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盛一时的象山花

名盛一时的象山花

◎象山花的提出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南宋正式定都临安(今杭州)。时秦桧为相,力主与金人议和。金兀术发兵南侵,被刘锜、岳飞所败,见不能取胜,也同意议和。南宋朝廷中主和主战两派争论激烈,宋高宗偏向主和派,结果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岳飞,与金人完成了和约,时在绍兴十一年年底。这是宋史上有名的“绍兴和议”。和议之后,两国之间维持了20年和平。临安逐渐出现了“君臣纵逸,耽乐湖山”的局面。清醒的诗人林升看到无休止的“西湖歌舞”,就不禁叹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丹桂——象山花

就在这样的情势下,象山邑土史本初发现了一株独特的深红色桂花,就“移根出葱蒨”,献之于皇帝。此花通称“丹桂”,雅称“红木樨”,深得宋高宗喜爱,随即画入扇面,两次题诗。献花人也因而受“辟荐”,被授为吉安知县。(乾隆《象山县志》)

一经皇帝品题,红木樨自然身价百倍。“上所好者,下必甚之”,于是文人竞相吟咏,土绅均以家植一株为荣,四方争求者络绎于途,史家因此而兴旺发达。孰知此花一经移植,色香俱减,原因在“地气”不同,唯有真正生于象山者方为珍品。从此,红木樨便获得了“象山花”的美名。可惜的是象山花在后世并未获得象山人的珍赏,反倒在杭州遍植于园林。今杭州满觉陇年年有桂花节,香溢十里,游人如云。读桂花诗、品桂花茶、尝桂花莲子羹,成为满觉陇的中秋盛事。

宋宝庆《四明志》曾留下一段关于象山红木樨的记载。

花之品,有红木樨最奇。邑士史本初得此种,因接本献阙下,高宗皇帝(赵构)雅爱之,曾画为扇面,御制诗题其上,以赐从臣。诗日:

月宫移向日宫栽,染得娇红入面来。多谢秋风承雨露,丹心——为君开。

《复古殿又题》曰:

秋入幽岩桂影团,深香粟粟照林丹。应随王母瑶池宴,染得朝霞下广寒。

自是四方争求之,岁接数百本,史氏以此昌(兴旺发达)其家。今惟邑境所植者,色深而香烈。移之四方,则色香少损,此地气然也。

从“秋入幽岩桂影团”这句看,宋高宗所得的是长于“幽岩”的“岩桂”,此花因生于岩隙,株植矮小,而花色深红,为桂中珍品。

对于宋高宗雅爱红木樨,而致成为风尚一事,后人亦有“微辞”。清代象山红木樨诗社祭酒姚燮之子景皋在《红木樨辞》中将此事与宋徽宗的“花石纲”作了类比,认为“当年南渡静锋镝,剩水残山支半壁”,指出宋高宗应该致力于恢复中原,不应该有“扇底风流暗递馨”的闲情逸致。但我倒认为在相对和平的20年中,对一种本土花木的赞赏,乃人之常情,不同于“花石纲”,无可厚非。

当时首先将“红木樨”冠名为“象山花”的,是诗人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吴县人,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家”。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因号石湖居士。绍兴二十四年(1154),与杨万里同科进士。在此前后,正是史本初献红木樨,宋高宗扇面题诗轰动朝野之时。范成大仕途尚属顺畅,其间也有几次因忤权贵而致奉祠(挂一个管理道观的空名,无职事仍领薪伴),最后累官至权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居官、作诗也颇具风骨。拜参知政事之后,不久“为言者(御史、给事中等言官)所论”,奉祠。淳熙七年(1180)三月,“起知明州,奏罢海物之献”。居明州一年,州衙后园丹桂蔚茂。时丞相魏杞已致政迁居鄞县,两人交好。这年中秋,曾与魏丞相夜宴丹桂之下。《岩桂》三章即作于此时,其第三章有“生平奇绝象山花”之句。

范大成画像

岩桂

风帘疏爽月徘徊,怅望家人把酒杯。

病着幽窗知几日,瓶花两见木樨开。(年开两度)

