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傅筑岳头塘

凌傅筑岳头塘

◎凌傅与应元征

凌傅,江苏句容人。举人出身,成化十八年(1482)来知象山县事。“有政事才能,为民兴利”,任职四年,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振兴教育,“拓学址,建大成殿、明伦堂及从祀廊庑。斋房、号舍,悉为更置。暇日,进诸生相与讲论,多所发明”。二是修建县内的办公处所,“建县厅,营廨宇,兴废举坠,百度维新”。三是“筑岳头、陈兆二塘,得田四千余亩,民多赖之”。由于积劳成疾,“甫四祀(年),卒于官。士民怀之,为立‘殁思碑’,建祠祀焉”。(以上引文均出自《嘉靖县志》,下同。四祀,四次祭祀孔庙,即四年)

凌傅一生留下的文献记载很少,可据的只是嘉靖县志中的《凌傅传》和按察使黄隆所写的《凌公筑岳头塘记》。历代县志叙及凌傅,也无非参照以上二文,摘录整理。二文所记亦有出入,应从《筑岳头塘记》。毕竟此文为当时按察使所撰,乃第一手材料。如关于凌傅就任象山县令的时间,嘉靖县志中作“十七年”,而《筑岳头塘记》作“成化壬寅(十八年)”。今以嘉靖县志所云“甫四祀,卒于官”推算,象山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才有新知县上任,亦应以十八年为准。

上述三件大事,以第三件事工程最繁,功绩也大,待后面再说。下边先就“拓学址”一事,作些补充,顺便说说应元征。

凌傅要扩建县学,于大成殿、明伦堂之外,要修建与祭祀相配套的廊、庑,扩建食堂和师生宿舍,这就需要征用土地。几经查询,才知县学邻近,是上科举人应元征的居室,而应家房子并不多,儿子倒有八九个。

应元征,字敬之,成化十三年(1477)举人,授武宁县学教谕,转国子监学录。”以文学著声”,颇得礼部右侍郎掌祭酒事(兼管国子监事务)邱浚的器重。一次明宪宗幸太学,主事者安排应元征进讲《大学·平天下》一章,“元征仪容端雅,论列详明,上悦,以锦衣、白金赐之”。这一际遇,使应元征名扬朝野。后来应元征迁延平府通判,“筑沙县、尤溪二城,功最巨,升兴化府同知”。关于凌傅征用应元征居室一事,嘉靖县志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初,知县凌傅廓大学宫,出金购元征居室。元征让地,却购金。”

一个是热心为民兴利,视办学为要务的县令,一个是举人出身远近知名的学官,也想为振兴家乡的教育出力。两人虽未谋面,灵犀互通,结果是应元征无偿捐献居室。此举不仅传为美谈,也使二人成为彼此心仪的知交。因为有这一段交谊,在凌傅筑成岳头塘以后,家乡父老请应元征撰文纪念时,他考虑就地位与影响而言,自己的分量尚嫌不足,不如致书请浙江按察使黄隆撰写,顺便也可使省级领导了解一个象山知县的善政。其中也显示了应元征为人处世的风格。

◎《凌公筑岳头塘记》解读

凌傅筑陈兆、岳头塘后,曾有二碑立于凌公祠中。一为兵部郎中洪常所撰《凌公筑陈兆塘记》,今碑、文俱失;一为浙江按察使黄隆所撰《凌公筑岳头塘记》,碑失文存。现以嘉靖县志所载之文为依据,结尾则参照民国县志所载,稍作删节。

宁波属邑五,惟象山极滨海。海边之田,非卫以塘则斥卤不可稼。县南十五里许,有塘日岳头者,传谓晋人陶凯[1]所筑,计田二万三百二十二亩。塘未百年,为海潮所啮,田始赔税,民甚病焉。迨今千余载,未闻一人如陶,俾民病痼久弗瘳[2]为可叹耳!

