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雄奇秀丽的天台山脉,蜿蜒起伏,把象山县这个重峦叠嶂的半岛送入东海之中,造就了特殊的地理形势:北倚象山港、南扼三门湾、东临大目洋。海岸绵长,岛礁星罗,兼有山光海色之美和渔盐海运之便。在这块热土上,勤劳俭朴的象山人民,开山筑塘而成良田,耕海牧渔以求温饱。历代先贤,隼路蓝褛,励精图治,挽颓风于乱世,成伟业于当代。纵观县史,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为使读者简捷而整体地感知象山古代历史,何元均先生编撰了《象山古代史事管窥》一书。何先生曾任象山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现为《象山方志》顾问,主持新一轮县志“大事记”的编写。近年来,潜心于浙东文化和象山史事的研究,涉猎于二十四史和有关方志、文征。广采博览,钩玄索沉,在严谨考证的基础上,四阅寒暑而成此编。
此书融历史文化、地方风情和人文批判于一炉,用平视目光来看待象山历史所涉及的事和人。不论是帝王相将、达官名宦,还是草莽英雄、山野平民,都不溢美、不隐恶,实话实说,间以亦谐亦庄的评论。虽为直抒胸臆的一家之言,自有见地。书中注重第一手文献资料的运用,让读者直接聆听古人的心声;不仅在述说中常引古人原话,还以几篇古代文献的解读为阶梯,引导后学登堂入室。学会从读原著入手,应该是今人治史的基本功之一。
书中常把象山发生的事件,放在全国的大环境中来考察。如元初因疆域宽阔而推行纸币“至元宝钞”,乃朝廷政令;县尹高珪征收粮赋,变收实物为“随米值准币上送”,奉公办事而已,不能标榜为“德政”。又如明代象山的倭患,历时长、头绪多,只有放在全局中比照叙述,才能使读者清晰地看出其来龙去脉以及需肃清的关键。大、小环境的有机结合,使读者在正确了解一县历史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历史知识。
我县目前正处在“对接大桥,转型跨越”的新时代。如何在新起点上继往开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在倾情打造“休闲象山”之际,如何借鉴象山历史,发掘人文底蕴,使象山的山光海色和名胜古迹,增添高雅的情趣和游赏的价值,也值得大家共同探索。
2010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