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姥诗蒐》——象山诗歌总集
《彭姥诗蒐》是象山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撰者倪劢,字云莱,清代象山著名文史学家九三先生(倪象占)之季子。宋、元、明以来,象山风雅代兴,诗人辈出,可惜著作大部散轶。清初钱捷之诗作名噪一时,乾隆间诗人似雨后春笋,作品异彩纷呈,但存录不多。在宁波府范围内,当时虽有胡道南、李杲堂两先生相继编纂《甬上耆旧诗》,后又有全祖望先生撰《续甬上耆旧诗》,然而,涉及象邑,只“存什一于千百”。
倪励家学渊源,历乾、嘉、道三朝,主要活动于嘉庆、道光年间,乃钱沃臣之同辈人。有感于“轶者难收,聚者易散”,在钱氏《蓬岛樵歌》受到随园老人“爱重”而身价百倍时,拟另辟蹊径,为象山人编一部诗歌总集。
◎关于体例的选择
在编纂这部总集时,放在倪励面前可供借鉴的诗文汇编,有清初前辈钱捷的《台象汇集》和父亲九三先生的《蓬山清话》。但从体例上看都不合适,而值得仿效的还是元遗山(1190—1257)的《中州集》。元遗山,名好问,字裕之,遗山其号,乃金代最有名的诗文大家。金亡后不仕,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创“以人存诗,以诗存人”之例,即选其人之诗,并于诗前加生平事略。这一构想,颇得九三先生指点,在《彭姥诗蒐》自序中,也有父子俩讨论的记述。
我象邑自唐神龙间立县,历宋、元、明迄今,千有余载。唐时耆旧,自乡贡王关而外,并选举无考。宋时如陈安国辅,俞尧臣夔诸前辈,《志》称成进士后,诗文名重于朝。而阅世久远,残简就湮。所存惟陈居士晋锡一诗,为昆山之片壬,亦足慨矣!先君子《蓬山清话》为邑志补遗,并录有元时推官俞述祖、顾九畴田诗及同时论定诸作。尝训劢曰:“侍固不仅此,余兼录所及,非元遗山《中州集》例也。”
对照一下《蓬山清话》所记,卷六“话宋元人物”,录陈晋锡、顾田及樊氏诸人之诗;卷七“话明代人物”,录蒋景高兄弟、俞士吉、应元征、范麟、王梃等人之诗;卷八”话清朝人物”,主要篇幅为辑录清代轶诗。《蓬山清话》录诗之宗旨在“为邑志补遗”,与《中州集》的“存人存诗”,迥然有异。接着还有一段话论及《台象汇集》:
越时,劢以所得《台象汇集》呈阅。文曰:“可藏之以俟采。”且语以《中州集》意。此实为劝搜辑此编之所缘起。
要理解这段话,先得了解一下《台象汇集》。《台象汇集》为钱捷任贵州学政时所编定,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记载都督汪国祥保卫台州(宁海)和象山事迹;下卷则录台州与象山两地诗人诵汪都督功德诗。其中台州作者145人,诗158首;象山作者47人,诗87首。两地作者人数与诗之篇数,经核对稍有出入,姑置不论。这部诗文汇编,有其特定的题材、格调,作者都是同一时期的人物。与《中州集》的编辑宗旨,也大相径庭。所以九三先生婉转地说“可藏之以俟采”,意思是只能作为采编时待选的材料。
◎编纂经过及相关的人和事
在敲定了编写体例之后,倪励在《自序》中约略说了编纂成书的经过,以及所集诗作的来源。为便于阅读,引录时在括号中稍加夹注。
嗣于己未(嘉庆四年,1799)春,仿“以人存诗,以诗存人”之例,以次编录(下边说诗作之来源及不同的收集方法)其宋、元、明之轶而见于《清话》与别集(其他文集)者,汇之(此其一);其栽入邑志《艺文·古迹》,而本集尚有可采者,增之(此其二);取国初以来已梓朱梓(诗人自编)诸集中之脍炙人口者,续之(此其三);即至零篇残什,亦予附存(此其四)。都为一十二卷。自愧谫陋,藏以有待,盖二十余年于兹(1799—1827)矣。然轶者难收,聚者易散,及今不寿诸枣梨,窃恐箧衍孤编,仍归湮没,因即校雠付梓(道光七年,1827,付印)。(既印之后)其或好古君子,世家贤裔,以采搜所未及者出示补遗,则将伯之助,尤所跂望也。按邑有彭姥峰,唐建县时即以名村,兹欲为桑梓存其旧,使人抚是编而切望古遥集之思,故题曰《彭姥诗蒐》云。
下面就按《自序》所及,对倪励编写的经过,作些补充。
