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沃臣和《蓬岛樵歌》
钱沃臣(1754—1825),字心溪,又作薪溪,吴越国武肃王钱镂之后。自幼家贫,“以席作门,将土作铿(锅灶)”,但奋志向学。乾隆三十四年(1769),长兴孙鲲化来象山掌教,16岁的钱沃臣与倪堃同在县学红木樨斋就读。嘉庆十五年(1810),倪堃作《浪淘沙》回忆当年情景:
相与湖垂髫,志卓风高,家无担石乐陶陶。所好诗文书画耳,陋巷箪瓢。小砚共窗泰,雪曙萤宵。何当离索卅年遥。红木樨香时候也,结念云霄。
(倪堃原注:堃与心溪,少年同学于孙后斋师,馆名红木樨。)
两位学友,十年寒窗,各有所爱。倪堃始终专志于举业,沃臣则于诗文而外,尤喜书画篆刻。乾隆四十四年,金匮华瑞璜来知象山县事。这位华县令爱民如子,办事干练,遇不法者惩创无少假。然而亦喜书画,“县试,甄拔人才,士林悦服”。钱、倪二人等均经童试而成秀才。沃臣“受知于邑令华瑞璜,聘为记室,有才名”。所谓“记室”,相当于秘书,当时称为“幕友”,乃官员私人聘请。华县令这一聘,竟影响了钱沃臣终身的人生道路。
◎幕友生涯四十载
民国《象山县志·钱沃臣》中有一段话:“遍游浙西四十载。人争延之。好学媚古,所著古诗文皆可诵,尤工书画篆刻。”说得很含蓄,又有分寸。“遍游”怎么会有“人争延之”?这里要读懂“游”字。古人说的“游”,并非专指“游玩”,如跟着某先生读书,古人都作“从某师游”。上文中的“遍游”,应理解为“到处当幕友“,所以“人争延之”。对于钱沃臣的诗文,只说“皆可诵”,评价有分寸。
在清代,中了秀才即称“诸生”,要再中举人很不容易。为了生活,不第秀才有两条路:大多数是当塾师,做孩子王;有一些多才多艺而多点子的人,则去当幕宾,亦称“幕友“,俗呼“师爷”。就收入而论,幕宾比塾师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前提是要有官员赏识。幕宾制起于明末,至清成为习制。幕宾虽在编外,但上至督抚,下至州府,大都有幕宾。主官待幕宾如师友,幕宾办事只对东主负责。双方如同宾主,不合则分道扬镳,相得则长相伴随。对于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幕宾,地方长官往往卑辞厚币,折节相邀。
华瑞璜这个县令有点特别。清中叶小邑县令很少携幕友,因为耍自己付薪酬。但有了幕友,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不用事必躬亲,而且遇事有人商量。乾隆四十四年(1779)华瑞璜刚从临海调来,过了一年,又“调临海,捕剧盗”。于是,就把自己看中的26岁的钱沃臣带回临海。钱沃臣从此告别了还在县学中的倪堃,依随于华瑞璜左右。钱沃臣尝跟华瑞璜海上捕盗,《蓬岛樵歌》第八十二首有诗注云:“海物黑夜生光者多,沃从华秋楂(瑞璜)师海中捕盗,晦夜恒见之”,即是一例。该条又注:“嘉庆五年(1800)六月,阮中丞元驻扎台郡,督捕海盗,舟师受策将行,忽一夕,飓风大雨交作,满海火发,如斗如珠,跳跃波涛之间。贼船尽汆,泅水登山者并擒获。沃客黄岩,所目睹也。”
据民国《临海县志》载,华瑞璜至临海任知县至乾隆五十年七月,中间有两年半的外调,至五十三年正月又回任,“擢(海防)同知,摄台州府”。前文曾记乾隆五十二年孙鲲逝于北京,钱沃臣赴灵前吊唁,正是他随华瑞璜外调期间。华瑞璜摄台州府至乾隆五十六年九月离任。此后的情况,《临海县志》无记载。民国《象山县志》倒说:“后罢官,居西湖,巡抚阮元雅重之。”罢官而能居西湖,并得浙江巡抚阮元“雅重”,看来也无大问题。
据《清史稿·阮元传》:阮元,乾隆五十五年状元。前后两次衔命前来任浙江巡抚,都为了督剿蔡牵。第一次在嘉庆四至五年,浙江水师与浙闽沿海诸盗帮会战于临海海门,阮元亲临督剿,战况正如沃臣所记。当时阮元支持水师提督李长庚造霆船,配巨炮。钱沃臣时“客黄岩”,曾参照安南洋炮,别为《正威炮图编》以呈,“为浙江巡抚抚元所赏,刻入《太平县志》”。
华瑞璜离职之后,钱沃臣去了何处?
