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四绝

丹山四绝

俞士吉风采才华,堪称象山一代之冠。他在入仕途后长期宦游四方,晚年迁居郡城,与家乡渐行渐远。县内还有与俞士吉先后领乡荐,或以后中进士的周弘宗(洪武二十年举人)、王大用(洪武二十九年受荐举为茂才)、李文显(永乐九年举人)、张文曜(天顺八年进士)等四人,长期生活在象山,当时称为“丹山四绝”。他们对于家乡的直接影响,也许比这位俞侍郎更大。

◎周弘宗

周弘宗字大本,宋玉泉盐场大使周思仁之后。洪武二十年(1387)领乡荐,任湖广公安县学教谕,当时受知于湘王朱柏,手书“临清轩”三大字相赠,以示恩宠。永乐间,升南康府教授。又以“老成而有文行”擢为成祖近侍,授工科给事中,日侍左右,不越矩度。后成祖西征蒙古,选为扈从,时弘宗已年近六旬。仁宗朱高炽嗣位,人有建言选近侍之能者为守令,弘宗须发已白,仁宗悯之,特予致仕。公卿赋诗饯行,有“山中应喜归耆旧,阙下偏惊去老成”之句。

◎王大用

王大用字国衡,又字国轩,门多长者(指周弘宗、李文显等)车辙,“与张文曜、李文显凋弘宗为莫逆交”,时称“丹山四绝”(引《民国县志》中语)

王大用之父王迁,原隶方国珍部下。时方国珍遁入海,拟扬帆远去。大用尚少年,入谒方氏,晓以大势,分析利害,促其投效。国珍纳其言,举所部降明。明立国后,朱元璋安置王迁等降将于扬州,实同监管。几年后王迁老病,大用请求让兄王德、弟王彬代父充役,己则奉老父返故里象山,侍养终身。

洪武二十九年(1396),王大用受地方荐举,以茂才赴京备选。大用历尽世事,不愿出仕,以父母年老为辞,告归林下。居家力行善事,晚年德望弥隆,多次以“乡饮大宾”受邀参加“酒礼”,享年89岁。

◎李文显

李文显以《礼经》中永乐九年(1411)举人。性格质直疏亢(狂)。时县衙中有典史王子泰,原为六科给事中(谏官),被滴至县。仗旧势,倨而且傲。新科举人李文显,不能委曲加礼。王子泰嗾使教官,诬赵秀才殴己,谓文显等在旁不行救护,因而获罪。文显与赵秀才交好,遂自己承担,于是被革去功名。从此之后,李文显徜徉诗酒以自娱。

文显有隽才,对经学的研究造诣很深,为当时所器重。一个戆直的血性汉子,因此事而长期被摈弃不用,邑人都为之叹息。

◎张文曜

张文曜字晖吉,从小明敏勤学,曾入鄞县杨守臣先生门墙。杨先生勉励晖吉要终身从事学习,文曜慨然以古人自期。杨守臣先生曾对人说:“张文曜是个堪当大用的材料,他日应该贡献给朝廷作栋梁。”天顺八年(1464)中进士,任行人(外交使节),出使外藩,凡有礼物赠送,一介不取,节操清高,饮誉朝堂。张晖吉中进士时,这位杨守臣先生已官至吏部尚书,晖吉同窗友董自修等将往贺,请老师写一篇文章,杨守臣就写了《赠张吉晖》序(收入县志《文征外编》中)。此文强调入仕后更宜终身向学:“士方学时,穷理以致其知,谨行以养其性,自谓其心湛若明镜,屹若泰山,可以当大任而无疑惧矣”,“故有位(指做官)君子,必益穷其理,益逆其行,勿惑于胶扰纷放,勿夺于声色货利,勿怵于死亡患难。而恒主之以敬,存之以诚,旦省而夕察,瞬养而息存,无斯须之不慎焉,则心无不治。可以决大议,可以建大业,可以圣元后,可以熙万邦,可以佑化育,可以与穹壤(天地)参矣”。

文曜谨遵师训,刻苦力学,常挑灯夜读达旦。乡人仰慕,有谚云:“种田须学田洋史,读书须学张进士。”可惜张公未及不惑之年而逝,贫至不能治殡。

“丹山四绝”,各有鲜明之人格特色:王大用历尽世事,看透人间,不慕名利,力行善事,雍容大度,与周、李、张皆成莫逆,既造福于桑梓,自身亦得寿考;周弘宗一生为帝皇近侍,用尽心力,谨小慎微,万事有度,老来致仕归乡,善始善终,亦属不易;李文显学有专长,早年登科,质直疏狂,不惯低眉,以小节而遭摈弃,徜徉诗酒,自得其乐,血性男儿,因此而得保全首领,亦不幸中之大幸;张文曜自幼明敏勤读,登巍科、拾青紫之后,仍一心向学,自明心性,入官场而不染,节操清高,奈英才早逝,贫不能殡。斯人虽逝,口碑长留。

“丹山四绝”,不论于当时,于后代,均能予邑人以良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