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文化史上的丰碑

象山文化史上的丰碑

象山建县学、办书院虽然较明州各县为早,但从中唐而后直至于宋,由于缺乏倡导和交流,成果的积累自然较少。《西谷记》中有一段分析,非常中肯地指出了象山由于交通阻隔而形成的自给自足的闭塞状态:“今其民鱼盐粳稻,岁时自足,不待求于外。外亦阻海水,虽求莫致也。为(县)长者,能毋扰而安之。此岂老子所谓‘至老死不相往来’者耶?”宝庆《四明志》论及象山风俗时也这样说:“土狭而人尚俭,讼稀而赋易办。宦游者(到这里来当官的人)谓之海东道院,土夫(读书人)安于恬退,庸庶(劳动人民)勤于耕垦。少蚕织,多鱼盐,无巨室,无巨商,淳厚有古之遗风焉。”“淳厚有古之遗风焉”的另一面是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和开拓精神。这种状态反映在文化上是信息闭塞,缺少沟通和交流。没有机会吸收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的精华,自然不可能在全国性的科举考试中一露头角,也不可能“有闻人见用于朝”、去四方游学交流,更谈不上在艺文领域贡献自己的著述,从而取得一席之地。这些情况,在宋庆历之后,有了重大的突破。

自隋唐以后,科举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因而科举登第的多寡,就被看作是一个地区文化盛衰的集中表现。入宋之初,太祖赵匡胤有鉴于过去的弊端,在一次视察考场的时候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朕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务尽革前弊。”一代贤臣吕蒙正、范仲淹等均出身寒儒,经科举而后成为宰辅。

在庆历之前,象邑登进士第者无一人。庆历后科甲之盛,全国瞩目,且为明、清两代所望尘莫及。宋代象山中进土者共36人,其中北宋12人,南宋24人。另有武进士4人、辟荐4人、特奏名6人。

宋代象山进土名录(北宋)

宋代象山进士名录(南宋)

科第上的成就,除土子个人努力之外,更有赖于读书风尚的形成和社会文化的积淀。五代以来许多世家大族迁入象山,固然有利于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读书风尚的形成,但到中进土的一辈,多在三四代以后,亦即其完全融入象山社会之时。其间朝廷所开的风气,尤其是许多贤令的奖掖引导,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他们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文化理念传到这个僻远的海邑,使民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进士出身的顾方,于嘉祐三年(1058)再度任象山令,“修缮学舍,讲肄尤盛”,“率子弟之秀者教之,亲为讲解、诱掖,使进于学”。继任的县令林旦,于中华文化有深厚的修养,上任后即“恢(扩大)学宫,正社稷位。堂宇地埒(四周的矮墙)皆应古典(都按古代规范)”,使象山的民众,在中华古文化的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嘉定十一年(1218),赵善晋由进士任象山县令,治先教化,重修大成殿,于蓬莱观之东再建丹山书院。其他许多县令如赵善与“爱民教士”,韩元礼“修复学宫”、“庠序一新”,陈复明“创先儒祠,庖福毕备”等等,都为象山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中唐时建学宫和办书院并举的优良传统也起了重大的作用。学宫一定要有学官,必须官办;书院只要聘“山长”讲学并主持,多为民办。杨弘正借蓬莱观宽敞的屋宇,兴办蓬莱书院,为青年土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书院始于唐而盛于宋,北宋诸儒多讲学于私家,南宋诸儒多讲学于书院。特别是宋室南迁,兵戈戎马,未遑兴学,书院最盛。南宋时象山许多土子,多肄业于道观僧舍,杨王休早年便是如此。此后,赵善晋再建丹山书院,亦是识时务者。清乾隆间县令尤锡章曾说:“蓬莱书院,唐令杨弘正创建,自宋迄明,科甲皆出于此。”

在庆历之前,历代《艺文志》中未见有邑人的著述。庆历后才有邑人以自己的学术成果填补这一空白。《宋史·艺文志》中:“经部”有卞大亨的《尚书类数》,卞圜的《论语大意》、《孟子大意》;“史部”有杨王休的《诸史阙疑》;“子部”有俞观能的《孝悌类鉴》,卞大亨的《传信方》,杨王休的《游岷漫笔》;“集部”有陈晋锡的《陈居土诗集》,刘渭的《留台集》,刘俣的《益斋诗文集》、杨王休的《东斋集》,卞大亨的《松隐集》,卞圜的《新注杜诗》和《唐山集》,以及史桂叔、史荣叔、史钺翁同撰的《怡偲集》等。

至于象山人士学业有成而游宦于四方者,亦自庆历后始。陈辅在嘉祐二年中进士,后迁义乌令,又知武当县、安吉县,出监杭州市易务、兼市舶司,又迁屯田员外郎改朝奉郎;刘渭元祐六年(1091)中进士后权知永康县,历官至西京留台;俞夔元丰五年(1082)中进士后终建德宰,其子俞观能绍兴十二年(1142)中进士后,授江阴军教授,孙俞茂系登乾道二年(1166)进士,终和州通判;刘俣登绍兴三十年进士,曾知华亭县,后迁吏部郎中;卞圜绍兴三十年中进士后,乾道间授唐山令;蒋世杰开庆元年(1259)中进士后,初任黄岩县尉,后知福州闽县。其他中进士后宦游各地者且不一一。其中最著者为杨王休乔梓。杨王休乾道二年进士。历任台州黄岩县尉、庐州合肥知县、南康军签判,知洋州、知金州,迁成都路漕官、宪司、仓司、代理经略安抚使,与辛弃疾同为全国四大名监司之一。其子杨烨,在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曾官至吏部尚书兼户部尚书。这些游宦于四方的象山士夫如杨王休等,以自己的先进中原文化理念去“化洽”更僻远的地方,又在他处师从更有学问的人士(如朱熹等),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回乡后带来积极影响,完成了更大范围的文化交流。

由于朝廷的提倡、县令的引导,象山这个绝处海上的小邑上的一代代青年学子成长了,他.们冲破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闭塞状态,锐意开拓进取,纷纷“掇巍科、步青云、拾青紫”,影响遍及全国,为这一时代的象山铸造了一座文化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