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象占和《蓬山清话》
◎关于倪象占的生平
倪象占的一些轶事,前文已话及。未及者,稍作补充,再加综述。
倪象占原名承天,字九三,或作韭山,以字行。晚年称佩弦居士,生卒年未见记载。
倪氏世居大楔头,先祖倪光宾,字鹿鸣,为乡饮介宾,以好善闻于乡。顺治末巡按王垓赠匾,额日“葛天一叟”。此后迁城内,所居名曰“垂裕堂”。鹿鸣之曾孙嘉平,乾隆间又为乡饮介宾。嘉平字泰庵,以耆德为乡里所推重,象占乃其幼子。乾隆四十八年(1783)泰庵九十寿辰大庆,贺客如云。据王定远《祝倪泰庵先生九十寿旦序》云,时象占“年且五十”。据此可推知倪象占当生于乾隆元年前后。
象占少时曾在邑西读书,后遵父命受业于经史学家姜炳璋,乾隆二十一年,童试时为邑令史鸣皋所知,常招入署,诲以诗、文、书、画。乾隆三十年,清高宗南巡,内阁学士钱维城选列迎銮,召试二等。第二年,寓甬上卢氏抱经楼,校阅藏书八载,为撰《藏书记》。乾隆四十五年春,清高宗再次南巡,学使彭元瑞选列迎銮(细节详见前文)。是年秋,拔充优贡。冬入都,考补镶黄旗教习。其时正遇第二次修《大清一统志》将完稿,奉调入志局,参加分纂。
乾隆五十年(乙巴),朝廷将举行千叟宴。甲辰、乙巳冬春间,在彭公(元瑞)宅,与同年戴殿泗同编千叟宴诗。千叟宴大典上,教习随班,赏宫绮二端,事毕回籍。乾隆五十三年,应鄞县令钱维乔聘,分纂鄞县志。次年,授嘉善县训导,勤于督课,兼恤贫士。越二年,纂《周易索诂》,前后历八年而成。于注家之外,别备一解。书成,适歙县鲍廷博过访,即将此书付鲍所经营之书局印行,惜此书至今未见传本。暇则拈韵赋诗,或画兰竹。《画史汇传》谓:“象占兰竹,几人逸品。”任嘉善训导十二年(1789—1801),诗文行谊均足为邑人矜式。著有《魏塘杂咏》,授嘉善邑土梓行。
倪象占嘉善训导任满约为66岁。嘉庆六年(1801)后的活动,未见记载。
◎《蓬山清话》述评
倪象占编撰《蓬山清话》,意在补前代方志之未载6实际上其中有些材料已见于宋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或元、明旧志,为作者所未察。其编辑意图,见于《蓬山清话引》:
余性懒言语,闭门息影,往往默坐终日。谬承旧雨之顾,苦茗一杯,共消寂寞。恒撮里中往事、故老流传者,相与问答,一供挥尘。其文献所关,凡出自吾里,与有涉吾里,或可补图经之所未备者,笔而存之。又或因事怀人,牵连推类并录焉,共为若干卷。信手所录,不足当著书之例,故曰清话。蓬山缥缈人世,谈土所艳称,而邑西山旧有是名,遂窃以名吾草堂焉。
时乾隆已酉(五十四年,1789)长至(夏),佩弦居上倪象占书。
这里明白宣示了辑录的范围,是“凡出自吾里,与有涉吾里”的相关文献,其目的在于“补图经之所未备”。所谓“图经”,即是方志。而“乾隆己酉(五十四年)”正是他被授嘉善训导的那年。文中有“共为若干卷”之说,可见初步完成的只是材料辑录,尚未作过整理、订正,还没有分卷。也许是由于当时急于赴嘉善训导之任,来不及完稿。而《蓬山清话》开始动手的年月,可能就在乾隆《象山县志》付梓之时。此前,县令史鸣皋频招象占入县署,姜炳璋、冒春荣正在编纂县志。姜炳璋十数年中积累了许多材料,“读书涉志中语辄书之,积楮日多,然鹿鹿未能编辑也”;在编志的两年间,两位总纂“旁采广搜”,又收集了许多材料,编志时不可能全部使用。编定呈审时,史鸣皋“繁者削之”,其中所刊落者,并非全无价值。这样,就有许多没有入志的材料,为当时侍于座旁的倪象占所收集,成为《蓬山清话》的一个起点。
