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观碑铭》补阙并注译

《蓬莱观碑铭》补阙并注译

蓬莱观碑立于唐大中二年(848)蓬莱观重修竣工之时。碑铭内含大量极有价值的信息,是象山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宋宝庆《四明志》中曾收录有关记述,元王传宗《炼丹山井亭记》曾记“树唐、宋碑于左右”。明代后失落,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蓬莱山下掘土时重被发现,教谕孙鲲化“登山起之”,移于县学明伦堂左侧。为保护此碑,孙鲲化建宝贝亭覆之,后亭圮碑卧,光绪年间教谕丁谦又筑蓬莱轩三间藏之。

蓬莱观碑埋在土中几百年,碑文字迹斑蚀。当时象山文化名人倪象占,亲临碑前,逐字誉录,于字迹模糊处则以圆圈代之,录毕收入《蓬山清话》。《蓬山清话》载碑文首行为:“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铭并叙乡贡进士孙谏卿撰。”末行为:“大中二年六月九日建清河贝泠该书道土王方外额北海戚文憓镌。”文后附注云:“每行凡四十六字,共二十行,计首尾八百三十八字,剥蚀者一百七十五字。贝泠该八分,学明皇(唐玄宗)。见《宣和书画谱》。道士徐福,即《史记》徐市也。”

碑文分两部分:前为详写此观来历及废兴的散体序文;后为韵体铭文,在弘扬道教哲理的同时,也提纲挈领地综述废兴经过。散体部分字迹多剥蚀;韵体铭文共160字,其中有剥蚀者仅5字。我们不妨先读后面韵体铭文,得其大要后再辨识前面的散体序文。这里就不揣浅陋,对韵体铭文中难以辨认的文字加以填补,并试作译注。

铭文十章:其一至其四阐发道家要旨;其五至其八简述废兴过程;九、十两章写殿宇新貌,盛赞杨弘正功绩。

其一:周祚将衰,老聃隐也,其道明明,溥天之下。

“明明”,前一字意为彰显,后一字意为明白。“溥天”即普天。

意译:在周朝国运趋向衰微的时候,老子也淡出了人间。但他所持的学说已彰显得非常明白,传向普天之下。

其二:教言何有,可得闻乎?维道与德,古今共孚。

道与德,在《道德经》中是两个概念,道指原则、规律、真理;德指道的具体行为表现。孚,使人信服。

意译:老子留下了哪些教导的话,可以让后人一听呢?这就是古今所共同信服的道和德。

其三:难言隐去,厥德不死,□□□□,上善若水。

“厥”,他。所缺四字,据《道德经》第四十章补,应为“上德如谷”。

意译:不能说老子已从尘世隐迹,他所持的“德”有永久的生命力。高尚的道德有如低谷那样能容纳一切,不露峥嵘;崇高的善人就好像水那样,安于卑下,随物成形,滋润万物。

其四:道不可道,邈哉徼言,众妙之门,玄之又玄。

邈,遥远。徼,边塞,弓伸为端倪。玄,深黑色,意为玄妙深远。

意译:“道”是不能简单地说明白的,示人以端倪的话听来好像很遥远,但这是引导人们进入认识最高境界的大门,尽管是这样玄妙而又深远。

其五:废兴定矣,败斯必成,在昔隋朝,当遭毁平。

自此以下三章由虚及实,写蓬莱观废兴的过程。前面散体序文中“自隋君统宇之二年,废去之”及宝庆《四明志》中“隋大业元年废”可以参看。

为什么要废去蓬莱观?中国自隋代开始,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增多,《隋书》载:日本女皇派使者小野妹子致书隋炀帝,开头即云“日出之国皇帝致书于日没之国皇帝”。隋炀帝读后很不高兴,认为其蛮夷之人,出言无状,下令毁去有关中日交往的蓬莱观。