《彭姥诗蒐》的编写始于嘉庆四年春,初未定名。协助采录的有邑人马丙书、倪堃、钱嗣濂、潘晋三、周辅清、杨月传、钱沃臣等。马丙书字丹崖,嘉庆三年(1798)举人,性友爱,处戚族恩意兼至。六试春闱不第,嗣后受某达官之聘,游幕陕西十余年。归里后,主缨溪书院讲席,道光十二年(1832)与倪劢一起分纂道光县志。倪堃系劢之堂兄,身长八尺有奇,性介廉,家贫。有以千金购其室者不受。嘉庆三年遇岁饥,县令徐元梅遣使馈白米二石,坚却之。告人日,“受人惠,是受人怜也。”嘉庆五年举岁贡。嘉庆十五年,为《蓬岛樵歌》作题后《浪淘沙》两阕。晚年,里中以乡饮,公举介宾,不就。钱嗣濂,沃臣之侄,嘉庆五年岁贡,七年为庆元训导。潘晋三,嘉庆十八年拔贡,八旗教习,龙泉教谕。周辅清,道光二年举人。杨月传,邑诸生,与倪励交最契,为《彭姥诗蒐》作跋。钱沃臣,邑诸生,多才多艺,一生作慕友,遍游浙西东四十年,倪劢曾为其《蓬岛樵歌》作题后七绝十二首。钱沃臣熟悉邑中掌故,对是编“补录最多”。
嘉庆十九年编录初成,倪助即向鄞人赵存洵请益。赵存洵乃翰林院庶吉士,名重一时。阅后,嘱改《回浦诗抄》为《彭姥诗蒐》,并指出宜付梨枣(刻印),以免散轶。三年后为《彭姥诗蒐》作序,略日:
元遗山撰《中州集》,创“以人存诗,以诗存人”之例。倪君云莱,象之知名士也。以所辑《彭姆诗蒐》见示,读其自序而知其渊源有自焉。尊甫九三先生,博洽经史,精于著述。其所辑《蓬山清话》若干卷,为邑乘补遗。盖录有邑前辈俞述祖诸人之诗,盖皆洁光片羽,散见于他集者。君遂仿《中州集》例,踵而增之,辑为是集,搜罗至二百十余人,得诗千有八十余首,存诗存入,囊括殆尽。而又录其事迹,有善尽扬,其为桑梓敬何如也。君之是编,其足与昔人比美,而一邑之文献亦藉以传矣,余故于梓成而为之序。
诗集的名称是改了,赵存洵先生的序也写了,倪劢当面答应赵老,一定付诸梨枣,赵序中也有一句话:“余故于梓成而为之序。”回到家里,父亲的《蓬山清话》还没有付梓呢!一直等到道光七年(1827),总算凑成刻印之费。《自序》也只能重写。
倪励于嘉庆四年(1799)开始编录此书,至道光七年年再次写自序,刻印问世,足足过了28年,付出了大半生精力。
道光八年,倪劢总算举岁贡。
就在这一年冬天,象山知县吴锡畴因办事干练,奉命采办滇铜。县事由童立成暂署。这位“童代县长”是个好官,“性廉静,视官事如家事”,“暇则留意文献,重修邑志,成二十二卷”。道光十二年,署理期尚有一年,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决定重修县志。就延请宁波府学教授冯登府总纂,县人马丙书、倪励,太仓赵庚吉分纂,开局于蓬莱山下,过了一年而告竣。冯登府从天一阁得嘉靖毛志,及乾道至延祐诸旧郡志,搜遗阐隐。又复与马丙书、倪励诸君“博采舆论,咨访故老之传闻,准今师古,求于齐工,续兹郁绝,论列勤敏,期而员就。洵可谓甄明醇备,出而攀前者也”(宁波知府吕子班序)。
“倪励性刚果,博问强识。凡遇公事,力任不辞”(民国县志)。参与编纂道光县志,是他对象山最后的贡献了。
◎《影姥诗蒐》残卷及《续彭姥诗蒐》
《彭姥诗蒐》现存残本系墙头欧氏所献,卷三、卷五、卷六均有缺页,卷七至卷十二已轶。幸目录尚存,犹可知其大概。全书共收录作者210余人,诗1080余首。无唐人诗,其中有宋人诗6首,元人诗10首,其余均为明、清时诗人所作。陈汉章先生在编纂民国县志时可能见过此书,在《文征内编》中选录诗468首,已存其精华。
《彭姥诗蒐》颇有存史价值的是诗前之作者生平事略,据云“作者字号职履,靡不详载。其事实见于邑志者,并节书其略,俾阅者诵诗知人。至仅有其名者,阙以候考”。尤其为邑志所失载者,倪氏稽之家乘或其他文集,一一备录,补阙存史,弥感珍贵。
三十年后,王植三(1808—1862)复辑《续彭姥诗蒐》一卷。王植三谱名定铨,字槐卿,号蓑岩,植三其庠名。幼入学,从舅氏薛道三游。年十五,赴甬上受业于顾雪樵,诗古文词多所指授,负笈四载,获益最深。旋应童子试,受知于邑令吴锡畴、郡守胡国英,考试次第皆列前茅。道光十年(1830)浙江学使李宗瀚主岁试,取入县学第九名。复从甬上赵九杠(赵存洵之子)游,从此见闻更广。修道光县志时,亦预采访之役。道光十七年,补邑廪生。咸丰六年(1856)举恩贡。好书画,喜吟咏。热心乡土文化,于撰《彭姥村农歌》、《吟翠山房诗文稿》之同时,复辑《续彭姆诗蒐》一卷。王植三于同治元年(1862)归道山,《续彭姥诗蒐》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