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著名三教谕

元末著名三教谕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象山县尹庞思忠创孔庙棂星门,并改木柱为石柱,以示永远尊奉;其后任县尹蒙古人穆卜颜,甚至捐俸修孔庙,使殿宇、廊庑、斋舍、厨库内外一新,并在学前建东西坊巷二:日“宣化”,日“文明”。与此同时,至元三年“禁汉人、南人、高丽人执持军器,凡有马者拘入官”。两年后,“重申汉人、南人、高丽人不得执军器、弓矢之禁,违者处死”。元代的专政可谓严酷,而在文事上,却兴学校、修孔庙。这些做法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不过是借着孔圣人的反对“犯上作乱”,培养甘心任人宰割、俯首贴耳的奴才。

对于开科举,朝廷向有争议。特别是一些目光短浅的贵族王公,总认为开科举是为人口占大多数的汉人、南人开了仕进的方便之门。所以在延祐二年(1315)开科取土之后,时开时停。过了二十年,即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终于下诏“依累朝旧制,停科举,兴学校。学官选有德行学问之人充任”。直到至元六年,因较有见识的蒙古大臣御史忽里台等力争,终于又恢复科举取土之制。全国每届进土名额由原56人减为18人,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各占一半;凡汉人、南人有中举人者,只能授学官。很明显,对于汉人和南人来说,这种科举不过是一个骗局。

在中国教育史上,元代第一次称县学的主管为“教谕”。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到十八年间,象山有过三位名教谕:张原楷、王厚孙、薛敬。他们为培育象山的土子,尽心尽责,因而也被历代象山县志列入《名宦传》中。

◎张原楷

张原楷,字公异,号方溪,宋中书令文节公张知白之后。自幼颖悟,志操清慎。至正十一年(1351),以桂彦良之荐,授象山县学教谕。张原楷学问很好,功底扎实,四书五经,烂熟于心,讲学时信口援引,阐释时左右逢源,而且处处为学生表率,端严持重。作为学官,从来不肯受托为人徇私办事,受到大家的普遍尊重。张原楷与王厚孙先后任象山教谕,使象山士子咸知方向,立身行事,文质彬彬,使县治有孔孟之乡风。晚年结楼于鄞城东太白庄为憩息所,后来就住在那里。张原楷与王厚孙及定海教谕包莘三人,皆能振兴道学,当时人称四明三先生。

◎王厚孙

王厚孙,字叔载,一字燕贻,庆元(宁波)人。为宋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礼部尚书王应麟之孙。家学渊源,少侍乃祖左右,见闻充积,八岁能赋诗,日记数百言,操笔立就。厚孙学识渊博,乡里之人,遇到修身养性、礼乐制度及职官典故等问题,常常向他请教。宁波乡贤袁确自翰林院致仕归里后,与厚孙之父王世昌颇多交往,对厚孙也很关切,常问所学,王厚孙答曰:“近于濂、洛、关、闽、建安、西蜀诸书,稍已通习,意有所得,以其明洁缜密,有成法可守也。”说到宋、元的治学,厚孙又云:“世之学者,涉猎朱子(熹)书,自谓得其真传,辄讥乾(道)、淳(熙)诸老。不知诸老与朱子同时,其言虽不尽合,而博闻实践,为朱子所推许。今人耳目有所不及,乃藉口性理,以自文其寡陋,高谈阔视,恐渐成虚诞之风。先生(指袁桷,为当时文章家领袖)宜惩其弊。”袁桷颇为折服。时袁桷在家乡主持编纂元《延祐四明志》,命厚孙参与分撰,并征询关于修志的见解。厚孙说:“叙事贵详不贵繁,修辞有要不期简。彼小文寡见(指修志),杂出众手,舛误遗漏,欲以传信,不亦难乎?”大受袁桷赞赏。后侍讲学士黄缙荐之为郡学训导,至正十三年秩满,授象山教谕。其好友鄞人郑真(觉民)送之以诗云:

象山海中居,象泉何洌清。泉以鉴妍丑,山以见亏盈。相望五十年,%%羔雁各奉迎。送别固有礼,怡悦有多情。春深照花溪,烂烂云物新。

象山久失文化熏陶,王厚孙上任后,还设“主善文会”,以倡导学习之风。

◎薛敬

薛敬,字原礼,号退翁,鄞人。宋进士薛朋龟之后。至正十五年(1355),典教象山,喜欢考稽古籍,涉猎广博,兼通医道。上任后恪尽职守,对学生的训诲、启迪,从不懈怠。经常与学生一起,研读儒家典籍,特别注重领会“正心诚意”和“君子慎独”的含义,强调在没有监督的时候要“慎独”。至正十八年秩满,调鄞县。后以元政不纲,退隐于乡,以“医术自老”。

至正十一年至十八年,民变四起,方国珍、刘福通滁寿辉、郭子兴、张士诚、陈友谅等群雄,纵横天下。三位教谕以高深的学养,敬业守职,在相对安定的小环境中弘扬中华文化,为明初的象山培养了不少人才,不能不说是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