意译:废和兴的交替都有定数,蓬莱观有废毁也必定会复兴。在已经覆亡的隋朝,就曾经遭到了毁平。

其六:兴焉何自,自肃皇帝,天半瀑泉,高秋鹤唳。

肃皇帝指唐肃宗李亨(756—762)。参看前面散体序文中有“肃皇在上,汝南袁仲宣守临(海郡)……兴起焉”一段,即指此而言。“天半瀑泉,高秋鹤唳”,形容唐肃宗时重建蓬莱观之举自天上而来,居高声远。亦含重建未成,皇帝已逝的悲凉。要附带提一下的是762年正是袁晁义军攻占明州那一年。当年唐肃宗死,象山被占领,重建工程自然无法进行。

意译:这里的复兴何时开始?始自肃皇帝时代。正像从天空挂下来的清泉,像深秋传来的鹤鸣。

其七:七十许年,犹孤殿在,愁大风起,吹落沧海。

唐代宗即位的第二年(764),象山归明州管辖,重建蓬莱观一事就被搁置。“七十许年”指搁置后已历七十余年。重建竣工为大中二年(848),与当初搁置间隔86年。由此可推知,动工重建当在更早。唐代县令任期较长,杨弘正任象山县令,亦可能更早。“犹孤殿在”一句,有两个版本,一缺“殿”字,一缺“在”字,今作互补。

意译:可惜过了七十几年,还只是一座孤零零的大殿。大风一起就令人担忧,唯恐殿宇上的檐栋被吹落于沧海之中。

其八:爰力爰谋,有弘农人,功而不费,焕然一新。

爰,连接虚词。弘农人,指杨弘正。

意译:在谋划的同时日夜操劳,就是这位来自弘农的县令。殿宇建成而花费不多,焕然一新。

其九:海月微明,仙衣栩栩,高坛步虚,声入松雨。

以下两章又由实转虚。本章写新殿宇落成后的美妙景象。

栩栩,欢乐状。步虚,一种模拟天空行走步法。松雨,松林中的雨雾。

意译:海月朦胧,众法师在高坛上衣袂飘举,如众仙行走在天空,悦耳的钟鼓之声和合着庄重的长吟,余音散向雨雾之中的松林。

其十:建此大猷,实杨之功,报言其徒,自高清风。

意译:建成这样宏丽的境界,实在都是杨县令的功劳。告诉和县令在一起的人们,要看重这种清高的风范。

读完碑铭,已经可以明白蓬莱观废兴的大概。对于蓬莱观的来历及后世际遇,拟再稍赘数语。

蓬莱观最早创建者为谁?碑文开头便已言及:“此秦徐福尝游止之。药灶残踪,丹井泉在观右焉。”所谓“游止”,不仅是“游后小憩”。宋宝庆《四明志》换了个说法:“秦徐福尝隐迹于此。”原来隐迹也属于游止一类,药灶、丹井,也只有隐迹的方土用得着。元代王传宗在《炼丹山井亭记》中就说得更明白了:徐福是“憩兹筑庐,凿井以观焉”。“观焉”的意思是“在这里建造了蓬莱观”。

徐福东渡以后,民众为了纪念他,就在蓬莱观内加了个徐福神座,这便增添了新的含义,成为此观不同于一般道观的亮点。

从秦始皇到隋炀帝,历史经历漫长的800年。虽没有留下任何修建此观的记录,但隋炀帝诏令毁废蓬莱观这一条,就证明了两点:一、此观800年香火不断,是因为民众的信奉和守护,其关键在于人们在此寄托着一个长生不老之梦,而且有上德如谷、上善若水等价值观念作支撑,有益于社会;二、此观虽处天涯海角、穷乡僻壤,然而全国知名,因之能进入皇帝的视线。

到了宋代治平年间(1064—1067),县令林旦辟西谷十景,蓬莱观周旁的环境美化了,蓬莱观之右的炼丹泉成了十景之一。林旦常伴友人来此游赏题咏,写成“西谷十咏”。特别是《炼丹泉》一诗,和者甚多,甚至到清代仍有人隔世相和。在林旦离任之后的30年,邑人进土俞夔,也偕象山县令及友人来此游赏,还在蓬莱观碑侧镌刻留名:“吴郡丁执文(时为象山县令)、福唐林玮、四明俞夔同酌炼丹泉,绍圣三年(1096)仲春十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