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末任县令姜圻

明代末任县令姜圻

崇祯十七年(1644),大明天下风云突变。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师,皇帝朱由检煤山自缢。消息传到南京,已是四月十四。惊惶失措的南京诸大臣紧急商议拥立新君,直至五月初二,才宣布由福王朱由崧暂行监国。同一天,清兵开进北京。五月十五日,朱由程在南京即皇帝位,以第二年为弘光元年。同年十月初一,福临宣告在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清,建元顺治。

六月,莱阳贡生姜圻,以“恤典受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出知象山县。

什么叫做“恤典受荫”?这就得从他家为抗清而一门死难说起。

◎一门忠烈,魂依象山

姜圻祖籍山东莱阳。父姜泻里,有四子:圻、埰、垓、坡。诗礼传家,仁爱忠义。姜埰、姜垓才华出众,崇祯初年即中进士。姜埰初任密云、仪真知县,后擢礼科给事中(谏官)。崇祯十四年,姜埰几上奏疏,参劾权相周延儒与兵部尚书陈新甲,疏中有“激至尊之怒.钳言官之口,人皆喑默,谁为陛下言天下事者”数语,触怒了刚愎自用、心胸狭窄的崇祯帝朱由检,责其“诘问诏旨,藐玩特甚”。但崇祯帝不敢公开杀言官,便下密旨令锦衣卫“毙之于狱”。为了几句话而要杀人,皇帝不敢公开杀,连杀人不眨眼的锦衣卫也不敢下手。后几经周折,封还“密旨”,转请刑部裁决。这一来,一个小案子成了轰动朝野的“烫手山芋”。

迫于大势,刑部亦不敢因言而定死罪,先押姜埰至午门杖一百,以泄皇帝之愤。姜埰久系狱中,备受折磨,杖下不省人事,着抬回狱中。时姜埰之弟姜垓,在行人司(相当于外交部)中任行人。来狱中探视,见兄昏迷,一时无法急救,即含尿液吐埰咽之,移时方苏。

崇祯十五年(1642)闰十一月,清军铁骑绕道入要塞,搞了一次大劫掠。其中一支下山东,破兖州,攻莱阳。时老书生姜泻里乡居,闻警率家人协助守城,合家壮烈殉国。死难者有一儿一女,三房媳妇王氏、孙氏、左氏,以及婢仆共22人。姜圻与母受重伤未死,醒后,于积骸中负其父尸逃匿。翌年春,清兵饱掠而去,姜圻入京探弟,且告噩耗。姜垓获悉即上疏,请代兄入狱,俾姜埰回家治丧。未许。又上疏禀明合家抗清遇难经过,为父请谥。姜氏一门为国捐躯,大仁大义大忠大烈,崇祯帝并非糊涂人,自知在道德高地上,愧对死者。怎么办?只得装聋作哑,不报。直至莱阳巡抚曾化龙奏言其事,才不得不于十七年二月追赠姜泻里为小小的仪真知县,姜埰成宣州卫。未及发配,帝已自缢于煤山。

在弘光帝即位于南京的时候,老书生姜泻里守城抗清合家死难一事,已传颂天下;给事中姜埰抗颜直谏一波三折的冤案亦朝野尽知。为收揽人心,弘光帝改赠姜泻里为光禄寺少卿,赐谥忠肃,招授姜埰为兵部侍郎、姜垓为吏部考功员外郎;姜圻“恤典受荫”,以贡生授兵部职方主事。幼子姜坡赠翰林院待诏。

姜埰不肯再当什么兵部侍郎了。他死里逃生,落得个“谪戍宣州卫”,还是依靠莱阳巡抚的一个奏折,用合家死难的22条人命换来的。他对明朝的皇帝太失望了,于是,以“丁父艰”为名,奉母寓居苏州,自称“宣州老兵”,表示没有忘记“戍宣州卫”的身份,其中深含着辛酸和讥刺。现实的问题是老父的得谥忠肃、敕建祠旌表,无法落实。故土已陷敌区,怎容建祠?一家英魂,失去依托。姜圻被授职方司主事,居无定所。听说海滨小邑象山,县令空缺,不如就之。于是,请求出知象山县,朝廷即命于象山建姜忠肃公祠。

姜圻忠肝义胆,老练成达。南京与象山,相隔千里,人地生疏,必得有人协助办事。据应天老书生高巽说,其友应天人吴志圣,已于崇祯十六年任象山典史。于是姜圻荐高巽为象山县主簿。同去上任者,还有县丞蒋懋。

