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踵科甲的三个家族
宋代象山进土人数之多,为明、清两代所远远不及。陈氏、俞氏、刘氏3个家族世踵科甲,乃其中重要支撑。
◎墈头陈氏及十二进士名录
据晁补之《朝奉郎致仕陈君墓志铭》载,陈氏本舜之后,周初封国于陈,因以为姓。其后裔陈郁,迁泉州仙游。“有文学,事(闽国)王审知为谏议大夫”,时在五代后梁乾化至龙德年间(911-923)。陈郁之子荣绪(陈挞),以勇武出名。后晋天福十二年(947)春,闽国内乱,国主王延政降南唐李氏,福州归吴越国,设东府,安抚使钱儇奏授荣绪为安抚使司马,参与管理兵备武库。吴越国纳土归宋后,陈挞去职。宋太宗雍熙元年(984),陈挞“徙明州象山(墈头),子孙因不仕”。
象山墈头陈氏奉陈挞为一世祖,二世、三世不仕。四世而后,中进士者有13人。
墈头陈氏十二进士名录

续上表

上述陈氏诸进士,唯陈辅有取材于晁补之《朝奉郎致仕陈君墓志铭》之传记。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元丰间进士,神宗阅其文目:“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初授国子监教授,后迁秘书省校书郎、礼部郎中兼国史馆编修。晁补之才气飘逸,文章温润典缚,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十余岁时即受苏轼赏识,与黄庭坚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论政论史之作,注重事功。从《朝奉郎致仕陈君墓志铭》看,字里行间,郁积着一股不平之气。
《县志·乡贤传》中所记陈大雅与陈辅事迹,均出于此墓志铭。“陈大雅,工诗,重信义,性慷慨。尝舍(住)逆旅,遇有远任官病垂死者,同舍皆散避,大雅独晨夕相守,倾囊治汤药。照料月余,俟病者去,乃去。”大雅虽为宋铁面御史赵抃所深知,“竞不(为朝廷所)用”。终年88岁卒。据《乾道四明图经》云,陈辅为陈诒之子,则陈大雅即陈诒。而晁补之所作墓志铭中不录,疑此中另有隐情。
陈辅,“七岁诵书百卷,能为人言其意”。“少贫贱,刻意于学,夜不寝床,置足水中以警寐。”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校书郎,迁义乌令,断案时所言辄中。又知武当县,濒汉江,堤屡溃,“教民以大竹络石为岸,高五丈,方冬(季)下之,明年水至无患”。“改著作佐郎,知安吉县。岁饥,籍富家出粟食流民,所活以千计。”有使者(上级特派员)来,命摄秀州华亭令,“俾求前令张若济罪。辅不愿,使者怒,使摄睦州寿昌(小而穷之邑)”。陈辅莅任,与其僚饮酒,寻山水,作诗百篇,每首均以“县小为官乐”为第一句。时王介守湖州,谓使者日:“安吉不可以无陈君也。”乃得归安吉。
元祐初,陈辅之才度深得赞赏,部使者交相推荐,出监杭州市易务,兼市舶司。后又以劳绩迁秘书丞、太常博士,假五品服。丞相苏颂出任开封府尹,差通判扬州。有人建议开渠穿龟山,引洪泽湖水南流,以避淮河泛滥。疑下有石不可凿,询之陈辅,辅言可凿。渠成,民便之。迁屯田员外郎,改朝奉郎。其时有郡守多人以治郡无状获罪,诏命朝中大臣荐堪当此任者。门下侍郎许将首举陈辅,丞相吕大防、范纯仁亦深知其才度,差知邛州事。不料陈辅染病,于元祐四年(1089)十一月卒。
陈辅有子二:长子陈琦,瀛州推官,知临江军录事参军,以才智称;次子陈珌,举进土,志艺甚修。
从上述材料看,陈大雅、陈辅父子,不论才、德,均可大用,几代朝廷宰相,亦深知其才度,交相推荐。但结果是陈大雅“竟不用”,陈辅也淹蹇于仕途。出于什么原因?晁补之心头虽有不平,不敢明说。原来其要害是因为“家庭出身”有问题。
