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牵海上起事

蔡牵海上起事

◎起事的社会原因

康熙二十一年(1682),在清廷诛灭了三藩及其大小将领之后,三藩之乱彻底平息。随着第二年台湾的统一,又扫清了明代残存海上的势力。近海沿岸的封禁地逐渐展复,远洋的航道亦告开放。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民生渐趋安定,国家元气恢复,社会经济日趋繁荣。据后人统计,乾隆时中国国民经济总值及稻米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西洋各国纷纷要求与中国通商,清代仍开放澳门为中国与西洋诸国互市的窗口。粮食、丝绸、瓷器、茶叶、土特产的交易额越来越大。一时间,“闽、粤、浙、吴,航海万里,鲸鲵不波”,每天有几百艘商船往来于浙、闽、粤海上,每艘商船都承载着诱人的财富。一个没有足够武装护航的海洋,就很容易成为海盗多发的地区。

蔡牵,福建同安县(今厦门市)西浦乡人,农村贫民出身,主要活动在清嘉庆前期。从一个被迫流亡入海的“土盗”开始,能在十六年间(1794—1809)逐渐发展成为纵横海上的霸主,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一是自然因素。自乾隆末至嘉庆初,福建连年灾荒,灾情年甚一年。福建“负山抱海,地狭人稠。延、建、邵、汀四府,山多田少;福、兴、漳、泉四府,地瘠民贫,漳、泉尤甚”。灾荒连年,贫民只得“散至四方觅食”,有流寓江西、浙江者,有漂海渡台湾者。特别是去台湾,“漳、泉之民,趋之若鹫”。亦有无业游民,铤而走险,啸聚海上为盗。二是吏治腐败。乾隆晚年,和珅当权,上下勾结,以福建军政首脑为首的贪腐窝案迭出。如乾隆四十七年(1782)惩办了福建总督富勒浑勾结巡抚雅德的大贪污案之后,乾隆六十年又出了总督伍拉纳、巡抚浦霖串通下属司、道及全省各府、州、县共同贪污的惊天大案,“分肥饱囊,玩法营私”,以致全省“仓库钱粮,亏空累累”,“闽省仓库,至于无处不缺”。经查抄,伍拉纳仅在京财产,计“银一百万两有奇”,实物“仅玉如意一项,多至一百余柄”。浦霖原籍财产,查出“银二十八万四千余两,房屋地契六万余件,黄金七百多两”。而当政者对于贫民、渔民都十分残酷,“将海岛四百五十七处民人所搭寮房(工棚屋),悉行烧毁”,断绝贫民下海觅食之生计。三是国外势力的引诱。乾隆五十四年(1789)所册封的安南国王阮光平,原系安南“西山之贼”。虽封国王,难改旧性。因国用匮乏,乃异想天开,派出高大的“霆船”,亦称“夷艇”,抢劫过往商船,以济兵饷。后商船改道绕过安南海域航行,阮即招中国东南沿海亡命之徒,诱以高官厚禄,供给夷艇、武器,在中国东南海域打劫过往船只,以所获充入其国国库。初在粤海,后上闽浙。危害有如明代倭寇。

◎起事的经过

蔡牵起事后活动范围很广,本文着重记述其在象山及浙海的活动,他处则从简。

海上“义盗”曾以檀头山岛为据点(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五年,1794—1800)

蔡牵(1761—1809),早丧父母,伶仃孤苦,幼时学得手艺弹棉花、穿棕棚,走街串巷,生计困难时,为人出海押运货物。自学武艺,并练成一身操舟渡海、如履平地的硬功夫,被人尊为“大出海”。乾隆五十九年亡命入海,啸聚党徒。当时海上已有凤尾、水澳、横箸等小帮,蔡牵帮作为小帮之一,都依附“安南夷艇”,为之报信引路,间亦上岸抢劫。后因闽海小帮日增,蔡牵北上象山,寻找新的根据地。

嘉庆元年(1796),蔡牵帮在象山附近一带洋面活动。时陈广宁为象山左营守备,奉檄巡哨五虎门,献策于定海总兵李长庚(1751—1808),击退蔡牵,擒获其头目陈宝。嘉庆二年,蔡牵帮登爵溪公屿抢劫;三年,登白沙湾抢劫。象山县令张志安莅任,鉴于大佛头山为海盗出入必经之地,严禁淡水、米粮出海,断其接济。蔡牵探得檀头山岛上有取之不竭的淡水,即相机在其主峰西南面建造大禹王庙,称“大王宫”,作为早期海上据点之一。同时笼络当地渔民,施以小惠,因而也有人称之为“义盗”。

檀头山岛正当石浦之东的大目洋与猫头洋之间,南北6.6公里,东西平均宽1.5公里,面积10.5平方公里。岛上山高坡陡,峰峦层叠。主峰海拔225米,有海拔100米以上山峰14座。大禹王庙(大王宫)建于主峰西南麓缓坡上,其周边礁屿林立,水流变幻莫测,航道曲折复杂,外来船只很难泊岸。在大禹王庙后还有一座关帝庙,传为蔡牵的“聚义厅”,独间独门。庙中柱上原有对联,上联为“绀宫傍东海,迎纳五湖四海义士”,下联为“干舟泊沙滩,竞逐十洲八岛妖魔”。

