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一门八世入《县志〉》
中国古来有句老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诗礼传家的民间氏族,能历久不衰。究其关键,在于家教和家风的不同。
象山丹城姜氏,先祖姜晟于唐僖宗乾符间自广南航海至县。其居丹城一支,自明季至清,一门之中,有八世子孙录入民国县志,姜炳璋为其中杰出代表。姜炳璋之前三代、之后四代,在民国县志《先贤传》中赫然有名。及至现代,姜梅坞、姜光平乔梓克绍箕裘,致力于振兴教育。光平先生虽侨居国外,依然情系桑梓,捐金奖学。
◎姜炳璋之前三代:姜昌周、姜澐、姜桂萼
姜昌周是炳璋先生曾祖,生于明季,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刻苦攻读而成名诸生(秀才)。遇国家危亡之秋,昌周重节操,与同县余道星、林应乾等以诗唱和,相互勖勉,感慨国事,寓之于诗。著有《敲竹诗集》。自序云:
余东海鄙人也。闲居寡吹,性癖山水,意之所命,未尝谢游屐也。同社诸君往往壮怀怒举,逸兴飙飞。或摄衣断壁、或湫耳幽泉,万壑填膺、声振林木。余与诸君赓歌殆无虚日。余舍西园,种竹半亩,劲节霜筠,粗堪刻句。相与坐其下,悲风忽来,去节高歌,呜咽声与疏篁相酬答。古人自言,“死即埋我于此”,有由然也。倩彼痕玕,幽情时寄,集曰《敲竹》,窃愧主人。
诗序写得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寓亡国感慨于霜筠劲节,颇耐咀嚼。昌周曾任国子监学录,明亡后弃去,奉母家居而终。
姜昌周育二子:长澍字若霖,次澐字若水。“敦行绩学,试辄冠军”,被视为姜家的“两块美玉”。姜澍早逝,姜澐谨奉长嫂,善抚其子。此后更励志于学,名扬遐迩。地方大吏,争相延为幕宾(师爷)。壮游燕、赵、闽、越之区,所到之处,公卿礼为上宾,然一语不合,辄拂衣而去。为人处世,自有准则。姜澐好吟咏,游福建泉州时,曾集其诗日《行瓢集》。自序云:
予生长于海滨,性孤冷,寡所合,雅不能饮酒,然好吟咏。纵游西江,北之齐、燕,南之闽。黄花在地,鸿雁在天,感而成声,投之夹袋,若腰舟焉。既而就泉州守宾席,与许君遇,相处独厚。汜吾诗,嘱其点定,题曰《行瓢集》。……吾奔走四方,虚掷岁月,半消磨于风波行役,半辜负于朋友宴聚,而所得惟此一编。
康熙四十一年(1702),姜澐举岁贡。后以小恙缠身,倦游还家。居家时与倪彪(倪象占之曾叔祖)等友善,唱和甚多,曾集成《里社吟草》。
姜澐育二子:长桂萼,号洁斋,即炳璋先生之父;次桂彩,号澹斋。
桂萼夫妇,以孝闻于乡里。其父晚年患痛风,闻声则疼痛加剧。于是桂萼命家人慎勿发声,己则日侍床前。老父一有呻吟,即起侍应,夫妇日夜守候14年。桂萼自幼丧母,由祖母抚养长大。父逝,后母患“蛊疾”(鼓胀病,今称腹水)。时桂萼就学馆(教私塾)于20里外,每夜必归,奉省晨昏,两年中寒暑无间断。后母性易怒,病中更甚,桂萼及妻何氏温顺尽孝,颇得欢心。
其弟桂彩一家曾得急性传染病,无人敢过问。桂萼夫妇躬亲调护,使逐渐康复。弟媳患病正值哺乳期,何氏喂己子以粥,为之代乳。此事世所罕见,深受族人赞誉。
桂萼夫妇孝行名闻乡里。乾隆六年(1741),县令张人崧题“双孝”两字,表置门上。浙江学政雷鋐在姜炳璋中进土后,为作《双孝传》,论日:“孝子累世为学官子弟,至其子炳璋,乃科第崛起,人日’此孝子夫妇之报’。虽然,科第世恒有,其学行起为士林圭臬,殆古所谓‘立身行道’者欤!”
