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兴帝葬骨石浦
石浦镇东北3公里外有个宋王城村,背倚大明山的余脉天封塔山,村东面临大海,有一个宽阔平展的海湾沙滩(今称“皇城沙滩”)。沙滩北起田湾山,南至平岩山,呈新月形,南北长3里余,东西宽半里许。村庄和沙滩之所以用“宋王城”命名,是因为传说在七百多年前,这里是宋末小皇帝赵昺的葬骨之处。
◎陆秀夫负祥兴帝蹈海
这里有一个悲壮的历史故事。
宋端宗赵是在福州即皇帝位时,年方9岁,其母杨太妃垂帘听政。小朝廷以陈宜中为丞相兼枢密使,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直院学士(相当于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文天祥自镇江脱险,渡海辗转至福州,诏为枢密使、同督诸路兵马。
当时,北军已从湖南直下,攻陷广州。小朝廷局促于福州一隅之地,北、西、南三面受敌。十一月,北军攻入福建建宁。陈宜中、张世杰奉宋端宗等航海南走,本想依赖有实力的泉州招抚使蒲寿庚,讵料蒲寿庚突然叛变,陈宜中等只得再南走广东惠州。时文天祥、张世杰各率一路孤军苦斗,文天祥转战于赣闽山岭地带,张世杰转战于闽粤山岭地带。景炎二年(1277)夏秋之际,张世杰联合地方义军讨伐蒲寿庚,结果失败,反遭追击,不得已与陆秀夫等奉端宗南走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时已隆冬,海上又遇飓风,兵士死亡过半,端宗赵是惊悸成疾。北军舟师紧追,陈宜中、张世杰又奉端宗南走七里洋,欲流亡越南占城。陈宜中奉命先往接洽,竟一去不返。景炎三年四月,十一岁的端宗病死在今广东吴川县南的一个小岛上。
端宗一死,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提出还有一个皇子,尚存一线希望。与张世杰等共奉年仅8岁的赵昺即皇帝位,改元祥兴,称为祥兴帝,仍由杨太妃垂帘听政。时在颠沛流离之中,每逢时节朝会,陆秀夫犹正笏而立,却往往暗中饮泣,以朝衣拭泪,左右见之,无不动容。是年六月,陆秀夫等奉祥兴帝更迁于广东新会之厓山。张世杰以其地势险峻,可以扼守,便派兵入山伐木,造行宫数千间,准备长期抗元。
其时文天祥转战于赣南,曾于江西萼都大败元军,进围赣州。后北军以张弘范为都元帅,率援军进击。文天祥兵败,妻、子均为所俘。祥兴元年(1278)十一月,张弘范袭执文天祥于五坡岭。文天祥自杀不成被俘,张弘范释其缚,待以客礼,劝说降元。天祥拒降求死,被囚舟中。

陆秀夫画像
既俘文天祥,张弘范进军厓山。张世杰结大船千余作一字阵,拼死抵抗。张弘范逼令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强之再三,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一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看了,亦为之嗟叹,不再相强。
祥兴二年二月,张世杰所部终被张弘范击溃。张世杰欲以小舟奉祥兴帝西走,陆秀夫见大事无望,执意不从。张世杰砍断绳索,以十六小舟突围。陆秀夫料不得脱,乃先驱其妻、子投海,转而对祥兴帝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赵显)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语毕即负幼帝蹈海而死。杨太妃闻帝死亦投海,后宫诸臣从死者甚众。余舟尚存八百,尽为张弘范所得。张世杰率残舟,西至海陵山,遭遇大风,船毁堕水而死,余众皆散。
据《宋史·二王纪》载,七天后尸浮海上者十余万。其时四川及两广皆为元兵所占领,元朝统一了中国,两宋历318年(961—1279)而亡。
◎关于“宋皇城”的传说
《永乐大典》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浮尸蔽海,有卒见一尸小而皙,衣黄衣,负印。印文云:“诏书之宝”。遂取宝以献。张弘范知为帝也,亟求之,不得矣。
明、清两代的《象山县志》也有这样两段记载:
宋皇城,县南八十里,先时人见浮尸海岩,衣绣黄龙袍,疑为帝禺,遂葬焉。外围以墙,因名宋皇城。(明《嘉靖县志》)
县南八十五里有宋王城。宋皇者,祥兴帝也。时东门(指石浦海域)多浮尸,有小而皙、衣绣黄龙袍者,乡人以为帝也。葬之,名宋皇城。至今犹存。(清《雍正县志》)
也许是天缘巧合,祥兴帝赵昺的遗体竟随着早春二月的东南风,漂泊石浦海域,搁在石浦东北方田湾山和平岩山之间的一个新月形大沙滩上。
象山县的政权,已在一年前被元朝任命的县尹韩秉彝接管,达鲁花赤(县令)则尚未到达。新月形大沙滩西侧是兰家村,南端是平岩村,两村的民众虽处天涯海角,也知道当今已改朝换代,但南方还有宋朝小朝廷,流传着有关国事的消息。不料己卯年(1279)二月,家门附近的大沙滩竟漂来了不少尸体。渔民对于溺死海上的人总有几分特殊的同情,大家纷纷去帮忙安葬这些异乡远客的时候,发现其中还有一个穿着绣花黄龙袍的孩子。在惊异和议论之后,认定这孩子“来头”不小,兴许是南边的小皇帝,就特别安葬在兰家村东北的天封塔山脚。过了一些时日,传来了祥兴帝赵昺蹈海殉国、遗体无着的消息,民众确认无疑,就暗暗约定,在坟头上加了土,并在四周筑了一圈矮墙加以保护。这就是后来所传说的“宋皇城”。
从北宋到南宋,已经有三代皇帝(徽宗、钦宗、恭帝)被异族俘掳,受尽屈辱。大宋遗民,除泪尽胡尘之外,只剩下痛心疾首、椎心泣血的遗恨。而今却有一位小皇帝誓死不屈、壮烈殉国,随同蹈海的竟达十余万人,其悲壮惨烈,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这也是此后的象山有许多“宋皇庙”的原因。
据道光《象山县志》记载,象山宋皇庙有以下八处:
一在宋皇城(兰家),县南84里。
一在平岩,县南87里。
一在南岙,县南90里。
一在司前,县南100里。
一在石沛西城上(城头顶),并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
一在延昌,附记文、陆、张三公。
一在旋潭,在县治西南35里。
一在延昌保生殿,祀帝昺,并祀文、陆、张三公。
在南宋的九个皇帝中,赵昺的遭遇似乎是最不幸的,浮尸海上,埋骨异乡。但在不幸之中也有大幸。在身后,南宋临安的历代皇陵均遭元江南释教总管喇嘛杨琏真珈的翻掘。元世祖至元中叶,杨琏真珈与宣政院使桑哥相勾结,奏请发掘南宋皇室的坟墓与大臣冢墓110座,以增加国家财富,使地下亡灵不得安宁。(事见《元史》)而远在天涯海角的帝昺封域,千年无恙。除此之外,南宋没有一个皇帝身后能留下这许多祠庙,受到民众如此的敬仰和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