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期生云游游仙乡(秦代)

安期生云游游仙乡 (秦代)

从战国晚期至秦有天下,方术之士的活动盛极一时,海中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成了他们所宣扬的神仙境界。这些方士,粗看都近似道家,如加辨别则有两类:一类宗阴阳家邹衍之说,身在方外,心挂红尘,积极入世,游说帝王以取富贵;另一类宗黄老之学,身在方外,心存山林,清净出世,以普济苍生为念,淡泊名利。徐福属于前者,安期生则属后者。

在立县以前,象山东乡是半岛中的半岛。这块孤悬海外的地方,向来被看做神仙来往之地,故自立县以后,都名为“游仙乡”,而爵溪则被称为“三(神)山里”。元代散文大家、翰林院学士吴澄也这样说:“象山县东南二十里爵溪,世传神仙安期生之属所往来也,故其乡日游仙。”

安期生和徐福是同时代的人,在县志里,两人都被列为象山之“寓贤”。当年秦始皇派遣入海求仙的使者中,也有安期生。据《史记》载,安期生本名郑安其,琅珊阜乡人,曾从河上丈人习黄老之学,研习治世、修道、医病之术,采药仅其末端。他常在海边借卖药为名,济世救人。由于药极灵验,民间盛传必采自海上神山,因而他也必定熟悉神山之路。秦始皇闻讯,即派人礼请入宫,屈尊就教,据说两人还长谈了三天。安期生向这位统一天下的始皇帝进了长治久安的治国之策,希望这位暴戾的君王有所感化,而秦始皇对他所说的无为而治、清心寡欲都没有兴趣,只要求他入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安期生向来是“合则见人,不合则隐”,由于话不投机,立即告辞。秦皇帝不肯罢休,一定以黄金白璧相赠,敦促限期动身。

曾是蓬莱古刹的安期生寿庵

安期生自有打算。回到故里,他把所受的黄金白璧全部封存于“阜乡亭”中,交亭长保管。还写好一封书信,拿出一双红玉拖鞋,嘱咐亭长:如有皇帝使者到来,请把这一切都交给他,还给皇帝。说罢,只身飘然而去。果然不出所料,几天后秦始皇就派使者来察看动静。见安期生已走,就带着他所留下的东西回京复命。秦始皇读了安期生的信,看到其中有“千年后访我于蓬莱”一句,勃然大怒。但安期生原为方外之人,不同臣民,非主动请行,亦不受黄金白壁,在无可奈何中只得再遣使臣,四处探访,获见之后,即令押送进京。

安期生驾一叶轻舟,决意去人迹罕至之地,另觅栖身修炼之所。船到越国旧地乱礁洋,见绿色小岛星罗棋布,奇岩怪礁之上,绿荫如盖,天巧叠出。最吸引他的是海中有一较大的小岛,主峰高数十丈,峰巅巨岩,形如道人端坐。登岸攀山,穿过屏风似的崖岩,豁然开朗。土地平旷,杂树生花,还有清泉两道,萦绕其间。旁有泉井,井水甘甜清冽。而且,岛上有许多奇妙的草药。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安期生便在此结茅修道,此岛便被后人称为“道人岛”(事见宋宝庆《四明志》)。平时采了草药,也常去对岸陆上摆摊卖药,为人治病。当时的道人山和爵溪都属游仙乡,曾留下不少传说。爵溪有蓬莱庵,据云当年是他的“寿庵”;有游仙街,传说他曾在此摆过草药摊;爵溪古代曾被称为“三山里”,“三山”即蓬莱、瀛洲、方丈三个神山之意,表示此地已靠近三神山;爵溪的大瀛海道院,长期奉祀他的神像。这些都是后话了。

安期生在道人山、爵溪一带居留日久,远近知名。为了隐迹埋名,安期生又转向谪徙民与百越族杂处的南海。传说他到过(广州)白云山,用九节菖蒲医治南方的瘴疣之疾,结果被秦始皇的使者发现,勒令回京。安期生无法脱身,干脆答应。在行经山崖时,纵身跳下,使者惊惶中看到崖穴中飞出一只白鹤,展开双翅,托住安期生飞向天边。秦亡之后,项羽起兵争天下,安期生又出现了,曾与好友蒯通一起晋见项羽,项羽不能用他的策略,只以官职相羁縻,他便不告而别。入汉以后,他的再传弟子曹参,在汉惠帝时用黄老“无为而治”之说治天下,成为继萧何之后的一代名相。直至魏晋,传说还有人见他在海边卖药的身影。

安期生驾鹤而去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结交道士,走访名山。有《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一诗,开头说:“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诗中所言近于夸张,但从中可以看到,安期生淡泊名利、不附权贵的精神,久为李白所心仪;安期生救人济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