上推及五代,当闽国瓦解时,陈挞(荣绪)以勇武出名。福州归吴越国,设东府,钱儇奏荣绪为东府安抚使属下的司马,参与管理军备武库,一任就是30年。其间宾主相得,吴越国以忠义治国,颇得陈挞之心。吴越国王钱俶纳土归宋后,宋改福州为大都督府,陈挞自然去职。以后由于钱俶之弟钱亿、侄钱惟治自宋初至太平兴国五年(980)先后知明州军事,陈氏许多族人也随着迁至明州。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个外显仁厚内实阴刻的君王。南唐亡国,后主李煜被俘,太平兴国三年,因在词中怀念“雕栏玉砌应犹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即被毒死。就在同一年,福建泉州民10余万起事攻城,为宋军所败,但余火未灭。从此宋廷对江南控制特严,于太平兴国八年颁令:“禁江南民不得私蓄兵器:甲、弩、槊、具装等。”
钱俶纳土归宋之后,宋太宗外示恩宠,封其为淮海国王。钱俶知道日子不好过,上表四让“国王”,几经改封,至端拱元年(988),徙封邓王,实近“圈禁”。值钱俶六十寿诞,宋太宗遣使赐器币、寿筵,与使者宴饮至暮,当夕暴卒。
陈挞勇武豪爽,虽已去职,与故主钱氏自有情谊,竟于雍熙元年(984)“徙明州象山”。晁补之未明写原因,只在后面附了一句“子孙因不仕”,加以点破,实为“史笔”。
就因为这一点缘故,陈挞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世不能入仕。到了第四代,皇帝换了三朝,时隔80多年,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陈诜终于脱颖而出,成为象山县中进士第一人。下一届皇祐元年(1049),象山无人中式,再下一届皇祐五年,陈詥、陈谅又中进士。两人系堂兄弟,为什么陈诒要改名陈大雅,陈谅书籍贯为“开封”?都值得深思,其与家族的历史陈案不无关系。
◎下俞岙俞氏
俞氏先祖为检阅俞高一,唐武后时由宁海迁下俞岙。俞夔,字尧臣,魁岸修伟,昼渔而夜读,登元封五年(1082)进士。绍圣三年(1096)曾与县令丁执文等游赏蓬莱观、炼丹泉,并在蓬莱观碑侧镌刻留名。初为荆南知府舒亶幕府,崇宁初(IlO2),辰州蛮叛,舒亶以功拜龙图阁待制,奏俞夔筹划功为幕府第一,终建德宰。其子俞观能,字大任,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授江阴军教授。观能之子茂系、茂先,同登乾道二年(1166)进土。茂系字唐英,终和州通判,临政以平允称。鄞人楼钥《北行日录》有记:“乾道五年(1169)11月18日至瓜州,俞尉茂先迎迓”,“六年五月五日,过仪真,俞县尉茂先相见甚款”。
楼钥《攻媿集》卷十二又载《俞通判挽词》:“象邑惟三俊,灵光赖此贤。老成俄已矣,远迩为潸然。孝敬心何极,公平录尚传。佳城隔风浪,忍赋薤歌篇。”
◎保德村刘氏
唐刘高一,自宁海柴溪迁至保德村刘家岙。刘氏世业农,自刘渭登元祐六年(1091)进士后,开一族读书之风。40年后,族人刘遵及其子孙,一门三代世科,里人荣之。
刘渭,以农家子弟奋志向学,邻里哂之而弗顾。登元祐六年进士,授荆门军长林令,权婺州永康县事,历官西京留台。其读书堂有遗址,泽被后人。
刘遵,字继道,渭之族人。博学强记,精于经术。受业者不远千里,多所成就。绍兴十四年兼经取土,刘遵与长子刘该均以通《诗经》受到选拔,后刘遵受辟荐,授“文学掌故”。
刘遵次子刘俣,总角时日诵千言,作文操笔立就,登绍兴三十年进士。据《浙江通志》及《一统志·松江府·名宦》记载,刘俣改秩知华亭县,平易近民,决事若神。邑版赋窄,费用多贷诸豪家,由是阻挠政令。乃治酒政、捐关征。不三月,课(税)入自倍,逋(旧欠)赋以偿,豪滑敛手。邑有秦山、盐铁、蚌港三堰不治,奉旨督作,早夜露处,护田6万亩。绍兴府使者朱熹雅敬之,并委刘俣理诸暨、萧山荒政(赈灾),活民10万。淳熙十四年(1187)改知岳州,核四邑常赋外,免其板账、凿空,如马草钱之类,其目凡八,岁减额一千一百缗有奇,奏为令。后提举常平,监广东仓。适四明大饥,移粟5万斛浮海赈之,乡邦赖以济。时海南驿道至真阳,达凌江,多穷荒复岭,刘俣改辟大道800里,置6铺,筑7寨,募人居之,无复蛇虎暴客之患。后召进京,迁直秘阁,任吏部郎中,未上任而卒。鄞人楼钥有诗挽之云:
总角异群儿,庭趋早学诗。一呜登桂籍,百里静潢池。
所至清民瘼,平生号吏师。廊闱方进用,何乃弃明时!
自刘俣而后,刘遵之孙刘炳、刘燧、刘煇、刘炤、刘嬉,自宝庆二年(1226)至嘉熙二年(1238),先后登进士。刘氏一门七进士,远近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