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珍与王刚甫

方国珍与王刚甫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在招降尤宗祖海上义军、镇压杨镇龙起义之后,江淮行省向朝廷提出:“浙东一道,贼所巢窟,乞复还三万户(三支拥一万兵的军队)以镇。”于是,元朝廷授哈剌带为浙东宣慰使、海上万户达鲁花赤,镇守明州、台州海上要塞。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改浙东宣慰使为宣慰使都元帅府。至大二年(1309),浙江行省又请:“庆元与日本相接,宜斟酌冲要,调迁镇遏。”这时距元统一中国已30年,军队的士卒都换作汉人和南人了,蒙古人都去充当大大小小的达鲁花赤,留在军队里的蒙人只剩一些高级军官。朝廷已派不出有战斗力的大军,于是在沿海州县设巡检司,执掌海上“巡捕盗贼奸宄之事”。象山设东门、莆门二巡检司,巡行于象东、象南海上。

到元顺帝即位的时候,元代五十多年所积累的社会矛盾总爆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不断。在至正八年(1348)首举义旗的是黄岩人方国珍。三年之后,因为治河的骚扰,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郭子兴等纷纷起兵。群雄蜂起,逐鹿中原,后郭子兴的部将朱元璋崛起,势力最大,至正十六年三月攻下金陵(今南京),自称吴国公,随后改称吴王,奠定了帝业的基础。元朝的政权已成残局,在这一残局中,方国珍与王刚甫是当时对象山特别有影响的两个人物。

◎方国珍起兵台州

方国珍(1319-1374),长身黑面,力逐奔马。初以贩盐为业,同时在黄岩一带贩盐海上的还有蔡乱头等人。至正八年,方、蔡因贩盐结仇。方国珍受到欺压,诉之于州官,州官不主持公道。后蔡乱头聚众海上,剽掠漕运,一再杀押运官差,气焰嚣张。浙江行省悬赏格捕,方国珍乘机应募捕蔡。蔡乱头见势,也向台州府投降。台州总管受蔡重贿,曲加庇护。方国珍见如此不公,愤愤不平说:“蔡能为盗,我顾不能耶!”正在此时,台州府以偷逃盐税罪,派巡检拘捕方国珍。一怒之下,方国珍格杀巡检,并杀仇家,率兄弟等众人,起兵海上。(据《新元史》)

州县官吏无以塞责,大规模搜捕曾与方国珍有过交往的乡民,皆以“方国珍余党”治罪。乡民被逼,入海依附方国珍。不到一月,方国珍所部增至数千人,梗海道,劫粮船。事态扩大,朝廷震动,指派浙江行省参知政事朵而只班发兵讨捕。朝廷大队舟舰追捕方国珍至福州五虎门。国珍不敌,将焚舟登陆逃遁。为防追击,国珍命部下先焚一舟,集队鼓噪,虚张声势。官兵见海上火起,惊惶失措,不战而溃,赴水死者过半。方国珍乘机反击,俘朵而只班。国珍诉述当时官逼民反情状,胁迫朵而只班上疏朝廷招安。时元朝廷方事姑息,果从其所请,诏授定海尉,兄弟皆授以官。不久,方国珍又叛,复入于海,攻温州,以城中守备严,乃掠城外而去。至正十一年(1351)正月,元廷又命浙江行省左丞李罗贴木儿讨方国珍。孛罗贴木儿领大军驻庆元,令浙东副元帅董技霄率水师至温州,与国珍战。一经接触,官兵惊乱而溃,董抟霄只身逃脱,所率舟数百艘尽为方国珍所夺。军中讹传,方氏有人能呼风唤雨,孛罗贴木儿闻松江谢景旸乃异人,重礼聘请,亲自督战。结果并不灵验,全军覆没,李罗贴木儿被俘,被囚于舟中。七月,朝廷命大司农达识贴木儿等诏谕,授方国珍为徽州路治中,兄国璋为广德路治中,弟国瑛为信州路治中,督遣赴任。治中在元代乃路总管府内要员,虽为一路之佐贰官,却是颇有油水的肥缺。方氏兄弟虑远离海边,分隔各地,必被分头消灭,不肯赴任。此时国珍已拥船1300余艘,仍据海道,抢劫过往船只,阻绝南北粮运。元朝廷对此亦无可奈何。

