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沿海倭乱中的象山

明代沿海倭乱中的象山

中国的倭乱起于元末明初。大明建国后,历洪武、永乐至嘉靖(1368—1566),为时近200年。地域则自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而广东,遍及东北、东南沿海。倭患从产生、猖獗到平息,与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变化有关,其中各种因素纠结交错,互为影响。而嘉靖一朝(1522—1566),则是中国倭患从最猖獗而至渐平息的阶段。现将明代倭乱始末,约略综述于后。[15]

◎元末明初的倭乱

从元顺帝即位到明洪武帝逝世(1333—1398),相当于日本分裂混战的南北朝时期(1336—1392)。在混战中失败的日本封建主,伙同武土、浪人逃入海中,来中国沿海劫掠;部分倭商亦借其武装保护走私。中国方面,元末方国珍横行海上,抢劫财货,后方氏归附大明,仍有残余在海上为倭人耳目。洪武初,朱元璋遣使诏谕日本,令其“革心归化”。洪武四年(1371),日本国王怀良遣使者来朝,要求通贡。朝廷因而设市舶司(相当于海关)于宁波,作日本通贡口岸,以日本叛复无常、独限十年一贡,人数为200,舟限2艘。同时命水师将领吴祯、廖永忠,造多橹快船,巡逻海上,维护安宁。还曾追捕倭寇至琉球,俘获其船只,押送至京。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谋叛,勾结倭人,洪武帝一怒之下,绝其通贡,并于沿海构筑卫城防倭。通贡一绝,倭商转为武装走私,间亦登岸劫掠。

建文三年(1401),倭寇犯象之钱仓,登劫汤岙、潘家坎。钱仓千户易绍宗格战,追至海岸,陷淖中,手刃数十贼,被害。

按:此乃象山倭患之始。《明史》有《易绍宗传》:易绍宗,攸(今湖南攸县)人,洪武时,从军有功,授象山县钱仓所千户。建文三年,倭登岸剽掠。绍宗大书于壁日:“设将御敌,设军卫民,纵敌不忠,弃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为臣。为臣不职,何以为人!“书毕,命妻李氏具牲酒生莫之,诀而出,密令游兵间道焚贼舟。贼惊救,绍宗格战,追至海岸,陷淖中,手刃数十贼,遂被害。其妻携孤奏于朝。赐祭葬,勒碑旌之。易千户死后,谕葬玉泉山,从碑中所记年月为“洪武三十四年”看,此碑当是永乐间所勒。考《易绍宗传》内容,登犯之倭为数不多,或为武装走私船之船员。

◎永乐至正统年间的倭乱

迨永乐帝登位(1403),日本已南北朝统一。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亟希恢复贡市,先后两次遣使经宁波至南京,并缚曾劫掠穿山一带之寇酋20人来献。永乐帝赐日本国王源道义以冕服锦绮,命还其所缚,令自处。日本使者至宁波,尽置于甑中蒸杀之。永乐四年(1406),遣俞士吉出使日本,封富士山为寿安镇国之山,允准恢复贡市。

永乐十七年,有倭寇因前一年扰辽东、杀边军得手,又大股犯金州卫望海埚,纠众二千余登陆。辽东总兵、都督刘江设伏歼敌,断其后路,两翼包抄夹击。结果生擒数百,斩首千余,其逃逸回船者,又为伏兵所俘,无一人生还。

此役之后,倭寇改为匿附贡船。如遇大队官兵,则称“入贡”;如遇无备,即大肆杀掠,手段极为残忍。

永乐二十年,倭寇象山,县丞宋寘,教谕蔡海死之。余贼寇钱仓,成卒钱公伏执挺奋击,杀贼二人,得铁帚一。

按:据县志《宋寘、蔡海传》载:县尹宋真方自外出还,手持长竿与敌斗,杀敌数人,竿断,犹赤手搏战不已。敌众围之,剽匕首中胁死。教谕蔡海,正襟危坐。贼至,蔡海厉声骂日:”丑徒自当称贡中原,乃敢寇境扰民耶!”贼刺之,饮刃,骂不绝而死。此时,在中国官员目光中,大明乃天朝上国,倭乃蛮夷,故有此骂、此斗。

