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禊浚河,建成象山“粮仓”

修禊浚河,建成象山“粮仓”

象山当年在宁海县东界海曲中彭姥村置县,由于只有丘陵和海滩,无大片平原种植水稻,粮食欠缺长期成为制约象山社会发展的瓶颈。然而,就是彭姥村前面这个海曲,三面依山,南面临海。东西横阔十余里,南北纵深二十里,潮涨时汪洋千顷,潮落时滩涂无垠。在四方盐民纷纷来此开辟盐场的时候,象山缺田的民众也把目光转向这个滩涂。

由于不断的冲积和淤积,海曲依山的滩涂逐渐升高,“筑堤捍海,以涂为田”的垦植随着开始。到了南宋初,“以涂为田”的面积已达4万余亩。

◎重修上洋塘

唐五代时期,“筑堤捍海”都是民间活动,其中以各大寺院为主要力量,所垦面积近六千亩,占全县三分之二,《吴越国期间的寺院和神庙》一文已有统计。围涂的关键是筑堤造磁,碶上启闭的闸门,最易损坏。宋乾德四年(966),象山当时还在吴越国治下,瑞龙寺僧日蔡作为领头人,“始伐木为闸”,对上洋塘四碶作过一次大修。鄞人廉布在《朝宗碶记》一文中曾述及这段历史:“治东南洋有田四百余顷,邑人资生赖之。……自唐以来,为碶四:日朝宗、理川、灵长、会源,而朝宗尤为诸汇之要。宋初,瑞龙寺僧日蔡,始伐木为闸,以时启闭,民甚利之。”

唐代彭姥村前海曲示意图

过了12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此后,又是60多年,水田逐渐增多,碘坝屡修屡圮,甚至小修小补,已无济于事。

迨至庆历初(1041),范仲淹倡导“庆历新政”.措施之一是重视“厚养农桑、兴修水利,以苏民困”,主县政者才开始参与主持。庆历四年(1044),县令任永德“治石碘以御海潮”,两年后县令郎渭“浚河蓄水,以待旱岁”。20年后,治平年间(1064—1067)县令林旦再修诸碶木闸。其后“潦水暴涨,堤屡决”。又30年后,元祐六年(1091)县令叶授又把所有木闸改作石闸。北宋时因为有这样3次大修,才使上洋塘“水旱无忧”,“顷亩弥望”。

宋室南迁之后,大量移民进入象山,形势要求象山的农田能提供更多的粮食。

绍兴七年(1137)宋砥履任。见碶门残破,河渠淤梗,叹息说:“民之水利,衣食之源”,“诸堰不治,民何以生”?当即开始积累资金,至翌年得300余万缗,就动工整修。他“深思长虑”,精心筹划,亲临工地,“而勉民作”。抓住沟渠、堤岸、闸门三个关键作彻底大修:疏浚流泉,使之畅通;增高堤岸,以防涨溢;开山采石,新造闸门。宋砥依次整修了朝宗碶、理川碶、会源碳和灵长碶,“尽发旧址新之,即山伐石为函”。碶成,请录事参军鄞人廉布写了《朝宗碶记》(见民国县志·文征外编)

◎围修下洋塘

朝宗、会源、灵长三碶以上的,是为上洋田,三碶之下的称下洋田。上洋田在耕作之时,碶外滩涂逐渐长高,就有人逐渐开拓下洋田。三碶中控枢纽者为朝宗碶,年久圮漏,下洋田倒可以赖此所渗漏之淡水进行灌溉。年长月久,耕上洋田者担忧,耕下洋田者贪小,朝宗碶渐有崩溃之虞。一旦崩溃,不论上洋、下洋,都将遭重大损失,特别对下洋田,会造成毁灭性的冲击。绍兴三十年,赵彦逾来任县尉兼主簿,分管水利。履新时,象山父老大声疾呼:“今不修,潦(大雨)降潮溢,土石将崩于海!”经过实地调查,情况的确如此。但上洋与下洋不能偏废,如两者并举,县库存金不敷应用。好在民间积蓄渐裕,赵彦逾从两方面着手筹款:一是发动“借庵募于好施者”;二是从商贾所纳的赋税中留成。原定税金中取十之二为“导行费”,归吏胥辈所得,主簿负责掌控。赵彦逾分其半属胥(差役)辈,俾仍有适当收入,另一半存入储钱筒,自己分文不取。“仅二年余,所积已多矣。”赵彦逾先浚下洋之河,在东南十里史家泾开大河千余丈,归并旧河,加深加阔,使下洋田无旱涝之虞,民众美称日“主簿河”,以颂赵之功德。在初步解决了下洋田的困境之后,随即大修朝宗碶。

朝宗碶遗址

修碶期间,他“身舍碶上(住在工地)”。选择水稻收割后动工,截住上游的水源,堵塞四周的漏洞;接着把贴碶坝的乱石全部换作方形块石,使水不能“荡穴”;并把碶门闸板加厚五寸,备桥加宽一尺;同时在碶内外植“松桩”数千个,以防“怒湍冲击”。修碶的效果达到“罅不入锥,隙不进滴”。“虽日修缮,实重创也”。碶成之后,又造了管理用房,派遣差役专人管理,“视水旱为启闭”。此碶蓄南大河之水,兼通东大河,历史最久,泽被最广。工竣,赵彦逾写了《重修朝宗碶记》刻于碑上。文中除详写施工过程之外,有两点足为后世楷模。

一是工程管理的人性化:“匠用石工、铁工、木工,再膳(供餐二次)一饮,官为出傭(出工资费用);役(普工)用保伍(民伕),食利(领到补贴)而乐从(乐于参加)者,番(轮)休各一日。垂赏以别勤惰,犒肉以相(帮助)精力。”

二是深入基层,少花钱办大事:“视旧费百用其一,峻广精致,不数十年未易圮也。……今而后乃知身其事与委于人者异。苟无以告后人,他日必有胥徒(办事人员),幸硬小暝(损坏),隐其实用,以大赋于民,其害岂细也哉!”

读了这两段话,一个廉洁亲民、真心办实事的好官形象,屹然立在眼前。千载之后,犹令人景仰。

此后又一次大规模开河筑碶的,是淳熙五年(1178)县令许知新。40年前上洋三碶修缮完好,下洋之田面更广,仅靠主簿河还不解决问题,“一遇干旱,则盗泄上河之水,而上洋之田,乃受其患”。鉴此,许知新釜底抽薪,把重点放在下洋塘,开三河两楔,以利下洋之田。一日瑞龙河。河在县东,源出瑞龙山,并受会源碶水的注入,长千有余丈,可以灌下洋之田。并于其下游,筑秀才碶。二日千丈河,在瑞龙河之西,起“自夏家屋后,名夏家浃,西折经洋心通城皇堰下河,将近山头董而尽”。长亦千丈。三白马岗河,据嘉靖县志载,源出冠盖山,曲折流入南塘堰及千丈河、瑞龙河。这样,下洋塘的河渠网络亦具规模。除三河之外,许知新除筑秀才碶之外,又筑永丰碶,修高平碶。(以上引文均出自民国《象山县志》)

象山南庄的上洋塘与下洋塘,合称县洋,共田800顷,后人称“上八万”。经过了唐宋两代,特别是南宋几任县令和民众的共同努力,终于成了象山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