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海防建设和南田封禁

明初的海防建设和南田封禁

◎卫、所、城寨及巡司、烽堠之构筑

在象山构筑海上防线,目的在防御来自东南海上的倭寇。倭,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谓。明代的倭寇并非日本政府派出的军队,而是以日本浪人为主干,与中国内奸相勾结的海匪。这是特殊历史时期中的怪胎,其形成的因素比较复杂,留待后文再说。洪武二年(1369)即有倭人寇山东,后转掠明州。面对倭寇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不断骚扰,有何对策?明太祖踌躇再三。倭寇之源在日本,鉴于元代几次东征日本失利之教训,明太祖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定策通使宣慰,同时整饬海防。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谋反案被揭发。原来胡惟庸除密通蒙古、在北方收罗军中心腹之外,还联络明州卫指挥使林贤,下海招倭寇为己所用。得悉这一密谋,明太祖大为震怒,更感海上防倭之迫切。于是,他想到了已致政归乡的信国公汤和。洪武十七年,诏命汤和再次出山,整饬海防,谓之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汤和是平定浙东和福建的征南将军,熟悉东南沿海的情况。汤和请求携带熟稔海事的方国珍之子方鸣谦同行。行前问策,方鸣谦云:“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附)岸。近海民四丁藉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别处调来的兵)也。”

接受方鸣谦的建议,汤和根据距离的远近和地理形势的需要,确定在东南沿海设卫所城59处。当地居民,凡每户有四名男丁的就抽丁一人,作为戍卒,共得58700余人。同时命令州、县,倾国库所积作为费用,并发遣狱中的罪徒参加修筑卫、所。有人向汤和反映,建筑卫所,难免骚扰百姓,民众有怨言怎么办?汤和的回答是:“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怨言者,齿吾剑(杀)!”

象山卫所城寨图

汤和这个人就是这样,在皇帝面前是温顺的绵羊,主动迎合;而在百姓面前,却是狰狞的猛虎,残暴而冷酷。

在汤和所建的59处卫所中,大者称卫,小者称所。时宁波有4卫:宁波卫、定海卫(在今镇海)、观海卫、昌国卫。洪武二十年(1387),昌国卫由舟山迁象山东门岛,命万钟治卫城。洪武二十七年再移置天(后)门山,则由武胜治卫城。

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就把象山于明代建成的卫、所、城寨及巡司、烽堠,合起来作一介绍。

昌国卫指挥使司及昌国卫城

昌国卫设指挥使一员(正三品,世袭),下设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官员共76人,直属省都指挥使司,并受中央左军都督府双重管辖。洪武二十五年以后,昌国卫城内辖左、右、中前、中后4所,外籍爵溪、钱仓、石浦前、石浦后4所,再加两寨、4巡检司、29烽堠。每千户所中,有千户以下官员十余人,兵丁约1200人。

洪武二十七年,昌国卫移驻后门山,该处西北跨山,东南一望皆原野。指挥使武胜掘隍筑城。城高2.3丈,广阔1丈,延袤7里,辟4门,设吊桥3座,罗以月城。辟水门于西、南二门之侧,城上雉堞(齿状接墙)1914个,警铺72个,敌台36个,外为濠(护城河)126丈。嘉靖三十三年(1554)此城曾为倭所据。倭退,浙东都指挥使梁凤加筑。直辖1寨,9烽堪。

南堡寨:有城,周不及半里。拨昌国卫指挥1员,千户1员,军100人把守。寨城早圮,原址即今南堡村。

9个烽堠:仁义、赤坎、黄沙、前山、后门、崎头、嵩岙、何(王)家榄、乌石。

爵溪千户所城

洪武三十一年(1398)千户王恭建,高2.8丈,址广3丈,延袤3里,辟东、西、南3门,设吊桥于南门,罗以月城。城上雉堞803个,警铺23个,敌台11个,外为濠350丈。辖1寨,7烽堠,3巡检司。

游仙寨:正统八年(1443)倭寇由此登陆,乃筑城。周不及一里,城高L8丈,四角置窝铺,有百户领兵把守。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攻寨,爵溪所百户秦彪及其弟豸疾驰赴斗,俱死。倭退,县令毛德京增修。游仙寨在今赤坎村,遗址占地十亩,呈长方形,1989年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7个烽堠:公屿、沙岭、玉泉、屏风、外岭(后有锯门龙洞)、赵岙、半路。

3个巡检司:爵溪巡检司、陈山巡检司、赵岙巡检司。

爵溪巡检司署:旧在爵溪,洪武二十年徙姜屿渡,址在今西周司前村北。千户王恭筑城。城周92丈,高L5丈。濠阔1.2丈,长2.5丈。有鼓楼1座,敌台4个。

陈山巡检司署:旧在县北。正统十二年迁县东爵溪前奇村马栏山东,有堠。城周55丈,高1丈,垛子98个,濠深3尺。

赵岙巡检司署:旧在宁海。正统八年,刑部侍郎焦宏因倭寇从赵岙岭外清水潭进入,迁司于此。城周68丈,高1丈,阔8尺,垛子100个。

钱仓千户所城

洪武二十年千户王普建。三面际山,因垒以城。高2.6丈,广L3丈,延袤3里。辟4门。辟水门于西门之侧,外设吊桥,罗以月城。城上雉堞1200个,警铺20个,敌台12个。外为濠600丈,西北至湖头渡为大嵩所界,乃昌国之藩篱,与鄞县之大嵩互为埼角。辖7烽堠。