正统四年(1439)五月,贼舟四十余,袭破大嵩港、转寇昌国卫,城亦陷。备倭等官以失机被刑者三十六人,唯爵溪所获贼首毕善庆,得免。

按:由于备倭官失机渎职,备御甚疏,倭寇突袭大嵩、桃渚两千户所及昌国卫。据《明史纪事本末》载,倭登陆后,焚劫官署民舍,驱掠少壮,发掘家墓。束婴孩竿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得孕妇卜度男女,占示中否为胜负,饮酒。积骸如陵。于是朝廷命重师守要地,谨斥候(侦察),合兵分番屯海上,寇患稍息。

正统八年,倭寇由爵溪清水潭侵县,故移赵岙司至清水潭。清水潭在县东南七里。同年,倭寇由游仙寨登陆,乃筑寨城。

◎嘉靖年间的倭乱

嘉靖年间(1522—1566),中、日两国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都有贸易交往的需求。时日本国内重新分裂,多头派遣贡使,明政府对日本通贡的限制亦逐渐放松,于是出现“诸道争贡”的局面。设在宁波管理贡使的市舶司,当时由太监赖恩主持。嘉靖二年五月,日本左京兆大夫内艺兴遣僧宗设为贡使,右京兆大夫高贡遣僧瑞佐与宋素卿(原鄞县人)为贡使。按原规定,番货贡船至市舶司,阅货及宴坐,均以到达先后为序。瑞佐后到,宋素卿贿赂市舶司中官赖恩,先阅瑞佐之货,又安排宴坐于僧宗设之前。宗设不平,与瑞佐相仇杀。双方格斗不已,宗设众多而且强,毁“嘉宾堂”,逐瑞佐至余姚江。瑞佐奔绍兴,宗设追之城下,索瑞佐不得,即沿途杀掠,至霍山洋,杀阻其横行之朝廷备倭都指挥刘锦以下武将多人,浙中大震(据《明史·纪事本末》)。朝廷追究原因,不治市舶司之贪,只认为“倭患起于市舶”,即“罢市舶”,禁止对日通商。

海市一绝,日本海贾又转向武装走私,要在中国东南沿海寻找中间商或代理人,地方士豪得专其利。遂有沿海官僚、地主、商人、流氓无赖及无业游民,纷纷与倭人勾结,组成海上武装走私抢劫集团,“倭居十分之三,中国奸民居十分之七”。闽人李光头(漳寇),安徼人许栋、王直(汪直)、毛海峰、陈东、叶麻等都是一时之头目。早期踞象山对面之双屿(在六横与佛渡两岛之间),窜扰周边各处剽掠,寇中多为漳、泉奸民。

嘉靖十八年,李光头、许栋以事系狱。除夕疏防,逸去。其党王直、徐惟学等舣舟(泊舟)岳头,接入海。(据石浦《吴氏谱》)

嘉靖二十五年(1546),漳寇大发,劫石浦城,掳把总白濬、巡检汤英,沿海焚掠殆尽。知县蒋三才立父子乡团兵以御寇。

嘉靖二十六年,漳寇劫西山王村。王维宪妻邱氏持木棍击贼,被杀。

嘉靖二十七年,漳寇犯县境。西泽民斩贼首雄壮者二人,得藤牌一,吹筒二。

嘉靖二十九年,漳贼犯昌国卫,杀叶小九妻严氏。

嘉靖三十年,漳贼入西山下烧劫,掳男妇、财帛。破昌国卫,杀林某妻夏氏。

按:此五年中犯象山者均为李光头、许栋为首之漳寇。

时朱纨以副都御史提督闽浙海军防务,巡抚浙江。嘉靖二十九年(1550),会同都司卢镗,攻双屿,战于南韭山。于第二年先后擒许栋、李光头等96人,立决于演武场。其党王直等收余众逃遁。许栋、李光头等被诛,震动极大,而勾结漳寇之土豪贵官,相与诋诬不休,竟有御史周亮弹劾朱纨“举措乖方,擅启杀衅”,卢镗“党纨擅杀”。皇帝下诏削朱纨职,听候处理,朱纨恚忿而自杀,卢镗系狱待决。

朱纨既死,舶主、土豪暗喜,为乱更甚,有司不敢禁。王直于嘉靖三十一年移巢舟山烈港,头目皆浙、闽人,诡计多端,善于设伏。大群数千人,小群数百人。魁酋中推王直为最,徐海次之。王直率众登岸,犯台州,破黄岩、象山、定海诸处。

