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宗祖和杨镇龙举事
◎元初隐伏的社会危机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整整九十年(1279—1368)。初,蒙古大汗(宪宗)暴死,其弟忽必烈正在中原鄂州攻宋,得讯即北返,参与“库里尔泰”(汗位继永选举大会)的选举。行至中途开平,又闻在蒙古的诸亲王欲拥其幼弟为“大可汗”,时忽必烈羽翼已丰,部众劝其自立为帝,不必参加“库里尔泰”。于是忽必烈称帝于开平,建元中统(1260)。兄弟二人为争帝统,兵戎相见,结果其弟兵败降服。此后,忽必烈移都于燕京,史称元世祖,改年号为至元。至元十六年(1279),灭宋而统一中国。在此期间,蒙古诸部还完成了西方钦察、窝阔台、察合台、伊儿四大汗国的建立。这时元世祖既为元朝中原本部之大皇帝,也是大蒙古帝国的大可汗,声势之大,如日中天。
元世祖以中原本部为中心,继续向外扩展,东征朝鲜、日本。元世祖是一个成功的英雄,可是在他成功时,已预伏下失败的危机。其危机有三:一是开蒙古皇族内部分裂之端。由于帝(汗)位未经“库里尔泰”合法选举,皇族内部不服,因而终元一代,皇族内部叛乱不断,诸汗国也各自为政,大蒙古帝国开始分裂,逐渐削弱。二是由于外征内战,财力匮乏,于是特别重用聚敛之臣。这些人得皇帝默许纵容,横暴贪婪,不惜用种种手段搜刮民财,甚至在临安遍掘宋室皇坟,无法无天,终元一朝的政治腐败,亦自此始。三是在江南,于赋税繁苛之外,再加之以民族歧视,造成江南人民的反抗始终不断。
元朝许多官吏,纷纷在奏章中向朝廷提出:“由平宋以来,官吏残虐,故愚民往往啸聚”,“江南归附十年,盗起凡四百余处”,“前大兵后,未尝抚治其民,州、县官无复至者,故盗贼各据土地,互相攻杀,今宜择良吏往治”。(《元史·纪事本末》)
◎尤宗祖举事
尤宗祖举事留下的史料很少,文献中只有一鳞半爪的记载。
一、《元史·世祖记》:至元二十年(1283)九月,哈剌带等招降象山县海贼尤宗祖等九千五百九十二人。
二、《宋史·纪事本末》引张溥《史论》日:象山之尤宗祖,以大宋(立场)观之,亦“殷多士”之伦也。
三、清姜炳璋《南田行》:……元人上书弃海壖,梅花村里鳞鳞屋。里中风味多淳朴,不重金钱只重谷。尤家楼橹若云屯,南堡朱溪峰火新。芋伴仙源去避秦,当时此地少革兵……
从张溥《史论》的评价看,尤宗祖在宋末,是一个不忘故国的义士,因而有“殷多士”之说。至元十三年张世杰愤而提兵入海,尤宗祖与之或有联络,后未随其南下,仍留定海海域,往来风涛间。尤宗祖与当时聚众十万抗元的建宁路总管黄华一样,宋亡后仍用“祥兴”年号。
元世祖灭宋之初,着意开拓疆土,东征日本,无暇顾及国内的小股反抗力量。元世祖以南人善水战,正好利用宋朝的残余兵力作战.便令江南大造舟舰,组织了一支蒙古、回回、汉人与南人混合编制的十几万人的大军队东征日本,而且志在必得,特置“日本行省”,以蒙古人阿剌罕为右丞相,宋降将范文虎为右丞。元兵分南北两路,于至元十八年正月,继至元十一年第一次东征日本失利之后,第二次大举讨伐日本。北路军仍由第一次东征日本之蒙古大将忻都率领,经陆道由高丽出;其南路军由范文虎统辖,沿海招讨副使哈剌带随行,并诏张世杰溃军及愿从军者入伍。范文虎所率南路大军有大小舟舰9000艘,从庆元出发。哈剌带出征后,浙东海上元兵力量空虚,尤宗祖义军乘机扩大至万余人,还常来往于象山海上从南到北的南田、南堡、朱溪(珠澳)一带,“尤家楼橹若云屯,南堡朱溪峰火新”,即其写照。