先是去了宁波府署,依李见心。嘉庆十四年(1809)七月,李见心曾为《蓬岛樵歌》写过一篇短短的“跋”。
钱君薪溪,雅博能文,余所深识。盖二十年前,尝下榻余署。迨防海盐官,薪溪为州记室,朝夕聚首复数年。余归养阕服,今人都过此,薪溪以旧所著《蓬岛樵歌》见示。其所以志旧俗、溯先泽者甚备。间述余权宁守时断归象邑书院塘田事。余已忘之久矣。此固守土者所应为者,而乡人志士志之不朽,是可见其风之近于古也。
按此文写作时间上推二十年,当在乾隆五十五年(179。),与华瑞璜离台州之时大致相接。钱沃臣在《蓬岛樵歌》第七首诗注中,记曾亲历嘉庆元年府胥勾通塘户、争夺象山科举田事,幸署宁波知府李见心提鞫得实,定案如旧一事,可以作为佐证。嘉庆六年(1801),李见心调至海宁任州盐课提举,钱沃臣任记室,又相随数年。直至李见心“归养”(退休)后,钱沃臣尚留在海宁,于嘉庆十五年请陆冰庵、吴寅亮两位朋友写过题词。到嘉庆十七年,钱沃臣已到金华汤溪,《蓬岛樵歌》题后镇海沈谟诗云:“冷署仙舟明月夜(访溪县又名仙舟),听歌蓬岛梦还乡”,就是证明。嘉庆二十二年,钱沃臣在江苏邳州府张心渊幕,心渊为之作“跋”。嘉善张心渊是名重一时的诗人、书画家,骈体文写得很好,当时都以能得他的“片纸只字”为荣。他当邳州知府时,由于有共同的爱好,聘钱沃臣为幕宾。应钱之请,用辞藻华丽的骈文为《蓬岛樵歌》写跋,兼及沃臣一生,引经据典,声情并茂,揄扬可能有过分处,但其中有句云“娱怀而对酒当歌,得句(则)呼儿代录”,倒反映了一个实际的情况,64岁的钱沃臣,书写已有所不便了。张心渊退休后就住在嘉善,钱沃臣此后的活动未见记载。到了这个年龄,也应该是回家养闲了。好在钱沃臣也已有了一定的积蓄,《蓬岛樵歌》竟印行了五次,比起倪象占一生始终无力付梓《蓬山清话》,处境要好得多。而且,作为一个收藏家和文物鉴赏家,必得以一定的经济力量为后盾,其所收藏的文物,从经济上看,价值也颇可观。
◎简说《蓬岛樵歌》
《蓬岛樵歌》有首编和续编两卷,体例为一诗一注。
首编有31首诗并注,写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之前。这段时间,钱沃臣在台州临海依华瑞璜为幕友,当时还请临海名人宋世荦写过一篇序。此书初名《回浦农歌》,自有用意。沃臣“好学媚古”,居临海近十年,知临海在汉昭帝时属回浦地,时象山亦属回浦,身在回浦(临海)写回浦(象山)事,词句浅显,故名《回浦农歌》。首编之诗,绝大部分合七绝格律,朗朗上口,其内容多咏象山之人文掌故。开卷即咏象山城池形胜(一至三)、学宫旧事(四至七)、古迹神庙(八至十三),井然有序。继而咏象山世家望族、名人轶事,如倪氏(十四)、刘氏、杨氏(十五)、史氏(十六)、陈氏(十七、十八)、饯氏(十九、二十、二十七、三十、三十一)、王氏(二十一)、俞氏(二十二)、姜氏(二十五)、邱氏(二十六),近于囊括。又如咏张文曜、史起龙、邵景尧之闱场神助(二十三),周菊人、钱捷之舅、甥同科(二十四),教谕孙鲲化之泽被全邑(二十八),均堪作里巷美谈。兼咏县志失载之重要人物及诗文(二十九),亦堪为补阙。乾隆五十八年清代著名诗词评论家袁枚阅后,赞赏有加:
昔朱竹坨(葬尊)有《鸳湖棹歌》百首,近日孙补山(士毅)相公有《打箭炉》七律八章,皆以道风土也。余读心溪《蓬岛樵歌》词浅而不失之俚,意深而不失之晦,真足继关两贤。余爱之重之。
乾隆癸丑(五十八年)之春,随国老人袁枚,时年七十有八。
一本通俗的诗作,竟堪“继美”大师朱韩尊、孙士毅,沃臣弁置卷前,《蓬岛樵歌》顿时身价百倍。受此激励,钱沃臣亦欲一奋生花妙笔,再成续编。
续编写成的时间,约在嘉庆十四年(1809)之前客居海宁的九年中。完稿之后,配以图画,前后两编合成一本。这本《蓬岛樵歌》前面有两篇序;首编与续编之间有一篇自叙;书后有两人写跋,两人各写绝句四首为题词;之后有倪氏从兄弟二人写“题后”,或词或诗。仔细读一读这些诗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本书的内容和风格,而且有助于理解写作的背景,进而可从多方面理解作者一生的行踪。

钱沃臣作《逢岛樵歌》
在首编与续编之间,钱沃臣有一篇简短的自叙:
作客三十余年矣。旅馆寒窗,晓风残月,每怀乡邑,托兴停云。前集既抄若干首,兹复编次近年,敢曰耽吟,聊写黄花之感,更无佳句,惟深红豆之思。览者念于险阻之备尝,勿以痴见笑,幸甚幸甚。
自叙的第一句就是“作客三十余年矣”,如果从他乾隆四十五年(1780)离象山赴台州开始计算,到嘉庆十四年(1809),也正好是三十个年头。
嘉庆十四年秋,他的“老领导”李见心路过海宁,“薪溪以旧所著《蓬岛樵歌》见示”,旅次匆匆,李见心借海宁安澜书院为之写了前面一节这篇短短的跋。
同时,钱沃臣还请海宁的两位朋友陆冰庵、吴寅亮各写过绝句四首作为“题词”。陆冰庵适将赴晋,第四首“卅年踪迹阅轮蹄”、“忿忿鸿爪又东西”两句,都是纪实。吴寅亮是钱沃臣的邻居,沃臣窗前有碧桃花,与吴仅一墙之隔,所以第一、四两首云:
王孙(指沃臣)磊落出群姿,南北遨游髩已丝。千里故园尺幅画(卷首有蓬莱山附图),九年异地一囊诗(君客州幕九载于兹)。
总教笔墨超流辈,岂特文章妙入神。知否碧桃花下立,吟声听有隔墙人。
从“九年异地一囊诗”句可以推知,钱沃臣于嘉庆五年随李见心由宁波至海宁盐官州署,李见心“归养”后,沃臣仍留盐官州署至嘉庆十四年。因为这时候已离开了台州和宁波,故云“异地”。吴寅亮七绝之二还有一句“百首樵歌犹写意”,可见《蓬岛樵歌》在当时所收诗作在百首上下。
《蓬岛樵歌》在题词之后,还有题后。作题后的首先是邑人倪堃、倪励从兄弟。开篇所引倪堃词,是题后《浪淘沙》两阙之一。
《蓬岛樵歌》在嘉庆十五年刻印问世之后,供不应求。于嘉庆十六年(辛未)、十七年(壬中)又印了两次。“辛未续镌”增加了肖山瞿晟、宁夏陈墫、仁和罗景禧三人写的题后,“壬申续镌”加了临海蒋湘、镇海沈谟二人写的题后。嘉庆庚午(十五年)肖山瞿晟随父至杭州应试,“晤心溪先生,相见如故,出示《蓬岛樵歌》宁夏陈埼曾于前一年来游象山,嘉庆十六年初(辛未)“晤心溪先生于盐官州署,出示《蓬岛樵歌》大集,诗画兼妙、备写其乡风物”。仁和罗景禧的诗中,有“二百编成一串珠”之句。有人据此疑《蓬岛樵歌》可能录有两百首,此说存疑。统观前后多人题咏,未有持此说者。疑罗景禧“一串珠”一说,或为诗并注而言之。