嘉靖三十一年四月,贼首王直纠岛倭,连巨舰百余艘至,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倭寇流动温、台、宁、绍间,大掠舟山、象山等处,由石版头登赤坎,攻游仙寨。百户秦彪曰:“无游仙是无爵溪也。先人遗我汗马勋(武官为世袭),不死战而死法(明代律法,武将弃阵选,诛之),何以见先人于地下!”与其弟秦豸疾驰赴斗,俱死。倭杀爵溪民数十人,又杀县兵十八人,乡兵二十四人。四散杀掠,十余日而去。贼退,总兵刘思至增筑游仙寨城高数尺。

秋,夷人入东澳,乡兵厉敬爵率家兵十余人拒之,斩贼二。

嘉靖三十二年四月,贼入昌国卫,屯五日始遁。妇女被掳不可胜计,杀烈妇瓦氏。百户陈表纳印于千户金鳌,出门奋斗而死。

同月,倭别部自锯门入屯游仙寨,剽掠至梅溪、白石诸村,杀义士赵乾佾。复攻爵溪,用五公车攻城,诡计百端,未能下,又劫下庄、珠溪等地。五月,倭入湖头屿,登龙屿及洋北、黄洪,掠去子女,被杀者甚众。

按:此两年扰象之倭,均系王直所部。王直在嘉靖十八年(1539)曾接应李光头、许栋越狱,当时就在做“国际”武器走私生意,“连巨舶,载硝磺、丝棉违禁诸器物,往来于日本、退罗、西洋各国,费累巨万,各岛君长(如岛津、织田等诸侯)信服之,称为五峰船主”(《南雷文约》原注)。在日本九州南部占领一片地方,称为“宋国”,威震日本。当时王直结塞普陀附近诸岛,四出扰掠,后为俞大猷击溃。有关记载出于各书,有重复处。

嘉靖三十一年秋七月,朝廷复议以都御史王忬提督军务,巡视浙江、福建海道。时卢镗系于狱,王忬奏释之,复任俞大猷、汤克宽为参将。

嘉靖三十二年春,倭魁王直结寨于普陀诸山,伺机于近洋袭官军。王忬侦知,遣俞大猷率兵先发,汤克宽以巨艘佐之,径趋岛寨纵火焚之。倭仓皇败走,官军追击,大破之,斩150余级,俘150余人,焚溺死者无算。中途又截俘200余,斩首百余级。王直、毛海峰既溃散,剽忽往来不可测。温、台、宁、绍俱罹其害。各地奋起击敌。

嘉靖三十三年三月,倭至三岳山(象山县南六十里海中三萼山)。都指挥刘思至与指挥张四维督舟师进攻,胜之。与指挥潘亨会兵再战,又胜之。贼乃由赭山遁去。

嘉靖三十三年,王,序视师闽中。倭寇复大至,犯浙江,卢锋等频失利。御史赵炳然劾王忬失职,王被降为副都御史,调巡抚大同。王忬临行,建议筑嘉善、桐乡、崇德、德清、慈溪、奉化、象山诸城。朝廷以徐州兵备副使李天宠代王忬,以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浙、闽军务,卢镗为参将,俞大猷为总兵。王忬一去,工部侍郎赵文华(慈溪人),知浙江富庶,欲染指,上疏奏:“倭寇猖獗,请祷祀东海以镇之。”嘉靖帝命往视,兼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至浙,仗严嵩为靠山,以钦差自居,欺压官吏,公私告扰,地方无宁日。张经、李天宠不附赵文华,独胡宗宪附之。文华大悦,因相与力排张、李。后倭势大张,迫近杭城,李天宠束手无策。倭寇于省城周围,烧杀抢掠,血流成川。夏四月,引广西田州狼兵、土兵至苏州,总督张经分隶于总兵俞大猷等,出战稍有斩获。赵文华至苏州,谓狼兵可用。狼兵知倭厚蓄(储存大量财宝),亦锐意请战。文华惑之,亟促张经出战,不利,即上奏书移罪责于张经。倭寇又犯嘉兴,张经遣参将卢镇督狼、土兵水陆攻之,大败贼于石塘湾,贼北走王江泾。又令俞大猷等沿途邀击,斩首两千级,溺水死亦两千。乘胜直捣贼巢,纵火焚之。倭败,驾舟两百艘,逃遁出海。赵文华则连疏劾张经,谓“其才足以办贼,特以闽人避贼仇,故纵之耳”。对王江泾之捷,文华掩张经之绩,尽归功于胡宗宪。大捷之后,张经、李天宠、汤克宽竟被隶至京,以纵寇论死。赵文华奏播巡按御史胡宗宪为佥都御史,代李天宠巡抚浙江。

