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驻足炼丹山(南朝)

陶弘景驻足炼丹山 (南朝)

陶弘景(456—536)是南朝齐、梁间兼通儒、道、释的人物,当时象山尚未立县。清乾嘉间盛行考据之学,倪象占先生疑其活动与象山无涉。然而宋人言之凿凿;丹灶、石屋、炼丹山俱在;象山历代县志均收之入“寓贤”,乾隆志更列为寓贤之首。作为传说,不能不录。

◎炼丹山、丹山考辨

兼通儒、道、释的陶弘景

炼丹山因陶弘景在此炼丹而得名。宝庆《四明志》中有一段记述:“象山县北半里,山形如象,因此名焉……炼丹山又名蓬莱山,县西一里。众山隐映圆秀,其巅平夷,陶隐居尝炼丹于此……更上有大炼丹山,其侧有仙掌岩,掌迹隐然。”

“蓬莱山”之名,首见于唐大中年间的《蓬莱观碑记》,乃秦徐福隐迹之地。碑记云,此名出于当时的“图经宝书”,即州、县呈送中央,有图有说的图志。

在此之前,唐神龙年间”崔皎奏请于宁海县东界水曲中象山东麓彭姆村置县”。之所以称“象山”,是因为此山”状似伏象,雄压海垠”。

依照这三段记述,可以界定:“象山”、“炼丹山”、“蓬莱山”所指的是县北的同一座(带)山,其山脚距县北半里。县西一里为炼丹山,东麓是彭姥村。宋代的县治,已从彭姥村移到今址。从“状似伏象,雄压海垠”的描述看,象山指的是从彭姥岭开始东北行的一带群山。其西段石屋附近部分为炼丹山,其上为仙掌岩、千丈岩,更上则为大炼丹山。

宋后诗文多有简称“炼丹山”为“丹山”的。受此影响,民间也沿用了这一叫法,以后竟成习惯。许多明知此称有误的人,为了表示区别,只得把原来的“丹山”改称为“大丹山”。

乾隆之前述及象山的志书,其“叙山”部分,大都孤立描述。在乾隆县志中,姜炳璋、冒春荣两先生把象邑众山合在一起,依山脉走势,随其起伏隐现,加以连贯,写成了《山脉图说》。虽然此中也有值得斟酌之处,但毕竟是划时代的进步。今择要摘引有关部分如下。

盖苍山是象山西部陆地与宁海的分界线。《山脉图说》中云:“盖苍山高出云表,宁海、象山分界也。越数里,特起一山,日丹山。嵯峨千仞,与盖苍齐,象邑之祖山也。”丹山之走势与盖苍山相随,曲折百有余里,其主峰为东搬山,海拔810米。《山脉图说》还一一记述丹山在邑内之分支:西乡之少祖山为蒙顶山,东乡之少祖山为珠岩山,南乡之少祖山为五师山。

在述及邑城附近诸山时,《山脉图说》称:

复起大山曰九顷山(即荷花芯山),至此山势分张,北入邑城,南入昌国。九顷山北折曰鹰嘴山,有白蟹潭,又北折而为鸡笼山,趋邑城。过彭姥岭,下平衍而旷荡,上蒙笼而岞峨,而一峰秀出其间,则象山也。象山,邑之主山。其峰圆耸,又名圆峰。

象山稍西,中峙一峰,曰炼丹山,旧名蓬莱山。圆秀交映,苍翠欲滴,其麓有丹灶、炼丹亭址,相传陶弘景炼丹于此。更上有大炼丹山,平峦杰嶂如画;其侧有仙掌岩,掌迹隐然;又有千丈岩,上有巨人迹、棋枰痕。

1995年出版的《象山县地名志》宗《山脉图说》,条分缕析,更为详尽,值得参读。《地名志》依俗习,改称宁象分界处之“丹山”为“大丹山”。

◎从出入宫廷到辞官学道

陶弘景,字贞白,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继三国两晋之后,北朝是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大战乱、大融合,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短命政权的更替。南朝的更替模式同魏、晋之间一样,先是权臣当国,接着是禅让和篡位。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土族家庭,生于刘宋,23岁入萧齐,46岁入萧梁,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和三朝宫廷,关系都很密切。

