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象山的“名宦”

元代象山的“名宦”

一个朝代名宦的多寡,是由这一朝的官风所决定的。

元代象山,入《嘉靖县志》《历宦纪·列传》的仅胡立一人。入民国县志《名宦传》者有七人。其中二人为县尹,二人应为县令,三人为教谕。至于任达鲁花赤的,则无一人。是缘于历史资料散佚,还是大部分官吏乏善可陈?我看两方面的原因都有,后者应是主要的。

元代象山名宦录

先看“入传”的县尹和县令,三教谕另有专文撰述。

◎高珪

高珪是元代象山的第三任县尹,任期不长,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成宗元贞二年(1292—1296)。在他的任上,达鲁花赤却换了三个。高珪是汉名,蒙名穆卜贴儿,按当时习俗,有本为汉人而另取蒙名者,也有本为蒙古(色目)人而另取汉名者。《民国县志·名宦传》中关于高珪的事迹,都引自奉化陈著所写的两篇文章:《与象山高宰珪书》、《庆元路达鲁花赤月列通议德政记》。《名宦传》的作者只根据陈著给高珪的一封信和一篇赞颂别人的《德政记》,随便加了两句评语:“然则,高公实元初贤令尹也。不然,水陆皆惮于行,奚肯为民间上送役战!”这两句话都缺乏根据。陈著给象山县尹写信,话中难免有些溢美之词,不应引来评价收信者本人;后一句又用“不然……”作反证,不仅是张冠李戴,把月列的“德政”加在高珪头上,而且所谓“德政”,实乃不谙时势的昏聩之语。民国县志《文征外编》中有这两篇文章,不妨一读。

与象山高宰珪书

元·奉化 陈著

某耄矣,无机缘,不及揖紫芝眉宇,而道旁口碑于谂卓鲁之风实甚。比承·蜚书,实获我心,草草奉答,计已彻览。邑教舒竹西来,备道雅意尤至。衰病荒落之残息,本难于勉强,瑟缩者久,终于重辞兹稿以陈呈,惧发扬不尽。或高明以为可,则鸠匠择篆,盖必得名世之笔。肤潦尺纸,浼竹西以瀆。

这是陈著写给象山县尹高珪的第二封信。陈老先生与高珪素未谋面,前一次高珪为了要颂扬上司庆元路达鲁花赤月列的功德,托人送信给文章高手陈著,请他写一篇《庆元路达鲁花赤月列通议(大夫)德政记》。陈著已回过一信,不好意思拒绝,也没有答应。也许是感到不被尊重,随随便便给一封信就要人家写文章,太小看自己了。这一次高珪专请象山县教谕奉化人舒竹西登门造访,备道殷勤,也许还带了点礼物,表示诚意。陈著才完成了《德政记》,又写了这封信,交舒竹西带回。此信开头有一句赞誉高珪的话:“而道旁口碑于途卓鲁之风实甚”(在民众谈论中早已听熟了你的官风与人不同),只是出于礼貌的虚誉。从两次托请陈著来看,高珪为巴结上司,不惜屈尊相求,用心良苦;而这一句赞誉,很难说就是高珪的实际政绩。

《庆元路达鲁花赤月列通议德政记》,是专门赞颂庆元路达鲁花赤、通议大夫(正四品)月列德政的。文见民国《象山县志》第1707页。原文较长,不再引录,姑转述其概要。《德政记》先述明州海邑象山之地僻民贫,备道水程山途运米之艰险;接着大赞月列之体察民情,改长途输米为“随米值准币上送”,使“数百年积弊,一朝而革”;还赞颂“盖公为政,本之以仁,畅之以智”,“而民自不能忘也”,“(庆元)六邑咸被其利,斯邑(象山)也,德之为甚”;最后写到此文撰写经过,特别提出高珪请他执笔的原因是“仁政,士大夫所乐闻,山林遗老,其言必公,敬以记请”。

至元通行宝钞

于是顺便赞高珪之为政:“闻高君之入仕,积有善政。今宰斯邑,仁闻益(一)都,是能以贤守贰(指月列)之心为心,成其美于下,其亦可书也夫。”