总兵俞大猷

象山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筑城后,倭寇再无正面犯县城者。

嘉靖三十四年四月,倭七十余人自钱仓、白沙湾人奉化裘村。又登新罗岙,立木城为据点,四处劫掠。焚涂茨、潘家坎。宇波卫百户叶绅与战而死。邑令毛德京率邑人钱文芳及前山姚氏家兵掩击之,斩首四级,生擒一人。五月,倭斯至,攻爵溪:所城,不克,转攻余姚。十二月,闽倭数百人,由温、台至宁海抵奉化枫岭,与象山贼合,突过四明山,攻上虞、肖山,在钱济筑营垒据守,胡宗宪与副使许东望等统麻阳士兵进剿。

张经大捷而被杀,朝野颇多议论。赵文华始知倭贼不易图,颇有归志。于十二月,上疏云:“水陆功成,余寇将灭,乞还。”赵文华归京之后,即以贪赂所得,厚馈严嵩父子。第二年正月,又有巡按御史参浙江督抚“轻率寡谋,川兵、苗兵、东兵连遭败北”,或奏“瓜州、仪征乃留都(南京)门户,镇江乃漕运咽喉,宜集大兵,望遣才望大臣一人总督靖乱,以保留都”。嘉靖帝阅奏章,知倭已深入内陆,疑赵文华所言“余寇将灭”为不实。首辅严嵩惧帝知赵文华欺罔,曲为掩饰,奏云“江南人引领望文华至”,乃于嘉靖三十五年五月,授赵文华以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浙、福、直隶军务。文华既至浙,大权在握,更凌胁百官,搜刮库藏以百万计。两浙、江淮、闽广所在,征兵集饷,留漕粟,除京帑,浪授官职。于是外患未宁,而内忧益甚。

胡宗宪虽依附于赵文华,但临阵不似赵文华之畏缩不前,常戎服督战,亲冒矢石。重用谭纶、俞大猷,又礼请徐渭(文长)为幕宾,出谋划策。此时王直、徐海之势甚锐。胡宗宪用徐渭之谋,施诱降反间之计。胡宗宪乃徽人,王直等亦多徽人,胡宗宪许以高官厚禄,并叙同乡情谊,结果俘陈东、麻叶,诛徐海、王直。报捷书上,赵文华皆袭为己功。三十六年(1557)十一月,兵部奏文华功。嘉靖帝加文华少保,加宗宪总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因有奏疏劾文华贪渎,帝敕令返京。

嘉靖三十七年三月,王直已死,余党星散。其养子毛海峰,收死党踞舟山之岑港,坚守逾年。新倭大至,泊普陀,由沈家门与岑港之寇合,官军屡攻。毛海峰欲占新据点,多营巢窟。七月移柯梅,参将张四维冲沉其一舟,斩20余级。复移南岙,建屋居之。三十八年三月,又巢于象山何家榄,副使谭纶讨平之。嘉靖四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七日,倭寇分犯台州、宁波水陆诸处,胡宗宪督诸军,以参将戚继光所部4000明军为主力,诸道配合,五战五胜,歼敌2500余人,余贼败逃入福建。九月,胡宗宪奏言:“贼屡犯宁、台、温,我师前后俘斩一千四百有奇,贼悉荡平。”自此,苏浙倭患稍息,闽广警报日至。

嘉靖三十五年底,王直已死,余党星散,县令王厢招抚其余众以数千计(按:对被裹胁者有巨大的瓦解作用)

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倭劫四都及关头史氏。大肆焚掠,杀二十余人。次日登东溪,由九都掠妇女金帛后,去宁海。

