多以琦辨决之”。泰定年间(1324—1328),元行宣政院(地方专管宗教)闻名,命昙耀驻锡海盐福臻院,随即升永祚寺住持,为永祚寺创大宝阁,铜铸诸佛像,造高为240尺之佛塔。后迁杭州报国寺,转嘉兴本觉寺,构万佛阁九楹,宏伟壮丽,俨如天宫。元泰定帝嘉其行业,赐“佛日普照慧辨禅师”之号。[29]不久退隐永祚寺,筑西斋为终老之计。昙耀形躯短小,而神观精朗,所到之处,黑白向慕,如水归壑。内而燕、齐、秦、楚,外而日本、高句丽,咨决心要,奔走座下。得片言,装潢袭藏,不啻拱壁。
◎人明之后
入明之后,明太祖振兴中土佛教,并特设僧官,管理天下寺庙。洪武初,连续三年举行大法会。
洪武元年(1368),为了超度战争中死于非命的将、卒、庶民,诏选江南大和尚十余人,在蒋山禅寺举行大法会,昙耀升座说法。洪武二年,召戒行高僧至京。昙噩与昙耀都应召说法,赐宴文楼下。昙耀受到皇帝特别召见,并出内府白金赏赐。昙噩没有得到这样的恩宠,归途遇达官,来不及避开,受到责打。于是高声吟诗日:“沙门原不拜侯王,谁道菩提证法场。二十黄荆(荆条)生受得,袈裟曾惹御炉香。”达官一听,连忙愧谢。之后,在经绍兴到曹娥的水路上,昙噩与几个浙江名士同船。众人方分韵赋诗,不把一个穿着旧衣坐在船尾的老僧看在眼里。昙噩忽然起身施礼说:“有剩韵乞布施。”众人拈“蕉”字与之,昙噩应声吟曰:“平明饭罢捉篙梢,撑出五云门外桥。离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白翻晴雪浪花舞,绿弄晚风蒲叶摇。西北阴沉天欲雨,卧听蓬韵学芭蕉。”众惊曰:“公非噩梦堂乎?”就恭请入座。

重建的瑞龙寺
洪武三年秋,朱元璋选僧中通三藏之说者,问鬼神幽微情状。昙耀、昙噩等都应召而至,住在大天界寺。昙耀忽感不适,过了几天,促随从给他淋浴更衣,要了一支笔,写了四句偈言:“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对昙噩说:“师兄,我将去矣。”噩日:“子去何之?”答日:“西方。”噩日:“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昙耀厉声大喝,汩然而化。昙噩回到瑞龙寺,居东堂钟楼之侧。一夕,飓风大作,钟楼坍塌。众往视之,仍在床上打坐,一木斜支卧榻,丝毫未伤,若有神助。洪武六年(1373)六月初六,昙噩沐浴更衣,出器物,分遗丛林诸友。命弟子日:“三界空华,如风卷烟;六尘幻影,如汤浇雪。亘古至今,唯一性独存。吾之幻躯,今将入灭。灭后阇维,煅骨为灰。不可建塔,以累后世。”又对众人说:“吾当去矣。”乃作偈云:“吾有一物,无头无面。要得分明,涅槃后看。”端坐合掌圆寂于瑞龙寺东堂。僧腊八十有九,世寿约为一百零九岁。
昙耀生前身后,均负盛名。明初被誉为“第一等宗师”。曲江居士钱唯善曾总括他一生的成就:“楚石禅师,实嗣元叟,五十年间,六坐道场,偈语流布丛林,其提倡六会语录,脱略近时窠臼,严持古宿风规。电解霜开,金声玉振。”身后名扬海外,对日、韩佛学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然而,就悟性境界而论,始终还是“胶于名相,未能释去缠缚”,不及县噩之旷达冲淡,“五蕴皆空”。
注释
[1]一说杨镇龙兵败后隐居深山,同妻子李氏合葬于鲍公岙印山。
[2]说来奇怪,史书无此事记载。此所谓“宁海贼”,疑指至元二十六年(1289)宁海杨镇龙起义攻占象山事,但事隔67年。连这样的史实都搞错,杨用可的水平可见一斑。
[3]另一旁乃爵溪。
[4]恶:怎么。
[5]沮洳:低湿地。
[6]□瘠:贫瘠地。
[7]乃或竟然便。
[8]栖霞餐露之馆:仙人止息的地方。
[9]奚索之:为什么追究它。
[10]妻子:老婆和孩子。
[11]嗣:继承。
[12]资:借。
[13]垤:小土堆。
[14]奎蹄:两腿之间的小地方。
[15]囿圆养动物的园林。
[16]竟:讲透。
[17]广轮:广阔。
[18]稽:核算。
[19]羡:有余。
[20]长年度世仙人。
[21]彝、庸都解作平常。
[22]稷稷营营:聚在一起劳劳碌碌。
[23]螭软:如蚯蚓之类。
[24]肖翘;如蚊、蝇之类细小飞行动物。
[25]四民之外:方外之人。
[26]有事:更高的追求。
[27]日余:夕阳尚有余晖时分。
[28]十有二杓贞于天田:旋转了十二次的北斗星斗柄正指天田星,即正月。
[29]一说为至正七年(1347)元顺帝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