◎王刚甫扼守东门

方国珍为取得陆上据点,率所部进攻温州、台州,庆元路岌岌可危。方之一部,尝“犯象山境,登岸杀掠”。至正十一年,浙江行省出于无奈,“檄庆元学录王刚甫摄东门巡检司事”。

王刚甫(1312—1379),其先祖于宋时自闽迁象,至刚甫已历五世。居丹城(从其生前活动及葬骨处推定)。祖、父皆善士,世以资闻。刚甫自幼聪慧,倜傥大方,负气节,敦厚有量。于学务达大意,不拘泥章句,能触类旁通。随父经营货殖,善于把握商机,操纵敛散,积资愈多。好扶危振乏,广交贤士,人多称其高义。妻叶氏,为宋丞相叶梦鼎之孙女,生一子日用鼎,好学有文。刚甫自学而通蒙古文,至正初被荐为庆元路蒙古字学录。至正十一年(1351),39岁的王刚甫暂摄东门巡检司事。巡检司乃九品小官,更何况是代理,但刚甫不顾官卑职微而责任重大,毅然赴任。

东门水道,乃进入庆元之门户。方国珍几次分兵进攻东门,王刚甫周详策划,招募义勇,用“风火舟”拒敌。以其风艘火矢之盛,风生焰发,直逼敌船,令来犯者自相惊惧,落胆而逃,且与西周张士昂所率义兵相椅角,大挫敌舟于姜屿渡。

王刚甫扼守东门,使庆元六年不陷敌手,当然亦非一人之力。

时浙东廉访使纳麟哈刺为浙东都元帅,深谙韬略的刘基(伯温)为帅府都事。帅府驻庆元,“日夜治铠仗,理舟楫,运粮饷,项领相望,以给军用。又树栅捍江,浚隍筑城,列弩石,盾戟严瞥,以防寇至”(嘉靖志)。刘基“议以国珍首乱当诛,余党招安”,“议筑庆元诸城以遏贼,国珍气沮”。(《明史·刘基传》)

慈溪、余姚、昌国(今舟山)等地官民,都奋起自卫。慈溪县尹陈文昭、余姚同知秃坚、昌国州达鲁花赤高昌贴木儿等与王刚甫联手抗敌,互通声气。昌国州秀山、兰山之民,当时应朝廷招募,青壮年多入伍为兵,保障乡里,与敌血战于海上。

◎方国珍摇身一变,成为朝延高官

此后,方国珍屡降屡叛,元朝廷屡讨屡抚。几年下来,方国珍已积累了大量金银珍宝,并看准了官场贪腐、政治黑暗的致命弱点,遍赂当道权要,互通声气,使暗为保护伞。

方国珍兄弟成元朝高官

方国珍“使人浮海至燕京,赂诸权贵”(《刘基行状》),又遍赂行省权要(《明史·万国珍传》)。于是,浙江行省“驳刘基以伤朝廷好生之德,且擅作威福,编管(管制)于越(绍兴)(嘉靖志)。元枢密院院判安安,“阴纵方氏(国珍),沉(慈溪县尹)陈文昭于海,攻杀(余姚同知)秃坚于宝林寺,复杀(昌国州达鲁花赤)高昌(贴木儿)”(《姜炳璋·王学录祠记》)。至正十四年(1354),方国珍突入台州路,执其达鲁花赤,据台州。至正十五年,枢密院院判“恶王刚甫不附己”,着令去职。于是,方国珍长驱入庆元。庆元震恐,浙东都元帅纳麟哈剌只得开门迎纳。

其间,朝廷尝遣浙江右丞阿尔温沙讨方国珍。阿尔温竟命诸县令以军资入海,而不与之兵。遇方国珍军皆溃而归,军资被劫,失亡不可胜计(%靖志)。王刚甫去职后,台州、温州、庆元皆为方国珍所占。元廷亦尝募地方义勇参与讨伐,但往往义勇全家死难而不得功赏。反不如方国珍之党,一反一降,反得大官。于是附从方国珍者日众。方国珍之势越剿越强,其官也愈封愈大。

至正十八年(1358),元朝廷命国珍以节钺镇浙东,开治于鄞,进太尉,赐爵衢国公。方国珍占浙东温州、台州、庆元三路,并不称王,仍奉元正朔,只是聚敛金帛财货。虽受元朝之官,“拥兵侵掠自如,元人无以难也”(《明史·方国珍传》)。