◎略说姜炳璋人民国《县志》诸子孙
姜炳璋诗礼传家,子埭、埴,孙人宽、人器、人烈、人侨,人烈之孙鸿伦,鸿伦之子本植(继勋)、媳叶兰贞,皆列名于县志。今试举其要,略说如下。
长子埭,字少岩,忠厚老成,累试不第。早年曾协助校对《象山县志》,及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举岁贡。次子埴,字介亭,乾隆三十年拔贡,授安吉教谕,未抵任卒。据钱沃臣《蓬岛樵歌注》云,“姜少岩明经及弟介亭明经并有诗稿”。姜埴之诗稿名《介亭诗草》。孙人宽、人器,并为贡生;人烈于乾隆五十九年在顺天参加乡试中举人;人侨于嘉庆六年(1801)中举人。
姜人烈,埭之子。倜傥洒脱,办事干练。初在南京国子监肄业,荐而未售。后以廪生转北京国子监,考取教习,未补实缺。乾隆五十九年参加顺天乡试中式。以候补授职,先后任直隶省肥乡县令、武清县令。
未补县令之前,人烈先后署理献县、曲周县、威县、永年县、衡水县、交河县、广平县诸县事,在曲周的时间最长。曲周县有滏水绕县城,某年夏秋骤雨,水暴涨,东南方向各屯堤岸告急,当地民众提议决堤排水,引流南入邱县泽,以救一时之急。人烈认为不可,亲自指挥堵筑,使水顺河道而行。既保一方平安,亦免以邻为壑。此举大受各方赞赏。曲周县育英书院坍圮,人烈捐俸兴修,请姚江孙寓泉掌敬,文风大振。
任肥乡县令时,有邻县豪右,来肥乡县买田庄,产业饶富,事多不法。人烈拘案斥责,将其押解回籍,不准入境,颇受县民称道。人烈在所任之地,都能兴利除弊,措施果断。任职直隶省二十余年,皆有惠政。
姜人烈之孙鸿伦,字宜静。人烈任武清县令时,随任读书。受乃祖影响,亦倜傥洒脱而老成练达。十九岁以资授山东荣成县尉,执法严明,有“活阎罗”之称。然而“威不废惠”,在查察羁押犯罪状的同时,也关心其饱暖,勿令饥寒。后丁父艰归里,荣城父老依依送别,饯行城郊,座中有泣下者。服满,补新泰尉。任职二十余年,革除监狱陋规,开革贪渎衙役,减免虚加钱粮,审决疑难案件,大受民众称颂。鸿伦行事果断刚毅,然而,待人至情至性,事母至孝。其祖父在邻县肥乡任县令,常携子继勋省候,后结识了肥乡新任县尉萧山叶树芝,渐成莫逆。
继勋,字麓之,时为廪生,温文尔雅。叶树芝有幼女名兰贞,颖悟工诗。两家都是浙江人,都在异乡山东做小官,叶树芝乃以兰贞配继勋,道光二十三年(1843)喜结连理。
兰贞善事舅姑,礼待婢仆,“姻亲赞以如宾,群下祈其永寿”。婚后“月下联句,枕畔闲吟”(麓芝语),“鸾台不绝夫唱酬,鸳枕亦相为歌咏”(兰贞语)。不几年,姜麓芝去平阳,兰贞重返娘家,”更整骚坛,重开诗厂”。她记述当时的情况是:“争奇睹胜,织苏氏之回纹;击钵传花,联东坡之险韵。持玉尺而评量甲乙,屈原要群服通才;捧铁砚而喑地推敲,康成婢共惊慧业。”未几,父遭诬害而死,兄避难于外,家遗幼弟,从此“门户萧条,风流歇绝”,诗风转向深沉悲凉。咸丰初年,随夫至平阳。在官廨十几年,麓芝多外出,常孑然一身。忆家乡、念父母、思姐妹、哭兄嫂、怀夫君,成了她诗歌的主要内容,如《见月》:“一钩新月钓人愁,心为酸辛泪自流。侬欲省亲归未得,银河肯否借仙舟?”又如词《浪淘沙·寄姐》:“空院独沉吟,月隐深林,含情欲诉孰知音。拟把相思歌一曲,静理瑶琴。调向指中寻,呜呼难禁,援琴未鼓已伤心。月姐不知眠也否?凭寄芳音。”她诉说了这一时期的心境:“寂寂深闺,紫玉弹思亲之泪,悠悠远道,刘贲传不第之书。对青灯而泣掩残妆,数红豆而恨真刻骨。”不久,郁郁而终。临终“竟别之无言,玉冷烟生,云飞神远”。她一生未育,只留下寓居平阳拜月轩时所作百余首诗词。
叶兰贞一生“耽典籍,嗜吟咏”,熟谙史典掌故,且颇自负,在《读史》中直抒:“天生侬辈欲何如?经济无由枉读书!若得女科开制举,传胪未必独遗予!”常不甘于闺阁寂寞,在《和荫庭杏花原韵》中,借杏花自喻:“春色枝头闹,花含及第心。风吹香淡淡,雨濯艳深深。有意超群卉,何由占上林!”平生服膺诗人袁枚,《读小仓山房稿》赋云:“袁子怜才世也稀,小仓特辟贮珠玑。恨侬生在随园后,未得心香拜绛帷!”又谓:“读尽随园百卷诗,生来乐此不知疲。簪花弟子生花笔,漫笑红妆不下帷。”
兰贞辞世后,姜麓芝于光绪六年(1880),将存诗厘定编集为上下两卷,名曰《研香室诗存》。叶兰贞为象邑才华绝代之女诗人,《民国县志》将录入《烈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