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间象山县域初考

唐元和间象山县域初考

象山在唐神龙二年(706)立县时,隶属于江南东道台州。后江南东道改称江南道,唐广德二年(764),象山改隶江南道明州。

象山县三面环海,一路穿陆。对这一境域的“四至”最早作界定的是唐《元和郡县志》:

东至大海二十里,南至大海三十五里,东北至大海四十里,正北至大海一十五里,惟西南有陆路接台州、宁海。

此处之里,指的是当时步行的里程,非直线距离,其出发点,均系县治彭姥村。西南陆路至宁海距离多少?不妨借用宋宝庆《四明志》的记载:“西至台州宁海一百里(盖苍山为界),西南至台州宁海一百十五里。”

根据县域的“四至”,可以得到一个总体的印象:当时象山自东(20里)至西(100里)共为120里,自北(15里)至南(35里)共为50里。东西长而南北短。遗憾的是没有唐代的地图,但1986年县志中的《象山县围垦示意图》可供参照。唐代象山的陆上县域相当于围垦前的地域,可能还更小一些。如果沿此图蟹钳(渔溪)港与象山港的走向相平行画一条线,形如一只展翅的蝴蝶。

有了县域四至的轮廓,就可以进一步考索唐代县境内区划和地名,考索县内的乡和村。

对于唐代象山的乡、里,宋乾道《四明图经》云:"(唐)有五乡,(宋)景德三年(1006)并为三乡。”这里说得很明白,是“并”为三个乡,即五乡中有两个乡并入了政实、归仁、游仙三个乡之中。民国县志中陈汉章先生于此有按语谓:“五乡之里俱失传,惟应真乡、保德乡、三山里、彭姥村可考。”这里所提出的“应真乡、保德乡”就是被析并的两个乡。后来有人去掉了这句话中的“之里”两字,把“五乡之里俱失传”改成“惜唐五乡,俱失传”。这样一来,“里”失传成了“乡”失传,又被辗转引用,遂成大讹。

关于“里”的设置,是象山不同于别县的一大特点。邻近各县,每一乡中都设两三个里,大乡有五六个里,宁海县即是如此。而象山不同,自宋之后每乡只设一个里,并成为乡“行政”的驻地。这也许是“里”失传的原因。

根据唐《元和郡县志》所指明的县域“四至”,参照宝庆《四明志》的乡、里表,我们就可推定:凡“四至”里程之内的村庄,即为唐代元和(806—820)前所旧有;“四至”里程之外的,则为元和后所新拓。

游仙乡(源属鄮县),县东20里之内的有:柘(梅)溪、雀(爵)溪、赤坎。县东北40里之内的有:大徐、竺山、东村、涂雌(茨)

归仁乡(原属宁海),县南35里之内的有:九顷、马江、松森、管溪。象山西南至宁海为115里,此中唐旧有之小村,可能还有未录者。

政实乡(原属宁海),情况需作进一步分析。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可见唐时立乡以户口为依据。立县后,县治附近人口渐增。在蓬莱山南麓,和县治至陈山渡口之间,出现了两个人口在500户以上的居住区,即“应真乡”和“保德乡”。《道光县志》云,“应真乡”在蓬莱山南麓。林旦诗《应真亭》有注云,“予酌透瓶泉,得《石井栏记》,即(唐)大中时应真乡,因以名之”。县西5里之弦歌市,应在应真乡。在县东北的保德、考坑,县北的延德(延寿岙)、陈山均在15里之内,应属保德乡,其他如在县西北或县西的乌石(方前)、黄溪、西沙、淡港、姜屿属政实乡。

由此可见,唐代的五乡即游仙乡、归仁乡、应真乡、保德乡、政实乡。其区域可参照《象山县围垦示意图》所示。历代围垦之地,围垦前均为海滩。除去这些海滩,就接近于唐代陆地。

附:象山县围垦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