此书分十八卷,一直未刻,今所见者为作者稿本复印件,其中第八卷《话清代人物》之笔迹,显然与前后有异。而陈汉章先生所补目次,卷十五《话风俗》、卷十八《杂记附客灯晤语》均为现行抄本所无。通读全书,材料未经谨严的考订,“牵连推类”、“信手所录”之痕迹十分明显。嘉庆六年(1801),倪象占嘉善训导任满,应该尚有精力整理旧作,可惜留给我们的仍是草草分卷的抄本,其中原因,不得而知。该书是否另有善本,还有待查索。
今以笔者手头稿本为据,简介如后,必要时略抒陋见,稍作点评。
卷一话故 即话象山掌故,其中以唐《蓬莱观碑》最有价值。乾隆三十四年(1769)此碑出土时,孙鲲化掌教,倪象占为学中诸生,临碑前一一番录。《道光县志》,即采此稿为底本。卷中《象山辨》、《象山同名考》,能广邑人之见闻,于前代史实,有指讹辨正之处。卷中林旦《西谷十咏》、《象山西谷记》早见于旧志,有失“补图经所未备”之旨。后录东谷、梯云门、海眼、浦裔等等县治附近古迹,具存史价值。
卷二话山 首话象山至州郡之“陆道”,继话邑西之山、水,并非只是话山。卷中述及西周长溪、儒雅洋清水潭,而于蒙顶山特详。倪象占云“自童至壮”曾在邑西一带“旅羁游学”,“尝读书蒙顶山庵中”,“四登其巅”。乾隆二十三年秋日,写《蒙顶山杂咏》二十首,遍及山上各景点,颇为难得。以下再话邑东之珠山、海中之锯门山,附及龙洞,其中“五龙”轶事及龙神之传说,似稍嫌芜杂。又话邑南之南田,略说明初南田封禁、顾田怀南田诗以及张苍水散军后隐居南田逸事。
卷三话水 先话象山之天文、地理,所持之说仅具参考价值。继而一一列举潮信、海水、海虹、海蜃、海风、海霉,颇具可读性。重点在话海道与津渡,具体而详尽,能补旧志所未备;引录宋楼钥《象山渡船记》、文天祥诗《过乱礁洋》、明黄宗羲诗《乱礁洋》及己作《修黄溪渡墙下潭两埠立石记》,亦具史料价值。
卷四话邑之令(尉、海) 重点在于“补遗”。一为虽见旧志而治绩过简者,如于宋之赵彦逾,引录其《重修朝宗碘记》;宋顾方,详其治绩;清张人崧,录其《海行即事》诗;清史鸣皋,详其事迹,并录其《重葺三友堂》诗;清赵民洽,记其清廉强干,卒于任上,成象山土地神之传说。为旧志所遗者,有唐之张夔,宋之李凑、张文林、李孟传、张中、吕斌、叶天佑、高颐,元之舒津,明之陈讷、马思聪、陈天祥、全大用等,录名之后略缀数语,要言不繁。
卷五话学政 此卷较长,首话学宫灵星门、明伦堂之布局,兼及圣贤生平;继话县学及书院之教谕、山长,兼及卫学(武学)。再详列教谕孙鲲化掌教十八年中之绩效;列象山科举田之缘起,管理办法,收益分配;后附邑令袁淑先所撰《红木樨斋课艺序》及己作《象山学训导赵北溟先生墓志铭》。孙鲲化、赵北溟二先生培养象山一代士子,贡献毕生心血,于此可见其大概。
卷六话宋元人物 本卷补述宋、元二代前辈事迹。南宋杨王休为象山一代乡贤,惜《宋史》无传。补入楼钥《杨公行状》,记述详备,兼及其子杨烨,篇幅占本卷之大半。《民国县志》作为节录,已非原璧。并收北宋陈晋锡七律一首。诗虽已见于旧志,以陈氏一族科第鼎盛而仅留此诗,录之以存风华。元代象山樊氏,诗文盛于一时,已见于篇章者五人:石壁、天民、牧斋、寓斋,或号或字,而名皆不详,详者唯樊余庆。本卷录同时名家袁士元、郑真诗文六篇,俾从字里行间,窥见樊氏家世。