陶弘景从小颖悟,少年时得晋葛洪的《神仙传》,手不释卷,昼夜研玩,并颇有心得,常说:“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神仪明秀,朗目疏眉,为人圆通谦谨。读书破万卷,善琴棋,工隶草。还不到20岁,丞相萧道成就引荐他作刘宋王子们的侍读。在刘宋的宫廷中,陶弘景的仪表谈吐,极受诸王子赞赏,是王子们心目中“亦师亦友”的人物。但他又与萧道成交好,对萧道成篡夺皇位的阴谋时有觉察,为求“置身事外”,身在王侯之门,不与外人往来。三年后这位萧丞相得到“禅让”,称齐高帝,随后杀绝了刘宋的王子王孙。陶弘景被任命为“左殿卫中将军”,23岁就成为齐高帝的“亲随”,但内心总感歉愧。他在负疚中度过了十多年,深感祸福无常。到齐高帝的儿子齐武帝永明十年(492),他厌倦宫廷迎送,上表辞官。齐武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送别宴会,百官公卿相送者车马塞路,为宋、齐以来所未有。陶弘景不为凡情所扰,终身未娶,在句曲山中立馆,自号“华阳隐居”。又跟从东阳孙受岳学习符经图法,后来创立了道教茅山宗,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此后,他遍历名山大川,每经幽雅的山谷溪涧,定要盘桓流连,顺便寻找奇异的草药。他爱到山中听泉,爱听吹笙的声音,爱松树的风范。兴之所至,每吟咏自乐。在这期间,他还热心于中草药的研究,整理了《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

◎晚年学佛,驻足炼丹山

陶弘景与梁王萧衍交好。在他46岁那年,萧衍篡齐,自立为梁武帝。梁武帝即位之初,兴文、史之学。文学之士辈出,沈约、何逊、庾信、钟嵘、刘勰等皆一时之俊彦。及至晚年,梁武帝大造寺院,兼信道、佛。

陶弘景驻足炼丹山

陶弘景涉猎广博,原来就兼通儒道,为流风所被,也转向学佛,致力于兼容儒佛,道佛双修。一天晚上,他居然梦见佛授“胜菩萨”名号,于是便去鄞县参谒阿育王寺,自誓受“五大戒律”。后嫌阿育王寺香客繁杂,不适合道佛双修,听说隔海有安化乡,常为仙人所驻足,附近有蓬莱观及徐福所遗丹井、丹灶,不胜神往,又渡海而去。到了蓬莱观,见山清水秀,绿树掩映,环境果然清幽。陶弘景就在此设佛、道两堂,隔日轮番礼拜,并在蓬莱山麓的石屋筑灶炼丹。炼丹之余,潜心于神仙谱系的研究,完成了《真灵位业图》。他以道教的神仙信仰为基础,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把神仙分为天上(天仙)、地上(地仙)、地下(鬼仙)三类,七个阶层。神仙中不仅有黄帝、老子、庄子,也有尧、舜、周公、孔子,还有安期生、徐福、葛洪,甚至有秦始皇、汉高祖等等。

在此期间,梁武帝尝派使臣来礼请出山,问及因何恋此不舍,陶弘景答之以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弘景活至85岁,突感有神人召唤。于是写下了告别诗,当夕安然而去,死后容颜如旧。

480年之后的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钦若,曾撰《陶真人灵验记》,刻在蓬莱观碑的背面,后字迹剥蚀难辨。据识者补记,约略为:

明州象山县蓬莱观,陶贞白真人梁朝修药之所。自写真容于东壁,祈请效应甚多。有居观侧者,晨起必往瞻礼。尝贩于天台,一旦,随舟渡海,飓风大作,舟欲倾没。同舟六七人,见一道士乘云,隐约(于)黄色光芒中,以羽扇约风,曰:“陶真人相救,毋畏怖。”言讫风息。既济(过渡),其同舟人行至观,见真人像如舟中所睹,遂相率修饰其观宇以答焉。

象山民间盛传,陶弘景在丹山石屋中筑灶炼丹,并在丹井中投下所炼丹药。民众饮丹井之水,可以防瘟疫,疗疾病。因为造福苍生,象山民众对陶弘景有深深的怀念。清雍正年间一位工诗善书、兼精岐黄的诗人钱志朗有诗云:

丹泉常透锡,可以已疾疫。

汲以玉蟾蜍,磨我古松墨。

用写肘后方,敢质陶贞白。

注释

[1]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122),于原吴、越地置。辖今江苏长江以南,浙江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流域以东;略当现在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原属楚境,郡治在吴(苏州)。其南为闽中郡,旧称东越。秦有天下,废其王号,留任,改为君(郡)长”。辖地在温州以南、福建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