下面再说说续编的内容。续编的内容比首编增加一倍以上。除却第三十二首取前编十二(两首)之一,第一。八首全同于前编第二十四首之外,共为七十五首诗并注。续编先咏邑之史事传闻、文物遗存、古渡陆道,以后多为咏风土人情,如耕读余风、集市风貌、姑娘梳妆、婚嫁习俗、小儿游乐、奇闻异事等等。内容较杂,无法一一归类。自七十六至八十七咏渔市海错,最具渔乡特色。
地方风土人情是动态的历史,在岁月的冲刷中有一定的承续性,又在不断变化,稍纵即逝。象山许多风土人情由于《蓬岛樵歌》的记录而得以保存,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蓬岛樵歌·首编》诗注辨正
《蓬岛樵歌·首编》涉及象山的许多人文史事。如果仅是口头传诵,原也不必较真。其附注也多是信手拈来,不可能像经史学家那样“事事求真,考据谨严”。传至现在,有人”作为信史,竞相引用”,那就成问题了。为此,只得不揣冒昧,作辨正十二则。
第一首诗注
原文一:明嘉靖壬子寇侵县治,令毛德京锐意请城。巡抚王忬疏于朝,报可。襄事者邑绅蒋宇、姜文源、应云鸑、钱完。每日设粥饲工役。
辨正:几句话说得似是而非。说“寇侵县治”,不确。应为“倭寇侵邑,攻县治不下”。襄事者名录不能漏王梃,应云鸑之功不在“设粥饲工役”。据《浙江通志》载:“会象邑建城,形势规制,皆出其(应云瞥)经划。”又据应云鸑《修学建城记》:“时大参王公梃,胥与(全部参与)经会(经费筹措),大索羡余(库藏财经积余),得三千金。嘱中丞王公(忬)益七千金。”
原文二:象山本台州所管之邑,唐神龙元年六月置,后十二月割入明州。
辨正:《旧唐书·地理志》:“神龙二年(706)置象山县。”广德二年(764)始属明州。
第二首诗注
原文一:盖苍山在宁海县之北二十余里。
辨正:据《一统志》,盖苍山在宁海县东北九十里。
原文二:自宁海至象山,陆路一百四十里。
辨正:据宋宝庆《四明志》,象山“西至台州宁海一百里,西南至宁海一百十五里”。
第九首诗注
原文:城西蓬莱山之麓,有蓬莱观,大业初建。
辨正:宋宝庆《四明志》载:“栖霞观……原名蓬莱观,隋大业元年废。”唐《蓬莱观碑记》:“自口隋君统宇之二年废去。”
第十首诗注
原文:姜毛二神庙在治中,二神唐进士,偕隐于此,详旧志。
辨正:明嘉靖《县志》:姜毛庙县南四十步,二人皆贾人,卒而有灵,乃庙于此。
第十四首诗注
原文:唐招讨副史倪九畴,平阳人,梁初弃官航海,隐邑之缯棚岭下(为倪氏始祖)。
辨正:历代县志均作如是说。诗注因袭旧志,无可厚非。但据《蓬山清话》卷九《象山倪氏缘起》,倪象占已有考证。谓有倪氏始祖名倪涛一,字百龄,号九思,文号九畴,为南渡始祖,与唐招讨副使倪九畴无关。钱沃臣与倪象占及其子倪励、侄倪堃交厚,应知倪象占已有此辨考,不应再因循旧说。
第十五首诗注
原文:杨王休……判南康,朱子守郡,悉以委之。
辨正:说法不当。据《宋史·朱熹传》,淳熙五年(1178)朱嘉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朱熹日课诸生读书。时杨王休任南康军签判,相与发明,事无巨细,悉以委之。“悉以委之”者,白鹿洞书院事务也。
第十七首诗注
原文:宋陈进士辅,……见晁无咎《陈国安行状》。