构建姜忠肃公祠,为此来象山之目的。姜圻不事铺张,一切因陋就简,只造了平屋三间。顺治三年三月祠成,姜圻之弟埰、垓均来象山。时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遣大理寺右评事王家勤为特使,来象山赐祭。祠在儒学之西,姜圻、姜埰、姜垓泣拜祠下,象山父老陪祭者甚众,俱北向恸哭。忠肃幼子姜坡,以及姜氏妇女同时殉难者姜圻妻王氏、姜垓妻孙氏、姜坡妻左氏暨忠肃公次女,皆附于祠内。额其堂曰:“千古一家”。

◎恪尽职守,壮烈殉国

当时象山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象山自崇祯十三年(1640)以后,无岁不旱,连年歉收(据《明州系年录》),而捐税繁重,黎民不堪重负,且多盗匪。姜圻上任,请县丞蒋懋专管治安,“靖暴安民”(见县志《名宦传》),请教谕章高拱、训I导李愫(均见县志《职官表》附注)张扬教化,俾民知忠义。自己则处处抚慰,化解矛盾。

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钱肃乐起兵宁波,邀约郡属文武官员共商国是。姜圻赴会,有幸结识了定海总兵王之仁、石浦游击将军张名振、平西将军王朝先。大家赤心报国,同仇敌忾。时明藩王滋阳、阳信皆驻象山,许多散兵游勇亦来象山就食,当时统称之为客军。姜圻得到诸武将支持,严缉乱兵,沟通诸帅。象山社会秩序,借以维持。

寓居苏州的姜埰远道来象山的时候,路过象山政实乡陈隘村,住了一宿,写了《宿陈隘村》五律四首,表述了对象山淳朴民风的赞美,对当时朝政的讥讽以及民间疾苦的哀怜(见县志《文征外编》,下同)。而他的《纪年偶成》,则记录了目睹明末败军之将杀良民以冒功的惨象:

四十访兄象山县,将军杀良动百万。城头尸血蝇炳食,爷死儿死不相见。

滋阳殿下朝称尊,亦是高皇之子孙。殿下不言心自抑,但道将军能杀贼!

大理寺右评事王家勤受命来象山向姜忠肃公致祭,过慈溪、鄞县,三月十八日到象山。正遇上智门寺仓库屯粮,饥民“欲迫之使粜”,发生僧寺挑动客兵杀饥民的惨祸。王家勤回绍兴,据亲身见闻向鲁王上了一个奏疏,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象山的情况,为其他文献所未及。奏疏略日:

臣奉敕往祭已故臣姜泻里,祠设象山,赴祠成礼。历慈而鄞,所见荒涂不草,黎殍僵卧。迄遍至象山县,更有惨目者。象山地不斗大耳,即尽毛其土,未足计户而粒。旧时军只土著,尚苦不时给也。今且多兵矣,复多盗,又岁比不登。供应责之里役,搜刮茧丝,派捐竭壑。所幸海滨地朴,犹知忠义,加以知县姜折抚慰之,俾民甚爱其父母而不忍变。及谕祭次日,兵戎寻斗,割民如草,血注城池,身虽膏刃,犹听县训。臣愿今日急颁汗诏,风驰象山,恤民疾苦,问灾吊慰,以安厉魂,而毕弃咎。

疏上,鲁王命宁波知府纪腾蛟捕首恶诛之,民众拍手称快。直至清兵到来之前,象山社会仍相对安定。

顺治三年(1646)六月,清军破绍兴,占宁波,攻象山。张名振、王朝先两人率部入海扈鲁王。其驻地西周、石浦,先后为清兵所占。县令姜圻奋兵抗拒被执,仍骂敌不绝,被钳齿割舌而死。后人塑神像于东岳殿左,开口无齿舌,据云即为姜公。绍兴先陷,王家勤潜回宁波,与舟山义军联络起事,被叛徒谢三宾告密,就义于杭州。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追谥明季靖难殉节诸臣,姜忠肃公祠有过一次扩建。据乾隆县志记载,新祠有内外二殿,外殿居中的神主是姜泻里;左一为姜圻,左二为姜垓;右一为姜埰,右二为姜坡。烈妇王氏、孙氏、左氏及烈女姜氏的神主居内殿,其廊庞则祀评事王家勤。

文史大家全祖望先生为撰《象山忠肃公祠堂碑文》、《象山忠肃公祠堂神弦曲》。全祖望先生之父太常公有诗云:“鬼在无乡可受恤,人从万死得偷生。”当时浙江学使雷、巡抚阮元,分别撰《姜忠肃公祠记》。阮元有诗附于文后,刊之于石,以表示对“千古一家”满门忠烈的景仰。

由于姜埰、姜垓曾奉母寓居于苏州,当地民众称之为“寓贤”。清乾隆间,江苏巡抚曾建“莱阳二姜先生祠”。宋荦巡抚江苏时,又别建祠专祀姜忠肃公。

姜氏一门忠烈,其视死如归的凛然大义,一直为后世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