檀头山岛大王宫和关帝庙遗址

大禹王庙是前庙,雕龙画凤,两道山门,三间庙殿。中塑大禹王坐像,左塑雷公、电母、雨师、风婆,旁立一推云童子,右塑东、南、西、北四海龙王,旁立一巡海夜叉。庙右另有一室,用石门,相传为蔡牵居室。庙对面港汉小山上有一山洞,面积约为18平方米,俗称“大王卵袋”,为关押人质之处。此处戒备森严,有一猴放哨,日夜监视周边动静。

蔡牵起事失败后,大王宫周围的缓坡,成为渔民的一个聚落,称大王宫村。晚清以来,渔汛期间大王宫香火极盛。《南田县志》曾载诗为证:“渔舟逐队走朦艟,万点寒鸦入望同。为祝年年渔汛好,香烟不断大王宫。”

海门会战后一跃而成大帮巨魁(嘉庆五至九年,1800—1804)

嘉庆五年(1800)六月,安南夷艇纠集浙闽沿海诸盗帮凤尾、水澳、蔡牵等兵船几百艘,逼近台州临海。浙江巡抚阮元闻警赴台州督剿,命定海镇总兵李长庚统领三镇,会战于海门。两军对峙,清水师之船只、枪炮,尚处劣势。恰遇飓风大作,夷艇覆溺殆尽,其泊岸及攀附残舟者皆就俘,搜捕中擒得八百余人。溺毙安南总兵三人,擒获总兵伦贵利。此人原名王贵利,广东澄海人,安南封其为进禄侯,持总兵铜印。清廷以此为证据照会安南国王,提出瞥告,一时未得结果。

蔡牵常在附近活动,避风得法,损失少,未覆夷艇尽为蔡牵所得,海上诸小帮皆为蔡牵所并。从此,蔡牵坐拥艇船上百艘,成为巨魁。粤盗朱濆亦得数十艘。李长庚因此役建功,擢升浙江水师提督。在浙江巡抚阮元支持下,李长庚筹集十万金造大舰三十艘,高于夷艇,铸大炮四百余配之,号称“霆船”,巡行浙闽海上。李长庚与蔡牵均为福建同安人,从此成为海上主要对手。海上当时有云:“不怕千万兵,只怕李长庚。”其威望由此可见。

嘉庆八年(1803)正月,蔡牵进香普陀,李长庚侦知即率霆船前往掩袭。蔡牵畏霆船,企图南逃,长庚阻击于象山钱仓外洋面,百姓皆登山遥望。从中午战至傍晚,蔡牵大败,水师穷追至福建洋面。突然北风大作,李长庚居上风,蔡牵粮尽帆坏,就买通道员庆保,表示愿向浙闽总督玉德投降,要求“浙江水师勿在上风逼我”。玉德忌李长庚得功,以浙闽总督身份允降,命浙江水师收兵。蔡牵得以乘间修治船械,补充粮食,事成即扬帆远去,并不投降。玉德方知上当,追之已不及。蔡牵又贿闽商造大艇高于霆船,出没于台湾海峡。当年六月,渡横洋劫得台湾粮米数千石,分饷粤匪朱濆,遂与联合,声势复振。

此时,安南阮光平父子为耐农王阮映福所灭,阮映福接受清廷封号,遵清朝约束。同时,安南阮氏政权上表自责,不敢结仇大国,不再资助海上抢劫。蔡牵失却靠山,于是把眼光转向台湾。

两攻台湾,建元称王(嘉庆九至十一年,1804—1806)

蔡牵近十年的海上生涯都是以船为家。其侄蔡添来提出:“如此东奔西窜,终无了局。台湾远在海外,且多产米谷,倘占此地方,可以安身。”更何况台湾居民,绝大部分从福建泉州、漳州、潮州、嘉应州等地迁来,语言风习相同,几个兄弟商量之后,便决心夺取台湾。

作为尝试,于嘉庆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冒雨从鹿耳门攻登台湾,占领军事要塞北汕,击毙游击武克勤、守备王维光,焚烧陆上木寨、文馆,夺得兵船十余艘,大掠半个月,待台湾总兵爱新泰领军赶到,蔡牵已拥重资悠悠而去。

同年夏,温州镇总兵率胡振声二十六艘兵船至福建运造船木材,中途遇蔡牵,与福建总兵孙大刚夹击,歼敌甚众。后胡船为炮火所焚,福建总兵不救,遂被害。嘉庆帝闻奏,诏治闽将不救罪,委李长庚统管浙闽水师,专剿蔡牵。秋八月,蔡牵、朱濆犯浙,长庚合浙镇兵合击,激战于石浦(铜瓦门)外洋面,石浦城中男女逃至山中,闻枪炮声自早至晚不绝。时许缴为象协副将,整饬军容,防御甚严。长庚为阻遏蔡、朱南逃,率舟师逼其至定海北洋,又冲分其部为二。长庚亲自追击蔡牵,追到尽山(地名),牵以大艇得遁。