尤宗祖举事
至元十八年(1281)七月,元朝东征的两路军会合,共驻兵日本鹰岛。八月一日,日本海上飓风暴起,波涛如山,东征日本之舟舰或沉或毁。忻都、范文虎、哈剌带等将领尽弃其众,逃至高丽合浦。日军乘势反攻,留在日本岛上的十余万元兵大部被杀,只有部分南人,被日军所俘,编为奴隶。经此惨败,元世祖也就撤销了日本行省。这样一来,不但征服日本的计划被打消,对于沿海岛屿,一时也无力管辖。所以姜炳璋在回顾南田当时状态时,有“元人上书弃海端”之句。至元二十年,哈剌带回到庆元。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招降海上义军的条件也只得放宽,任凭弃兵为民,“挈伴仙源(南田)去避秦”。迄今,南田和象山港沿岸,还留下了许多尤氏后裔。
◎杨镇龙起义
当时陆上举事的义军就更多了,仅至元二十六年,即有“广东民董贤举,浙江民杨镇龙、柳世英,循州民钟明亮,就各拥众万余,相继起兵,皆称‘大老’。”(《元史·纪事本末》)杨镇龙干脆不用“祥兴”年号,自立门户,别举义旗。
杨镇龙,宁海县松坛(黄坛)杨家村人,世受宋禄。祖杨梃授将士郎,父杨景游赐建功郎。镇龙谱名应龙,字子翔,自幼练弓马,习韬略,好义轻财,结交豪杰,仕宋至衢州总兵。宋亡后,为反抗元朝的残酷统治,回家乡集合旧部将校,在全县各地设武坛,积蓄力量。至元二十六年二月,在今宁海赵家山、屠岙胡、白水库一带,聚众万余起义。

杨镇龙起义
义军于五月十六日攻占象山后,率部西向,相继克天台、东阳等县,众至十二万。于是,即以东阳之玉山为据点,杀马祭天,宣布受天命立国,定国号为“大兴”,年号“安定”,自称大兴国皇帝,下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官,启用“皇帝恭膺天命之宝”和“护国护民权威法令奉命之印”两玺。随即兵分两路,一路由左丞相励森率军五万攻克义乌、永康等县,自己亲率大军七万,席卷新昌、嵊县,逼近绍兴,并在竦县龙兴山建营皇。义军纪律严明,器甲精良,使元军闻风丧胆。
浙江行省向朝廷告急,元廷起用谪居婺州路的诸王翁吉带,会同浙江行省左丞莽哈岱领兵镇压,结果被义军击败。于是,元世祖另调江西行省左丞相忙兀带、枢密院副使月的迷失等,合兵数十万征讨,并联合东阳地主武装王道恩部夹击。因众其悬殊,义军在激战中失利,主要将领先后被擒杀。杨镇龙率余部在义乌突围,领兵万余回宁海松坛一带,率子杨靖、杨竦在大山中坚持斗争。
至元二十六年闰十月,元廷遣浙西宣慰使史弼率军十万围剿,纵火焚山,烧死义军万余人,杨镇龙被捕就义。[1]翌年三月,义军余众又逐渐聚集,攻浙东。官兵讨伐,在混战中称有大批的人俘获。被俘者高声喊冤,后来经行御史台分拣,其中确系为民者1695人。
杨氏宗人惨遭诛戮,有的逃散各地,匿居横坑、应家坑、隔水洋、麻车等地,亦有逃至象山晓塘者,今晓塘犹有杨氏后裔。
宁海黄坛杨家村西南山上,建有杨镇龙起义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