同月,倭船二十艘入南田珠门,劫松门寨,寇台州。又有倭继之者与合为一,攻台州府城。佥事李三畏、知府谭纶率兵大败之。倭分劫象山、宁海、仙居,知府谭纶悉擒斩之,参将成继光又追及于海洋,贼全灭。

嘉靖三十八年春三月,倭众千余登象山金井头、何家榄诸处。贼三百余于何家榄据险为巢,树木营以自固。总督胡宗宪檄海道副使谭纶剿之,斩首百余级。纶与总兵俞大袱计,令大猷奉舟师备之于海,自率陆兵往剿。至马冈,贼自金井头而来者五百,纶移兵先去。前锋既接,纶分兵从中冲之,贼遂大败。追之岳头,斩级以百计。翌日进捣何家榄贼巢,贼死守,纶遣奇兵,从间道出贼后击破之。贼遁人舟中,因纵火焚之,俘斩略尽。贼遁宁海,纶会参将成继先追之,复斩首七十余级。

参政谭纶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倭寇一部窜石浦。海道副史刘存德命参将张铁令、把总任锦设伏石(浦)所港口,而自引兵进剿。倭遁出洋,伏兵击之。

嘉靖四十年五月,倭犯大嵩,海道副使王春泽檄总兵卢饯,由南路奉化人象山。自51其由大嵩望湖头、裘村进,期与合击。大败之,斩贼首一百五十七级。倭七艘遁向钱仓外洋者,犁沉三艘。值大雷飓风,溺死漂失者不计,盖无一人生还。象山之倭贼,于是年肃清。

浙江倭寇纷纷遁入福建。北起福清,南至漳州,全面告急。初,福建巡抚游震得参浙督胡宗宪“以邻为壑,驱倭入闽”。疏上不报。至倭乱迫在眉睫,又飞章奏请“调义乌兵,以继光统之。起丁优参政谭纶,与都督刘显、总兵俞大猷协力共济”,皇帝允准。

戚继光星夜驰援,得悉倭寇最凶悍者千余人据横屿岛,大部来自曰本最贫困之九州,多剑道高手,野蛮无比,在岛上盘踮三年。福建巡抚曾调集十几路大军围攻,奈何不得。戚继光决定先毁灭顽敌之意志与信心,强渡海峡,以鸳鸯阵消灭负隅顽抗之日本武士。倭寇溃败,鸳鸯阵又变化为三才阵与五行阵,意在全歼。三个时辰之内,千余倭寇或就戮,或自杀,或溺毙,或被俘,无一幸免。此役解救被掳妇孺八百余人,戚家军伤亡仅13人,福建各地倭寇闻风丧胆,遇戚家军即惊恐万状。

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正当戚继光、俞大猷继续扫荡倭寇之时,浙江总督胡宗宪因给事中陆凤仪等弹劾,被嘉靖帝削去官职,逮捕入狱。其主要罪状为投靠严嵩(已于该年五月罢相)、贪污腐化、谎报军功、伪造圣旨等。胡宗宪用心良苦,不得不借重权势,虽夹杂念,亦出公心。朝野毁誉参半,应该说功大于过。某夜,54岁的胡宗宪在狱中自杀,有遗诗云:“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俘获倭寇图

戚继光、俞大猷、谭纶避开了所有的纠葛,继续扫平倭乱。他们进军福建,合击倭寇于平海卫,斩首2200级,堕崖溺水死者无算,福州以南诸寇悉平。余寇逃至广东潮州,俞大猷又截杀之,几无遗类。至此,倭乱平定。

谭纶、俞大猷、戚继光、胡宗宪和所有抗倭将领,包括我象山县抗倭英烈,以及千万无名的民众,用行动宣示:胆敢进犯我中华土地者,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注释

[1]此说存疑,详见余论。

[2]瘳:痊愈。

[3]诣:到达。

[4]寻:随即。

[5]有奇:出等。

[6]董:主持。

[7]尸:主管。

[8]据县志水利考,系南河、东河、西河。

[9]甃:砌□壁。

[10]三旧□:指会源、朝宗、灵长。

[11]秋:收成。

[12]沈:湮没。

[13]既:穷尽。

[14]恶:哪。

[15]本文中有关全国的大环境及形势用宋体字,录县志(主要是嘉靖县志)所载用楷体字,作者按语用仿宋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