嘉庆十年(1805)四月,蔡牵再攻台湾淡水,预结当地起事山民洪老四等为援,招得从者数千人。十一月十三日,蔡牵自称镇海威武王,建元光明,初建朝廷。蔡牵身穿蟒袍,王以下分设军师、大元帅、元帅、将军、总兵、总先锋、先锋以及巡捕等大小官职,并各给令旗分领各军,意欲据台自立。

其在大陆别部仍守檀头山,为求补给,曾泊象山青山门,几十人登白沙湾,至大岙,成群山农用团练枪械抗击。登陆者被击败后惊惶奔逃下海,以致踏沉一舟,死者无数。

是年十二月,蔡牵主力自淡水南下,围攻台南(府城),并派大船六艘,堵住鹿耳门入口。如清兵渡海相救,即凿沉大船,横截水道,使不得入。

时清廷已知李长庚为浙闽总督玉德所忌,遣阿林保为钦差代玉德。

及钦差阿林保至闽,置酒款长庚,谓日:“大海捕鱼,何时入网?海外事无佐证,公但斩一酋,以牵首报,我飞章告捷,以余贼归善后办理。公受上赏,我亦邀次功,孰与穷年冒风涛侥幸万一哉?”长庚谢日:“吾何能为此?久视海船如庐舍,誓与贼同死,不与同生!”阿林保不悦,率师驻福建观望不前。

嘉庆十一年(1806)正月,李长庚独率浙江水师三千人,乘霆船渡海,遇蔡牵于海上,五战五胜。至台湾鹿耳门,因港口被蔡牵沉船所堵不得入,长庚遣裨将绕道而行,至鹿耳门港内纵火焚蔡牵船艇几十艘。时蔡牵正攻打台南不下,闻讯回兵救援,又为长庚所败。不料风潮骤涨,沉舟漂起,渡口打开。蔡牵乃率残舟三十艘,夺路逃离台湾,回浙闽海域。

◎李长庚与蔡牵之死

李长庚回到福建,诸文武吏以未协剿、未断岸上接济,惧得罪,交谮长庚。此役因长庚未歼蔡牵,竟遭谴责,诏夺顶戴花翎。

被夺顶戴花翎后,长庚上疏为己辩护:“蔡逆未能歼擒者,实由兵船不得力,(陆上)接济未断绝所致。臣所乘之船,虽较各镇为大,及逼近牵船,尚低五六尺,曾与三镇总兵愿预支养廉,捐造大船十五号,而督臣(指总督玉德,钦差阿林保)以造船需数月之久,不肯具奏。且海贼无两年不修之船,亦无一年不坏之杠料。桅舵折则船为虚器,风篷烂则寸步难行。乃逆贼在鹿耳门窜出,仅余船三十,篷朽硝缺;一回闽地,风篷樯舵,焕然一新,粮药充足,贼何日可灭?”

而阿林保也三次上疏,密劾长庚逗留玩忽。嘉庆帝下诏密询浙江巡抚清安泰。清安泰说了公平话:“长庚熟海岛形势,风云沙线,每战自持舵,老于操舟者不及。两年在军,过门不入。以捐造船械,倾其家资。所俘获尽以赏功,士争效死。八月中战渔山(指台湾回师后),火器瓦石俱下,身受多创,将士伤百四十人,鏖战不退。贼中语‘不畏千万兵,只畏李长庚’。实水师诸将之冠。”并备言海战之难,非合两省之力不能成功。当时同战诸镇,亦纷上奏疏,说长庚实非逗留。嘉庆帝大怒,斥责阿林保:“朕若轻信其言,岂不自失良将。嗣后剿贼专倚长庚,倘阿林保从中掣肘,玉德(已逮下狱)即前车之鉴!”

当年八月,长庚率领水师痛击蔡牵于渔山。

嘉庆十二年(1807),李长庚又新造大艇三十余艘,于粤、闽洋上几次击溃蔡牵。十二月底,偕福建提督张见升,追击蔡牵至黑水洋。牵船尽覆,仅存三艇,长庚以火攻船挂其艇尾,欲跃登。忽暴风大作,蔡牵之船发一炮,击中李长庚咽喉及额角,移时而殒。蔡牵乘机遁入安南海域。

嘉庆十四年,蔡牵率船队又至旄(猫)头洋。原李长庚部下浙江提督邱良功、福建提督王得禄得悉后,率闽浙水师夹击于渔山,专注蔡牵所乘之舟,迫击至黑水洋。王得禄以己所乘舟冲断蔡舟后舵。蔡牵自知不免,发炮裂船自沉,残众1300人尽降。蔡牵在海上起事16年,至此归于失败。

◎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应该如何评价蔡牵?清至民国的史学著作(含连横的《台湾通史》)均持“海寇”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学家多持“起义”说,2002年出版的《辞海》亦认为是“清东南海上起义军首领”。笔者在这里提供了简要的史实,供读者分析思考,并认为有两个问题,不能回避:一是在外国政权卵翼下抢劫海上过往商船的行为,应怎样评价?二是攻占台湾近两年,自称“镇海王”,建元“光明”,是否应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