卷七话明代人物 本卷先话明代象山闻人钱唐、武胜、蒋景高兄弟、俞士吉等。对于钱唐,辑录《明史》、《明书》、《闲话古今录》、《三迁志》中相关传记,互为补充。对于武胜,详录其家谱,并及长生军逸事、隶军籍而中进士者潘世奇和己作《中堡叶氏族谱序》,读后可一广见闻。对于蒋景高兄弟,录所见遗诗三首,存其笔墨而已。对于俞士吉,因《标庵自怡稿》已轶,仅录其《燕山八景》中之《太液晴波》一首,《襄阳府志》中之《汉江临泛》一首,《象山十景》中之七律十首。时倪象占诸子初学诗,因命就各题次韵和之。卷中录入倪勃步韵作《象山十景》十首,在“话明代人物”时,竞录入儿子习作,似不相宜。此外,又录明代象山秀士范麟入《四明雅集》之诗两首,应元征收入《澹庵集》之诗一首,应云鸑入《明诗综》之诗一首,王梃《同野集》中《灵枢经注序》文一、《过踌躇岭》诗一,《邵景尧诗文集》中《柏屏黄氏谱序》一篇,并录姜炳璋《尊乡集》中《娄文焕》一诗。以上诸诗虽已散见于诸集,辑而录之,亦可免检索之苦。
卷八话清朝人物 本卷主要辑录清代象山诗人遗诗。选录清初进士钱捷《畅余堂诗草》七律十三首,其境界、格律、韵味俱足为法式。全录石大成《古香亭诗抄》,几占一卷之半。石大成祖上自余姚迁象山西周,居西山。有诗集请倪象占点定。所咏虽有地方特色,但应有所取舍。《听澥吟草》录西乡直岙赖鹏飞诗数十首。赖鹏飞入庠后弃馆而逸,其家寻得之,凡数四,又逸去,死于金山县客馆中。律诗对仗甚工,古风想象丰富,卷中全收,难免亦有粗陋者。
除上述三家而外,话及的还有西洲人周家冕、关头人史宗愈、白石人潘若海(武生)、张岙人张时中,以及姜桂彩、姜炳璋、钱鸿基、倪象占之曾叔祖倪彪,或附简述,或附诗一两首。其对业师姜炳璋,仅转录《大清一统志》中《人物志》与《名宦传》中两节官样文章,及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故事《桐柏土人》一则,未见缅怀深情。述及倪彪时,有一段文字:“陈祖钦思若者,明进士所知之孙,予童时师也。”怀疑非出倪象占之手,因陈所知乃清康熙三年进土,相信倪象占不会说成“明进土”。本卷字迹,也显然不同于前后各卷。
卷九话倪氏家世旧闻 卷首录宋相史浩文辞华美之“庆寿致语”作引子,继录《倪泰庵先生九十寿辰征诗启》,具名者有陈之纲、周光裕、阮增荣、高槐、戴殿泗、屠本仁、蔡英、倪桂馨。随后录诸宾客之贺序、贺赋、贺诗等。从这些应酬文字中可以看出倪象占生平中的重大变化。乾隆四十五年(1780)之前,倪象占为久困场屋之落魄书生,门庭冷落。此后由于得到识拔,身价骤增。来往者如戴殿泗,为同时考取八旗教习之“同年”,陈之纲为国子监助教,王定远为武英殿校录,虽非达官,亦具相当身份。此外,本卷兼及《象山倪氏缘起》、《倪氏上古世系》、《族谱》、《族姓》等,多从求实出发,不强牵高官倪九畴以“光大门楣”,值得赞赏。
卷十话烈女孝妇 所话事例,张扬贤孝贞烈之人间真情。如大徐村女徐氏,钱鸿基之未婚妻,闻徐家得传染病,家人未病者皆避而远去。徐氏闻讯,不顾一切,登门照料,涤除秽杂,结果一门获救。徐氏亦因而受到钱氏一家普遍尊敬,非所谓“封建礼教”毒害下之牺牲品可比。
卷十一话祠庙 话及武圣庙、岳庙、祚圣庙、天后宫、玄坛、三官堂、行祠庙、文昌阁,兼记地方掌故。卷中引录陈玲《白鹤庙铭》、全祖望《象山姜忠肃公祠堂碑铭》、《莱阳姜忠肃公祠堂神弦曲》;及己作《复羊府庙碑记》、《复建文昌阁议》。在《西周复建文昌阁碑记》中,附言“予之旅羁游学也,自童至壮,大约不离此数村间”。故于西周,感情特深。
卷十二话道院 重点话大瀛海道院,引录蒋宗简《大瀛海道院铭》、《瀛海纪言序》;陈旅《题大瀛海道院图》,柳贯《题瀛海图因忆旧游》,卞思义《大瀛海道院为吕啬斋作》诗;黄缙《题大瀛海道院》诗、《澄碧堂记》。又有柳贯《无为子碣铭》,并话及孙道士、朱半仙,聊备一格而已。