◎方、王两人之不同结局

方国珍俨然已成割据一方之诸侯,还试图与吴中争胜。吴国公朱元璋自然不肯罢休,当年即遣使诏谕投降。方国珍可以玩元朝廷于股掌之中,却大惧朱元璋。于第二年即至正十九年正月,以所辖三郡献,并遣次子明宪为质,进黄金50斤,白金100斤,文绮100匹。朱元璋收其礼而却其质,授国珍江南行省平章,赐银印,令奉龙凤(宋小明王韩林儿年号)正朔。国珍推说“年老不任事”,惟受平章印诰,而通贡元朝廷如故(《明史·方国珍传》)。此后,方国珍在元朝廷与吴王朱元璋之间两面周旋,窥测形势。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吴王朱元璋遣参政朱亮祖、御史大夫汤和先后下台州、温州、庆元,方国珍遁入海中。

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方国珍遭其子献降表。朱元璋始怒其反复,及览降表,怜其词辩而且恭,称:“方氏亦有能人!”降表为宁海詹鼎起草,其结尾辩解“遁逃入海”之动机云:

然而未免浮海,何也?孝子之于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臣之情事,适与此类。即欲面缚待罪阙廷,复恐搜斧钺之诛,使天下后世不知臣得罪之深,将谓主上不能容臣,岂不累天地大德哉!

这张降表,竟然使方国珍获得朱元璋厚遇,授广西行省左丞,食禄不赴官。赐第京师,保全首领而终。

方国珍死后,其子方明谦,因熟习海事,于洪武十七年(1384)随信国公汤和巡行海上。后方明谦恃功而骄,多行不法,潜谋不轨。明太祖加以剥皮之极刑,全族受戮。其犀象、珠玉、金缗之属,多匿姻亲之家,索之以亿万计,随房产田园,全部抄没(嘉靖志)。对于方氏一家,朱元璋隐忍已久,长期在等待机会。其后人不知韬晦自保,反而张扬跋扈,终于被朱皇帝抓住把柄,坐实罪证。可叹可笑!

王刚甫罢官之后,屏迹不入郡。仍经营商业,家资益饶。人有遇难,不问利害,以身援之,弗责其报。常虑乡邻子弟之不学,欲割(捐划)田创学以教之。里有假贷者,不深取其息。与人交,和易质直,意气豁然,众称之为“忠信人”。进入明朝之后,王刚甫只是一介平民,地方威望却很高。凡民有纠葛,不投县官而投王刚甫,凭其一言以断曲直是非,心悦诚服。明初又有兰秀山民兵之乱,祸及象山。王刚甫平息此乱,保一邑之平安。邑令孔立欲为之请功行赏,王刚甫坚决辞谢,答云:“吾求靖吾乡耳,岂以求媚新朝哉!”不愿再在明朝为官。此语最为朱元璋所忌恨,朱元璋最后不肯放过王刚甫,王以68岁的高龄,仍受诬逮至南京,以至痍死狱中。闻者为之叹泣。

(刚甫)将军庙

王将军庙碑记

为赞佩王刚甫之风节,明代大儒方孝孺为他写过《象山王府君行状》,宋濂为他写过《象山王君墓铭》,但都更不敢提王公最后受诬痍死狱中情节,只说“客死于京师”。但宋濂所写的“墓铭”中说:“凤跃之山(东寺),图画君像,此则其藏,过者稽赖(叩头)。”直到清代姜炳璋,因事过代易,在《王学录祠记》中才直道其事。《王学录祠记》最后一段的赞叹评价,颇值一读。

呜呼!公以七尺之躯,系三郡存亡,而不能免(元)枢密院之忌;能拔一邑生灵于汤火,而不能全垂老之身;能守西山之节,与杨廉夫、戴九灵齐名,乃不死于乱朝(指元)而死于治朝(指明),公亦委之天命之适然。而当时不录其功,后世并泯其节,沉沦于千秋长夜而无能为白。呜呼,其可悲已!

除了方孝孺、宋濂、姜炳璋等大儒为撰《行状》、《墓铭》、《祠记》而外,民间对王刚甫的评价也很高。王刚甫作为“义士”,入象山“忠义孝悌祀”。石浦老东门城内还有“王将军庙”,世代受民众祀供,迄今仍香火甚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