这里所谓“德政”,指“随米值准币上送”。但这一做法,并非月列和高珪所“独创”,而是当时中央政府向全国推广的一项政策。元世祖鉴于当时疆域辽阔,避免货物银币在长途运输中的种种不便,在原来使用“中统钞”的基础上,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又实施了比较完善的“钞法”,推行“至元钞”。至元钞以丝、银为本位,于各路(州)设官库(相当于银行);百姓随时可以用丝、银换钞,或用钞换丝、银;旧钞昏烂随时可以赴库调换新钞;禁令森严,有伪造者处死刑;提倡一切公家输纳尽量使用纸钞,百姓缴纳实物赋税改用纸钞,国家赏赐亦用纸钞,并敕令各级政府,大力推行。既然是政府的命令,地方官员贯彻施行乃例行公事,原不应贪天之功以为己功,作为自己的“德政”而大做文章。

高珪请陈著来写这篇《德政记》,无非是借陈著之笔,提高宣传的公(言力,“山林遗老,其言必公”。陈著也心领神会,把这点小事拔高到“施行仁政”的高度,甚至夸大说“数百年积弊,一朝而革”,简直已“超唐越宋”,真是闭着眼晴说瞎话!远如广东崖山海面的十多万浮尸,近如宁海松坛山被大火焚烧的万余冤魂,又如南人新娘初夜即受奸污、五家合用一把菜刀等等,血泪斑斑,事实俱在。连陈著自己,地位亦在娼、丐之间。如此种种,何能美化为“仁政”?

就高珪而论,陈著说他“积有善政”“今宰斯邑,仁闻益都”,但无具体实例。或许在吏治腐败的元代,为官的不贪渎枉法,便很难得,可称“善政”了。

◎李天佑

李天佑,字吉甫,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调庆元路象山县尹。时答失蛮为象山达鲁花赤。元成宗是元朝第二代皇帝,比较注意庶政,体察民艰。鉴前朝之失,数次派廉访使、宣抚使巡行各省,考察吏治,惩治赃官污吏,取缔地方恶霸侵占民田、欺压百姓。元成宗相信佛教,也尊重儒教,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京师造文宣王庙,想借此使官吏能以儒家的道德规范自律。李天佑在元朝的确是好官,任象山尹二年,卒于任上。其主要政绩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惩治地头恶霸“豪民”,擒捕盗贼。李天佑到任之初,即闻“县有豪民二十辈,张其声威,虐民蠹政(腐蚀、勾结官吏),天佑捕置于法”。象山是一个半岛县,当时有几十个海盗时常出没海上,抢劫作案,得手后乘舟入海,毫无踪影。李天佑会同县尉蔡翼,选了一批骁勇的巡逻兵,亲率入海缉捕,终于将海盗一网打尽。难得的是李天佑能按巡逻兵劳效大小向上级报告,赐钱赏官,而不提及自己。

二是与答失蛮重修学宫。县学自宋咸淳四年(1268)重修后,三十几年来无人置理。李天佑和教谕彭升,会请象山达鲁花赤答失蛮饬工庀材,不逾月而修缮完工。还请乡贤、台州通判周巽子写了《重修学宫记》。县一级重修学宫,与当时京师重修文宣王庙相呼应,预示元朝廷选拔官吏将不再完全依靠“以吏为师”,要推行传统的开科取土之法。李天佑于此看到改良吏治的希望,趁每年“春秋行乡社”、乡民聚会的时候,亲自到场,“谕民忠信”,赏勤罚惰;每月初一日,率领“僚吏入学,听师生讲说经训,使知礼义廉耻。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对于改良官风,有一定作用。

三是清正廉洁,成为表率。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三月,朝廷派出宣抚使巡行各省,考核官吏的廉、贪情况。考核结果,“同列皆坐免”(同时列为县尹的都因贪赃而被免职),“独天佑以廉明著闻”。在贪腐成风的年代,李天佑出污泥而不染,确属难能可贵。可惜以上材料主要出自《浙江通志》所引的墓碑碑文,这类文章难免多溢美之词。