成化壬寅(1482),凌侯来为邑首,询民隐,有以陈窕、岳头告者。侯愀然曰:“民事莫重于此,吾宁容缓耶!”即日躬诣[3]二塘而经度之。以陈窕工材廉省,于是岁冬之初,遂兴役,逾月而工讫。

[4]及岳头,则计工度材视陈兆十倍有奇[5]。尤择耆老之勤能者数人,董[6]其役;而凡经画处置,则侯尸[7]之。用是民不扰,而趋役者惟恐后。

邑之北,高山层叠,而其下流万派,俱从邑南三河[8]流入于海。派分有支流者,则由岳头西流,冲成海港,湍悍,难为功。侯命匠焚石凿河,引水别流,始得于海港口立巨桩如栉,为外捍。然后,万夫欢噪,畚锸云集,不数月而塘成。其高二丈,其广六丈,其长二千五百三十五丈。东西弥望,屹若天成。

塘之内凿河三道,各阔六丈,各深丈余,惟中河作三十六曲。盖河深而曲方,缓流潴水,可以利灌溉。

河设碶三所,各甃[9]砂以石,而闸以木。西日岳头,中曰庆丰,东曰高平,与上河三旧禊[10]列而为六。视水大小时启闭,以防旱溢。

又于堤上砌官衢一十余里,衙之两旁外植以柳,以冀岁久根蟠,塘以益固,且又庇行者之憩息也。

塘既成,而田不病于卤;田有收,而民不病于税。

父老忻汴酾酒,私相贺日:“惟我凌侯,乃筑岳头,乃惠我良畴。俾我子孙兮,庶获有秋[11]。不谋诸纪载,恐侯德有沈[12]于后矣!”乃邀武宁教谕、邑人应元征致书于予曰:“凌侯筑陈兆,庠士朱鉴辈已祈夏官郎中洪君纪其事矣。兹筑岳头,愿有所纪。”

昔范仲淹筑捍海堤于通、泰、海三州之境,以卫民田;刘良贵筑万柳塘于会稽之新林,以捍民患。其功烈在天壤间,亘古弗泯。凌侯筑岳头,其功泽固不在二公之下,然使继之者,恒葺之而不至于废,则利泽及于象人也,庸有既[13]乎?《春秋》凡用民力必书,所以重民事也。凌侯之举,民事之至重者,恶[14]可弗书?乃为之书。

侯讳傅,字汝弼,句容人。

◎题后余论

岳头塘旧址

对于本文开头所云岳头塘“传为晋人陶凯所筑”一事,存疑。晋有“陶侃(259—334)”,未知与陶凯是否同一人。此时象山属宁海县,地广人稀,似无围塘造田之必要。宁海建县于晋太康元年(280),当时“析临海之北二百户,鄞八百户置宁海县”。全县仅一千户,倾全县之力,难成此塘;围塘得田二万余亩,按户均分,只此一塘即可得二十余亩。时宁海县地域极广,农民绝不可能舍近就远来此耕种。固然,作者亦言“传说”,但实在经不起推敲。

对于“塘未百年,为海潮所啮,田始赔税,民甚病焉”一节,还要作点补注。“塘未百年”云云,按时间推算,当在洪武年间。民国县志《塘田》中载:“岳头塘,洪武初筑,后坍。”《水利考一》中亦记载:“洪武间诏工部发宁海县民二万人东集象山,筑堤浚河,宁海丞周公辅以死争之,事载公辅传。”疑即指修岳头塘,可能还涉其他塘碶。说实话,朱皇帝对官吏要求严,对大官有猜忌,但对农民还是关心的。发宁海民两万人来修象山塘,自然引起宁海官民的抵制,亦可理解。

筑塘目的在于使“田有收,而民不病于税”。塘已坍,田不存,仍须赔税,乃成化间最大弊政。明宪宗即位之初便为于谦雪冤平反,还算有作为。后期不理政事,不见大臣,宠爱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俵信太监汪直,惑于邪道妖僧,挥金如土,用尽了历朝所积藏金七窖,乃转向民间敲骨吸髓,连田不存仍要赔税,这就苦了有良心的地方官吏。凌傅念念于民生,在艰难困苦中为民兴利,当了四年象山知县,最后鞠躬尽瘁,死于任上。其仁心可圈可点,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