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任县令徐旃生平推想
象山立县,首任县令为徐旃。此后,唐县令失考。宋、明两朝县志依据《蓬莱观碑》,提到了杨弘(宏)正。清乾隆间鄞县董沛著《两浙令长录》,经钩玄索沉,得县令四人:
徐旃,神龙二年(706,初唐)任;
杨弘正,大中元年(847,中唐)任;
厉铎皇,咸通年间(860—874,晚唐)任;
张夔,时代无考。
这里只说徐旃。关于他的生平,只在象山《徐氏族谱》中有那么一段记载:
旃,字志勉,奉川小万竺人。生唐嗣条元年(684)甲甲,卒大历四年(769)己酉。神龙二年象山令,停官后寓居邑东大徐。卒赠大中大夫。
记述很简单,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倒不少。下边联系徐旃所处的时代,在考述的基础上,略作推想。
徐旃生于唐嗣圣元年,神龙二年任象山县令
嗣圣和神龙都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徐旃从孩提至成长为官的23年,似乎都在中宗为帝的年代里度过,其实不然。
嗣圣元年正月,李显当皇帝不到一个月,就要给皇后韦氏之父韦玄贞升官,与宰相发生争执。事为母后武则天获悉,一怒之下,废之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自己直接主持朝政。几年后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当起了大周女皇帝。直至神龙元年(705)宫廷政变,才还政于中宗。这23年,刚巧是武则天主政时期。武后杀戮李唐宗室诸王,任用酷吏,对不附己的官吏动辄罗织罪名,使大小官员日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小慎微。这个大环境对徐旃一生的成长及为官处事不无影响。
“卒赠太中大夫”,对于一个县令是一种特殊的优渥
“太中大夫”是封赠或追赠文官的荣誉职衔。按唐代官制,中县县令为七品官。一般无过失者,卒后赠正六品朝议郎;有政声者则赠正五品“中散大夫”。今赠谥从四品“太中大夫”,足见对徐旃优渥有加,其中必有原因。
徐旃一生到底有哪些政绩,能获得朝廷超级封赠呢?
徐旃从23岁开始直至“停官”,始终在象山县令任上。从他所经历过的几个重大事件中,可以约略推知。
象山是由台州、越州两个边区合成的新建之县,绝处海上,无巨商巨室,当县令没有油水。这个职位,无人觊觎。但“土狭而人尚俭,讼稀而赋易办”,老百姓勤于耕垦渔盐,风俗淳厚。淡泊处世者可以长久相安,徐旃属于淡泊处世者。他莅任之后,在县治西南,新建了城隍庙(据县志记载),俾民众死有归属,生有敬畏,在当时不失为教化之始。唐代不同于宋以后各代,县令的任期一般都很长,象山边远小邑,尤其如此。

象山首任知县徐旃
徐旃主持县政之初,朝廷皇室多事。唐中宗李显一朝,仍是诸武(氏)用事,接着是韦后篡夺之乱。直至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励精图治。开元年间(713—741),为盛唐顶峰,时徐旃为29岁至57岁,年富力强,亦必有所作为。唐代象山开垦上洋田、造朝宗禊等,正当徐旃主县政之时%杜甫曾有诗赞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象山亦不至于例外。
徐旃进入中年之后,逢安史之乱,不过战乱多在北方和西南,对象山影响不大。对象山冲击较大的,是起于明州和台州间的两次变乱。
先是天宝三年(744)二月的“海贼”吴令光抄掠台、明两州。象山处台、明之间;且吴令光自海上来,象山正当其冲。好在当年即被讨平,吴令光伏诛。此时徐旃已年届六十,朝廷忙于对付北方的安史之乱,无暇顾及边远小邑县令的更替。第二次是18年之后的台州人袁晁起义。袁晁出身台州府的武官,因“擒贼有负”受刑责,结果他参与并带领起义者一同造反。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攻占明州,“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聚众至二十万,尽有浙江之地”(《资治通鉴》)。在李光弼镇压下,次年十一月袁晁战败被杀。
两次变乱,象山都属中心地带。作为县令,自然难避其锋。第一次徐旃还在任上,他安全地度过了这一劫难。及至年逾古稀,在日曰等待朝廷派员接铃的同时,凭着几十年与县民朝夕相处的感情,他已决定“寓居邑东大徐”,打算永做象山人了。
“停官”两字费解,为什么不说“致政”或“致仕”呢?
唐制:文官70岁致政(退休)。古代朝廷命官致政,一定要向朝廷上疏,经批准后派员按铃。过了70岁,徐旃已在大徐安了家,准备随时交卸。也许是年年上疏,而朝廷“不报”。这样一挨就到了78岁,料不到袁晁乱起。当时象山仍属台州,袁晁本台州旧吏,从“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聚众至二十万”来看,还颇得民心。袁晁对于这位主县政50多年从未升迁的老县令,没有为难。徐旃老成持重,谨小慎微,在保境安民方面,起了一定作用。经历了此次大乱,朝廷仍未派员接替(县史上无记载),不过总有无力署事的一天。因为徐旃没有办过致政的手续。称之为“停官”,措辞亦有分寸。
徐旃一生为象山民众效力50余年,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在他85岁魂归道山时,朝廷赠谥为太中大夫,就是对他的“盖棺定论”。在他谢世20年后,象山被定为中县,这也是对徐旃一生治绩的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