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盐场

玉泉盐场

象山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迴长,遍布港汉岛屿,浅滩尤多。然皆斥卤之地,不能耕作,但多渔盐之利。因此,“煮海为盐”,古来就是象山的传统产业。象山盐区北起钱仓,由玉泉山曲折而南向昌国、石浦,迂回200余里。唐代立县之初,鼓励民众开辟盐场,熬波制盐,谁开谁收,自由买卖。旧法制盐,设备简单,技艺也不复杂,于是来象山从事制盐者日众。但劳动强度很大,从开辟滩场、筑盖灶舍、晒灰制卤、刮泥淋卤、上山采樵,到烧煎成盐,异常艰苦。

玉泉盐场图

盐是民众生活必需品,随着人口的增加,需求量日益增大,于是盐贩、盐商应运而生。许多精干的草莽英雄,如裘甫、黄巢、董昌、钱镂,当年起家时都贩过盐。中唐以后,朝廷颁行过“榷盐法”,规定食盐由政府专卖,严禁私自贩运,违者按情节轻重,严加惩处。曾经由此激起巨大的社会矛盾。榷盐的利弊及实施办法,唐宋以来,士大夫颇多争论,但有一点认识是一致的,即“国之所资,田赋而外,其利最溥(大)者莫如盐。”(乾隆《象山县志》)

“宋平诸国,天下盐皆归县官(政府)。官鬻、通商,随州郡所宜,然亦变革不常,而尤重私贩之禁。”(《宋史·食货志》)宋代“煮海为盐”的有六路:京东、河北、两浙、淮南、福建、广东。明州属两浙,“诸路盐场之废置,皆视其利之厚薄,价之嬴缩,亦未尝有一定之制”。(《宋史·食货志》)北宋词人柳永,在仁宗景祐间(1034—1038)中进士,初为明州昌国(今舟山定海)盐官,曾写过《煮海歌》(见文后时)。从其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明州昌国已行“榷盐法”。

徽宗政和四年(1114),明州府在象山设玉泉买纳场。绍兴二年(1132),初榷明州盐,玉泉场置盐监,监官两人,文武通差,一为押袋,一为催煎。主管督制及收盐纳税事,下辖瑞龙、东村、玉女溪三分场。玉泉场设盐课司署于县南5里,有正厅3间,寝室3间,门楼1座,土祠1间。

嘉定四年(1221),因玉女溪分场在县南90里之石浦,往返迂远,立为正场。以原催煎为玉泉场监官,兼领瑞龙、东村两场;原押袋为玉女溪场监官,官署即在本场。

《宋史·食货志》云:“其鬻盐之地白亭场,民曰亭户,或曰灶户,户有盐丁,岁课入官。”据宝庆《四明志》载:当时象山的“亭场”,每年有生产定额:玉泉场定额为5220袋,玉女溪场定额为1060袋。宋代计量单位常用“石”(音担),即50斤为1石,6石为1袋(300斤)。如按此计算,玉泉场定额为31320石(1566000斤);玉女溪场定额为6360石(318000斤)。

亭场向亭户发放工本费,用以收购食盐;向商户发“盐引”,收取税款,上缴盐铁使。商户凭“引”买盐。从发“盐引”这点看,明州榷盐所采用的为“通商法”。

附 柳永《煮海歌》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妥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年年春夏湖盈浦,潮退括泥成岛屿。风干口暴盐未知,始灌潮波海成卤。卤浓咸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船裁肩摩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煮卤到飞霜,无非借贷充食粮。称入官中得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黄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于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洗尽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太平相叶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注:柳永,字耆卿,北宋著名词人,景祐进士,初任昌国盐官,后任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一生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羁旅行役之情,对宋词发展有很大影响。诗仅存数首,《煮海歌》乃目睹盐民疾苦而作,描绘了宋时浙江东部沿海盐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从中可以看到柳永思想感情的另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