7个烽堠:青雷、东门岭、蒲门岭、前山、中堡、涂茨、杉木洋。

石浦前、后二千户所城

洪武二十年(1387)建,东南面海,西北依山。城高2丈,广6尺,周607丈。辟西、南、北三门,辟水门于北、南二门之侧。城上雉堞1906个,警铺29个,敌台13个。濠110丈。城下一带水涯,可栖泊战船,对面乃东门岛,亦称石浦关。外为大洋,有檀头山,乃倭寇出没之处。翼蔽昌国,此为门户。辖6烽堠,1巡检司。

6个烽堠:后山、前山、大金山、土湾、松岙、下岙。

原石浦巡检司署,于洪武二十年(1387)改置为石浦二千户所,巡检署迁至青山。

青山石浦巡检司署:城周48丈,高9尺,阔8尺。濠池深3尺,垛子84个,敌楼1所。

汤和精审地理形势,预计象山将成为大陆东南防倭战略重地,乃迁卫于此以专司一邑之海防。后人更建巡检司4所,犬牙相错,各率弓兵,巡逻海上;29烽堪,监视动静;合在一起构筑了一道坚固的海上防线。无奈至嘉靖年间,朝政腐败,佞幸擅权,原海防戍军,逃逸殆尽,卫所巡检,几近虚设。

◎汤和封禁南田

石浦千户所古城门遗址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对付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有一种老办法,叫做“坚壁清野”,汤和就沿袭了这一模式。坚壁,变陆上的深沟高垒,为构筑卫所寨城;清野,原意是将野外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物资清理收藏,断绝敌方的一切补给。在海上怎么力、?就起遣近海岛屿的全部居民,使入寇之倭断绝供给,无所依凭。这里,还隐含着另外一点意思。据民国《南田县志》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是时,赵宋遗族,多徙滃州。信国疑苞蘖之萌也,乘兰山秀山土寇之扰,定谋弃滃州,并南田居民迁徙之,遂空其地。”

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在浙东沿海的卫所全部构筑完成。随后,就宣布废昌国县,移卫于象山东门岛。不到一个月,汤和亮出了海上清野的最后一招:奉旨迁徙滃州、南田、玉环等46岛居民至内地“市居”。其理由是“地接外洋,恐其引倭”。起遣的最后时限为三月二十四日(阳历4月21日)。“约午前迁者为民,午后迁者为军”。所谓“为军”者,即充为军户,子孙世代,长服兵役。

汤和雷厉风行,派遣军士至各岛督迁,为防民众隐匿,“穷搜山谷”。其“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状貌可以想见。南田十余岙六千多居民,和其他封禁岛屿的居民一样,带着可以带得动的衣物,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家禽家畜,一并弃置。南田人被迁往宁海县城外,编户一百十三里聚居(见明崇祯《宇海县志》)。46个封禁岛屿上被强制迁徙的民众,总数约为十万。其呼天抢地之悲惨情状,可以想象。

对于这一段历史,朱元璋“讳莫如深”,汤和只是奉皇帝口谕办事,到现在查不到官方的正式文告,只在民间的口头传说和某些诗文中留下一鳞半爪的记录。

汤和办成了这件事,就带着妻子“陛辞”(向皇帝告别),受到超乎寻常的赏赐,“降玺书褒誉,诸功臣莫得比焉”。汤和70岁逝世时,“帝为流涕,封东瓯王”(《明史·汤和传》)。

南田诗人顾田,是这段变故的亲历者。他“被迁失所”,“落魄风尘”,留下了许多怀念故土的诗。他孑然一身,“芒鞋踏破天涯云,飘泊江湖日已久”;回望故乡,“桑田变为鱼虾地,火宅浑为麋鹿场”,“桑田仍变海,骨肉尽飘蓬”,叹息:“可怜此地竟无主,唯有空村噪晚鸦”。在他的心目中,“自古南田多福地,未应长久没蒿莱”;现实却是,“杜鹃唤我回家去,我竟无家何处归”!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把希望寄托于“安得天朝诛日本,风波恬静好还乡”!

顾田诗所流露的是无穷无尽的伤痛。到了清代,经史学家姜炳璋在《南田行》中就直斥汤和、朱元璋了:

东瓯老子惯弃土,海滨昔日照寒埃。十万生灵付劫灰,宫阙不闻赤子哀。神鳅出没风涛驶,严令急渡捐生死。半死逃亡半死水,山根石壁尽咽喉。海上无兵气力柔,倭奴一燎焚三州。……

对海上诸岛的封禁迁徙,是学步于古人的清野。殊不知当年中国西北边疆,经历代战争创伤,多为白骨荒原;而东南海疆,诸岛屿有渔盐之利,多膏腴之地。清代文史家即指斥此举实为“弃土”。不组织民众抗敌,而惧民众引盗;弃十万民众居住之地,畀海寇以盘踞之窟。到嘉靖年间,寇势猖獗,浙江、福建许多被封禁岛屿,果然成了大股倭寇的据点。这种战略上的错误,都源于朱元璋步入老年后,已失去战略眼光。不敢发展壮大海上的军事力量,一味猜忌,唯恐兵权旁落而危及朱家帝王基业,以致造成明代近两百年的猖獗倭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