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寺中的赵五娘殿(东汉)

弥陀寺中的赵五娘殿 (东汉)

这一传说虽不见于县志,但在象山民间影响之大,远非其他传说可比。然而,其情节样式,实在太多,姑录旧作一篇,分角度溯其源流,于诸说撮举其要,以供参阅。

爵溪弥陀寺的侧厢有一伽蓝殿,内塑赵五娘像。传说赵五娘万里寻夫到爵溪,于八月初三日在此升天。每逢此日,远道来弥陀寺赵五娘殿进香的省内外善男信女,成千上万,香火之盛,历久不衰。

赵五娘万里寻夫

赵五娘,传说为东汉末年议郎(后为中郎将)蔡邕(字伯喈,132—192)之妻。南宋以后,赵五娘的故事一直流传于江浙一带。诗人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至明初高则诚撰南戏《琵琶记》后,赵五娘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令人费解的是:好端端的一个河南人,怎么会万里寻夫来爵溪的呢?稍有历史常识者,多以为诞。实际上这是历史事实、民间传说、文艺创作交互影响的结果。今天重新来看这个故事,可以从多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是文人创作的角度。关于赵五娘、蔡伯喈的故事,最初见于唐人小说《说郛》。宋元之间,有源自民间说唱的唱本,宋有南词《赵贞女》,金元有院本《蔡伯喈》,元有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明初,出现了文人创作的《琵琶记》。《琵琶记》为明初高则诚所作。高是温州瑞安人,晚年隐居于宁波栋社时写成此剧本。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因时代的需要,“古为今用”。后人对《琵琶记》的非议最多,清戏曲家李渔说:“元曲之最疏者,莫过于《琵琶记》。无论大旨节目,悖谬甚多,如:子中状元三载而家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能自遣一仆,而附家报于路人;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果能全节否,其谁证之?诸如此类,皆背理妨伦之甚者。”近人周贻白说:“这话自是近理。陈留至京师洛阳,不过数日行程,而曲中动称‘万里’,旱灾三年,竟一无所知。蔡邕中状元招赘牛府,时代、官制、人物俱不相符。”两位权威评论家一从生活真实的角度,一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加以批评,自极中肯。

《琵琶记》之前的说唱文学中,蔡邕均为反面人物,背亲弃妇,结局是马踏赵五娘,雷劈蔡伯喈。《琵琶记》一改旧情节,蔡、赵成了孝子贤妇的榜样,蔡伯喈变成了时刻在怀念父母、不忘发妻的人物,最后以一夫二妻大团圆作结。不难看出,这样的改动是为了宣扬“忠孝节义”的需要,让朱元璋大加赞赏,因而在当时家喻户晓。

其次是历史记载的角度。赵五娘之夫蔡邕和女儿蔡琰在《后汉书》中均有传。蔡琰即蔡文姬,曾被匈奴掳掠,后归左贤王,居匈奴处12年。曹操念蔡邕无后,以金璧赎归,再嫁董祀。其《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在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名气。

蔡邕出身于仕宦世家。祖父蔡携曾为司空、新蔡长,享年79岁。父亲蔡棱孤党不群,不协于时,年53岁卒。叔父蔡质,曾为卫尉。蔡邕的家是一个大家庭,自祖父以来,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邕性笃孝,母尝滞病三年,邕侍奉始终,不寝寐者十旬。母卒,结庐于墓侧。蔡邕从小博学,曾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工八分书。汉桓帝时,宦官十常侍闻其善鼓琴,曾以诏令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行到中途,称疾辞归。汉灵帝时,蔡邕举孝廉,旋为议郎。建宁年间拜郎中,奏定六经文字。至熹平年间,由蔡邕作书,勒之于石,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今传世之《论语》版本即出于此。到灵帝光和年间,蔡邕46岁,上书密陈政事,指斥权臣及十常侍误国,为宦官所偷窥。十常侍就给他加上挟嫌报复、议害大臣等大不敬罪,原判弃市,后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剃头并用刑具束颈)流朔方”。九个月后,遇赦,让他回本郡。归途中又因得罪于十常侍爪牙,爪牙密告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蔡邕恐遭暗害,未及回本郡陈留,即“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指令江苏、浙江),往来依太山羊氏积+二年”(引文均出自《后汉书·蔡邕传》)。在流徙过程中,仇家多次派人追杀,邕每得幸免。根据上述史料,蔡邕流放北方,赵五娘作为家属可能受株连随行。蔡邕“浪迹”于吴、会一带的时间长,从46岁到58岁,已步入老年。象山在会稽郡之南与东越边境,爵溪在汉时为罪徒流放之地,蔡邕或因避祸,选择于此隐居,赵五娘也可能到爵溪寻夫时不遇,郁郁而终。

第三是民间口头传说角度。赵五娘的故事从宋代开始即在我省民间流传。应当说象山原来有关的传说时代早于《琵琶记》的成书时间,在《琵琶记》成书之后,其情节对象山后来的传说,又有很多影响。

流行散落于民间的关于赵五娘的传说很多,说法并不一致,要加以整理,实非易事。

一是对历史上有名声的人物,其传奇不能离开原来的历史人文背景,人物的故事,不能失去中原文化的传统。二是传奇中人物活动的细节和场景,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传奇故事中,情节允许艺术虚构,但生活细节必须真实,对于口头流传的某些东西应有所取舍。如饥荒时赵五娘背地吃糠被误会一节,非常感动人,也合于生活真实,因而被戏曲和传说普遍采用。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结果弄巧成拙。

赵五娘的故事长期被传诵,是因为其中有两点特别感人:一是赵五娘受尽苦难而不形于色的孝心,二是对爱情的忠贞坚定。结尾的升天,表现了人民对这个悲剧人物的同情和良好祝愿。

邑人吴国华先生另辟蹊径,创作历史小说《古道侠情》,《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其情节本于历史真实,细节则发挥艺术想象,颇具新意,不妨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