辨正:晁补之,字无咎,有《朝奉郎致仕陈君墓志铭》,记陈辅(字安国)事甚详,近于“行状”。考晁著,未见《陈国安行状》或《陈安国行状》篇名。
第十九首诗注
原文:我十三世祖白石先生,讳唐,字惟明。明初刑部尚书,争孔、孟释奠,袒胸受箭。
辨正:本条注甚长,但说此事太略。考《钱氏宗谱》,钱唐为十六世祖。“孔子释奠”与“罢孟子配享”是两件事。明太祖“诏孔子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发生在洪武二年(1369),钱唐等上书劝谏,皆不听,洪武十五年才诏天下通祀。“罢孟子配享”在洪武五年。“京师文庙成,行释奠礼,命罢孟子配享(《春明退朝录》)。”钱唐抗旨入谏,“舆榇自随,袒胸受箭”。第二年见文星暗,明太祖下诏恢复配享。
第二十一首诗注
原文:《墨池手录》艺文传,两晋奇谈信所编。
辨正:对于《墨池手录》和《两晋南北朝奇谈》两书的作者,原有争议。《明史·艺文志》云,象山王涣撰。但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此两书为两江总督而非浙江巡抚所进,题“宋·王涣”撰。王涣为宋庆历末江苏“睢阳五老”之一,王辟之《渑水燕谈》称其官为太子宾客祝穆。陈汉章先生亦以象山王涣有“毅斋”、“丹台逸史”之号,未尝有“墨池”之号,且两书系两江总督所进,当是江苏王涣所著。把作者为谁有争议之书,引入《蓬岛樵歌》,徒增纷扰。
第二十二首诗注
原文:明永乐二年,命太监郑和诏渝日本,因纳款献犯边倭奴二十余人。邑人俞士吉除都御史,赍金印金诰赐倭王,救其国钦山为寿安山。
辨正:郑和下西洋自永乐三年(1405)始。郑和从未去过日本。永乐三年十一月,日本为求通商,遣使贺皇太子册立,缚对马、台歧诸岛寇猷二十人来献,以示其诚。永乐四年,邑人俞士吉以礼部侍郎衔出使日本,封其国山为“寿安镇国之山”。俞士吉一生从未任“都御使”之职。
第二十三首诗注
原文:正统己未(1439),邑人张文曜试南宫。棘闱火,有神掖文曜出,曰我张真君也,次年登第。
辨正:据“选举表”,张文曜为天顺六年(1462)举人,八年进士。年三十余卒。
第二十五首诗注
原文一:云层草堂在梅溪河洲上下,明姜学录士周读书处。曾孙炳璋,字白岩,乾隆甲戌进士。
辨正:姜士周,明初人,一生未出仕,季子琅曾任国子监学录。姜炳璋之曾祖为姜昌周,明末诸生,援例为国子监学录,明亡后弃去。
原文二:壬灾(乾隆四十七年,1782)之春,余晤家竹汀(即钱大昕)宫詹(詹事府少詹事)于临海县署。宫詹,公(指姜炳璋)甲戌同年友也,谓余曰:“四库馆,凡人现存者所著皆不登。姜同年品学可信,虽生存,特上之。君归以告。”
辨正:据《纪晓岚年谱》:“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56岁”条目下载:“十二月,《总目》录著同代人著作甚多,即其甲戌同年之钱大昕、王鸣盛、姜炳璋、顾镇、范家相等人,都见于著录。”当年纪晓岚、钱大昕均任职于京师,与姜炳璋亦常有过往。过了两年多之后,钱大昕是否会请一个青年幕友,转告不实之辞,令人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