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整饬吏治

忧国忧民,整饬吏治

宋初接受晚唐、五代的教训,着意于恢复国家的纪纲,树立社会道德规范,并改以文臣主县事。庆历后范仲淹为相,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告诫为官者应忧国忧民,为民表率,此后渐成了普遍遵奉的道德标准。清正廉洁的对立面是贪渎枉法,宋代几任贤令最恨贪墨,重视整饬吏治。

顾方于皇祐五年(1053)登进士第,初授象山尉。时魏师中、张仲羲先后为象山令。“象山虽隶明州,截然旁处,环海岛居,陆不通人焉,令无督责,辄因循苟且,以延岁月。簿书狼藉,猾吏得以逞其奸巧,而民始病。”(《顾县令祠堂碑记》)嘉祐三年(1058),顾方再调明州象山令,“下车视事,日召询民间利病及其善恶。民间善者劝之,恶者戒之”。对于那些奸巧阿谀的官吏,亲自加以约束;对于过去该办的事,由于因循敷衍而拖延不办的,立即办理;对于不该办而在急办的事,则酌情缓办或不办。顾方平冤狱、恤穷困、持廉洁、去烦琐。政教感人,行之两年,民众也都自觉守法,廉让成风。

五年之后,林旦为象山令,清正刚直,宽厚有容。他重在正面引导,以“文学为政”,在全县营造了高雅的文化氛围。林旦的学识交游,都有大家风范,既崇信儒家学说,也肯定佛教、道教的劝善戒恶和净化心灵的作用。治平年间(1064—1067),上疏为邑内的蓬莱观、凤跃院等一观六寺请得御赐新额,巧借“御赐照牌”,保障寺观的正常秩序,使滑吏刁徒,不敢任意侵扰。林旦清正刚直的风格和深厚的学养,在朝野受到普遍赞赏,后来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出任淮南转运副使,终河东转运使。

迨及南宋,偏安于东南,国家在军事上是更加削弱了。但随着许多大族的南迁,东南各地的人才倒是更多了,文化、经济方面,都有可观的发展。由于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整饬地方吏治显得更有必要。

绍兴七年(1137)宋砥为县令。见“征徭无度”,上任后“悉厘正之”。经一一查核后,合理的保留;过重、过多或巧立名目、借以敛财的,则或减或免。其中有地方奸豪,勾结恶吏,鱼肉良民的,则锄之灭之。此后,绍兴三十年进土赵彦逾,授象山主簿兼县尉。性介洁,视贪墨若仇敌,处事雷厉风行。一遇案件,当即决断。在他任内,监狱中无沉冤不雪,也无久羁不决者。此公官声甚好,历知秀州、镇江,都有惠政。

此外,心系民瘼、为民表率的贤令还甚多。如绍兴年间(1131—1162)县令高颐,因“紧跟”岳武穆(岳飞),谪官象山,刚正之气,始终不渝;淳熙五年(1178)县令许知新,治尚宽平,清勤有干,为民兴利;淳熙九年明州通判方崧卿,“分行六邑荒政(主持六县的赈灾),主管象山,独无饥民”;庆元初(1195)县令赵善与,“爱民教土,出于至诚,尝详免爵溪、赤坎、后陈商税”;咸淳二年(1266)县令陈复明,为民代输奇零苗税,在任三年,无一囚系狱。

其中特别要提及的是嘉定六年(1213)的主簿兼知县事赵善瀚。赵虽系皇族宗亲,但处处恪尽职守,以民生之多艰为念。“尝建义廪于三乡(分顿于政实、归仁、游仙三乡寺院中),以备赈济。筑碶闸以御水旱。”建义廪为赵善瀚的一大创举。古有“常平”之法,即丰收时由官方出资购谷,饥荒时平价卖给贫民,惠民匪浅。隋代也曾设过类似的“社仓”,久废。南宋后期,象山粮食丰年已有盈余。义廪宗古法,建仓、收聚均极费周折,然赈济平卖,惠民实多。此举开元代以后常平仓之先河,非心系苍生者所不能为。

为鼓励民间流通,对当时的象山商业,官方未设税局。土豪杨圭,竟私开税局,设置“五都团屋”(办事处),横行乡里,并以樊益、樊昌等人为爪牙,盘剥乡民。事积有年,乡民郑宥等多年诉求,未获解决。杨圭此人,勾结官场,来头不小。郑宥等向赵善瀚历陈其害,赵善瀚不敢擅自处置,详文禀告明州郡守王介,王介又向朝廷申奏。获准禁止后,赵善瀚立即将其绳之以法,一举捣毁其五都团屋,张榜公示,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