◎杨用可

杨用可,元顺帝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五年(1360—1365)任象山县尹。民国县志《名宦传》中杨用可传记的全部材料来自杨用可写的、请为显济庙神谢宝加谥号的《牒文》,和元代举人蒋景高写的《象山县核田记》。

《牒文》中,杨用可为证明庙神谢宝“屡著灵异”,历数自宋以来庙神谢宝的灵验之事。在述及元代时,有以下诸事:

至正十一年(1351),贼(指方国珍)船数百艘犯境,登岸杀掠。民祷于庙,神乃呜桴鼓于空中,现旗旄于山下,寇舟溺死骇散。十五年二月十日,贼泊舟爵澳。神助官兵,获贼樊应等。十六年五月十六日,有宁海贼数万人夺县治,烧劫民财,求神保护。见员峰山上,每夜火明,人马交驰,贼众自相惊喊。官兵、义民与贼交战,皆见昭应庙及显济庙谢公,并殿下刘太保、郭太保,遂杀贼千余人,贼渍散。[2]十七年,袁元良作乱,又蒙显助扑灭。其灵验不可殚述。

奇怪的是,民国县志中《名宦传》的作者,竟将“庙神灵验”,移来作为杨用可的治绩:“至正十五年,海贼犯爵溪,斩樊应等。十六年,御宁海贼杨镇龙。十七年,平贼袁元良,皆有功。”

神灵的佑民怎么就变为杨县尹的功绩了?况且此时杨用可还未上任。《名宦传》的作者,竟如此粗疏。

时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至正十八年,方国珍投降元朝,被封为衢国公,占温州、台州、庆元三路。方氏兄弟受元朝之封爵,奉元正朔,收取三路地方赋税,入自己囊中。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部在各路义军中所向无敌,遣使诏谕方国珍。国珍表示愿意归附,并遣使献金绮。到至正二十年就发生象山核田这件事。元代象山四举人之一的蒋景高,作《象山县核田记》,语多赞颂。记中所云“荣禄方公”、“亚中方公”,即指方国珍兄弟。方国珍忽叛忽降,亦匪亦官,以反复无常攫高位,且在元朝廷与吴王朱元璋之间犹豫观望,首鼠两端,为论者所不齿。蒋景高竟谓其“施行仁政”,甚至比之于汉初功臣“萧何”,当时是想借此文为进身之阶了。

《象山县核田记》原文颇长,中间有一段说到杨用可的劳绩:

象山令杨用可与(参与)也。象山僻壤,其田唯下上,其赋错上中,前代以降(指宋以来),载籍无稽,隐漏泯绝,视而勿理。杨君设筹陈纪,乃成居人之有物力者为书算、为保长,各司其局。乃谕编户之有田里者细计步亩,自占其业,又躬自履亩,覆验其实。“田给田券,视旧增若干亩。赋随其产,视古(过去)(增)若干石。”

故事,官属相谓曰:“大臣之功,职司之力,非文无以纪绩,非石无以垂远,宜有以书其事者。”乃征于文。吾闻萧何之功为汉称首,以其先收图籍、不匮给饷二事而已,而居然为汉元臣。盖图籍知户口之虚实,给饷系国事之安危,治乱兴亡,皆决于此。

由此可见,对方国珍的盘剥民众,蒋景高为其披上“施政行仁”的外衣,杨用可“躬自履亩”,都非常卖力。户口核实了,田亩加多了,赋税大增了。诚可谓方氏之功臣,而并非一县之贤令。蒋景高在这个时候为方国珍涂脂抹粉,伏下了入明后因“笺表”祸被朱元璋所杀的远因。

◎胡立

至正二十五年(1365),儒士胡立为象山令。由儒士而直接为县令,历代少见。这是因为元代政权即将崩溃,只得滥竽充数。然而,这位胡县令人品不差。处乱世之中,能从容淡定,详待后文《象山由元入明》一节再述。

回顾入《名宦传》的元代象山县尹和县令,能称得上好官的是李天佑和胡立。还有三教谕,待后文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