卷十三话释寺 首话佛家掌故逸闻:如三佛地、普陀、紫竹、佛院、西寺等慈院,佛书及附录舍利子、释家衣色、劫说等。本卷主要为文献引录,如方预《等慈寺释迦殿记》、郑觉民《送述无作住持等慈寺序》、郑真《寄象中区禅师寰中》诗、法明《宝梵讲寺藏经记》、程端礼《重建宝梵教寺三门记》、徐敏求《智门禅寺记》、刘渭《蓬莱山寿圣禅院记》、俞观能《太平禅寺佛殿记》,楼郁《常乐寺记》、王庭秀《普明律寺方丈记》及己作《重修等慈寺记》、《智门寺新筑库碑记》、《重建白蟹潭佛庵记》。兼话僧人泗洲佛僧伽大师,录延寿寺僧法平及史浩酬法平偈、陆游寄法平诗两首。又话智门寺僧福报、灵岩寺僧无恤、蒙顶山僧普周以及象山人雪窦寺僧善来、奉慈禅寺僧思琅、海盐天宁寺名僧梵琦。其中话及普周和梵琦较详。普周是一个工诗善画、能文能武的奇僧,爱画头陀与美女,以致不容于世俗,从所录其七律《过惠众寺》,可见其文采。梵琦为元末明初高僧,卷中述其生平行业,严密而精耍,出自大家手笔。
卷十四话奇闻遗事 先话奇闻,如《汉刘征南墓》、《地窖》、《周庄午》、《女怪》、《藏金》、《异石》、《王之瑶》、《女魂》、《先兆》、《血迹》;间话遗事,如《郡马坟》、《石几》、《玉隐泉》、《铁钱》、《吴隆》、《骂人》、《堕民》以及《海波》。“奇闻”事涉怪诞诡异,姑存其说,以供谈助。“遗事”似有历史影子,并含教化意义。
卷十五、十六话动物 卷十五有《畜之属》,话家畜;《羽之属》,话常见禽鸟;《毛之属》,话常见野兽,如虎、豹、山羊、豪猪、田狗、猫、獭、狐,并附有关传说故事。卷十六有《鳞之属》,首话海错传说,继及海、河中常供食用的鱼类;继话《介之属》,即贝壳类水产品,有些为象山所独有。罗列详尽,富地方风味,并附己所作之诗。还有《昆虫之属》,首话蜂、蝶、蛾、蝉,附己作《蝉蜕赋》;继话各种蝇、蚊,有甲小虫、恙虫、横虫、萤、蟋蟀、灶鸡、蟑螂、鼠妇、地必虫、促织、马札、螳螂、山蚂蟥、蚯蚓、蚂蚁、蜗牛、百脚、娱蚣、蚤、虱、臭虫,各种常见蛇类、蟾蛛、蛙、蜻蜓、蜥蜴、蜘蛛、壁嬉等。
所话动物,分类似与现代动物学有出入,但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还包含许多民俗风情和药用常识。可见作者曾深入访问地方野老,又证之于自己的亲身所见,不仅较旧方志所描述的更详尽,而且更贴近民情民俗,读来也饶有兴味。
卷十七、十八话植物 卷十七话“谷子属”、“蔬之属”、“卉之属”;卷十八话“木之属”、“花之属”、“果之属”、“竹之属”。总体来看,对于植物的分类,由于时代及学科发展水平的限制,似有不当。如“谷之属”,兼及五谷杂粮,尚可理解,因其均可代粮充饥。但把蓼蓝(可用为染料靛青)、红花(药材)、棉花、烟草(菸)都归入此类,就说不过去了。又如许多木本植物,原来就有木、有花、有果,而今分为三类,无法界定。这可能是受到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影响,前两卷话动物时也有类似问题。从入药角度看,可以或取其花,或取果、取根、取枝、取根或根皮,但分属各类,未免失当。
从具体记述看,应当肯定《造山清话》述及动植物已颇具“博物”的观念,且含人文因素,作者常附说某类植物的药用价值,或稍附诗词。这是一种新的思路。然而,还应该把握一个“度”。如说到红木樨时详述其逸事,引史浩、胡桀唱和,杨万里、范成大《丹桂》诗,并及清全祖望《红木樨》诗,又附自己考场中所作长篇《红木樨赋》。史浩、胡榘唱和在历代方志中都已引录。再“牵连类推”,录自己所作之《红木樨赋》,已属漫无边际。
从总体看,《蓬山清话》有许多材料已被道光县志、民国县志所采用,达到了编撰的目的。作为“清话”,录一些自己的创作,也无可厚非。虽有某些小缺点,亦瑕不掩瑜,其在发展乡土文化中的作用,应当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