越城芳径手亲栽,红浅黄深次第开。

不用小山招隐赋,身如强健日千回。

一株萧索倚宣华,东苑香风属内家。

诗原注云:“四明丹桂奇特,州宅所种尤蔚茂,尝与魏丞相宴饮其下。”

◎胡桀与史浩《咏丹桂》唱和逸事

在范成大赋《岩桂》之后,当时摄象山事的胡榘与致政老丞相史浩两人间叠韵唱和的四首长诗《咏丹桂》,更擅一代之胜。《咏丹桂》为长篇七言歌行,共32句,4句一韵,换了8个韵。叠韵唱和的每首诗,咏同一事物,都叠这8个韵,而且要4次往复,有相当难度,诗歌史上也不多见。这次唱和,是一个机遇,史浩庆幸发现了一个“真材”,胡榘得到识拔,从此青云直上。

胡榘(1164—1224),江西庐陵人,宋抗金名臣胡铨之孙。绍兴八年,胡榘任枢密院编修,曾上奏章力谏反对宋朝廷与金议和,措辞激昂,奏呈之日,嬴得朝野一致喝彩。丞相秦桧览之大怒,胡铨被贬往岭南,监广州盐仓。绍兴三十二年(1162),史浩为参知政事时起复,累官至资政殿学士,乾道七年(1171)逝世。淳熙十四年(1187),24岁的胡榘以监庆元比较务摄(暂管)象山事,监比较务是州衙监管各县酒务(当时酒类属国家专买)的职事官员。淳熙十五年(∏88),李孟传来知象山县事,胡榘去职。可就在十四年秋,胡榘到象邑之西山(西谷)赏丹桂,赞叹之余,引发诗兴,写了一首《咏丹桂》,在宽阔的联想和想象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丹桂的风采,也显示了自己不凡的才华。“象山县令诗咏象山花”成了一时传闻,此诗也不胫而走,被广泛传抄。

咏丹桂

胡榘

碎琼揉香作肌骨,霁口吹红染肤色。人间何处有此香,一种风流初未识。

东月户编三千,夜修玉阙瀛洲前。拂摇挂子偶坠此,雨露培植开韶妍。一层

史翁移根出葱蒨,雕屋持归翠微殿。一朝丽质冠百昌,御墨、分题落团扇。

何年流转江南乡,一木奚啻千金偿。分枝接叶色已浅,纵有此花无此香。二层

绝爱西山佳丽地,蔼蔼修林倚清吹。宁论斜日杏花酣,未许熙春海棠睡。

是时金气初高明,宇宙轩豁澄埃氛。青霞绛雪互点缀,浓芬胜馥飘氤氲。三层。

鹫峰繁黄全不数,破祴山僧练裙女。试看香抑拥红云,肃奉虚皇游碧宇。

携持宝镜吹波金,寒光万顷空人心。烦君控取红鸾住,便恐香瑰夜飞去。四层

诗中有“绝爱西山佳丽地”一句,所云“西山”,即当年林旦所辟“邑西山谷佳处”,颇具“亭榭泉水”之美,后成邑内胜境。绍兴年间由于史本初(胡诗中称“史翁”)献红木樨于阙下,名传四方,邑内自然广为种植。西山秋色,也因之平添意趣。本诗据宋高宗“月宫移向日宫栽”句意化裁而成,一层先以“一种风流初未识”带出丹桂来历:月户(月中居民)夜修月宫玉阙,当皓月临瀛州(象山)上空时,“拂摇桂子偶坠此”。二层写其流转经过:史翁移献宫廷,备受皇帝珍赏,而后流转江南,色香俱损。三层极力渲染本乡本土之丹桂,于秋高气爽时仍具本色。四层写鹫峰天际,丹桂御红云、奉先皇(宋高宗)游于碧宇,金波万顷,使人心空明,万虑俱消,并愿此情此景,永驻人间。

此诗几经传抄,为83岁的退休老丞相史浩所见。史浩(1105—1194),鄞县人,绍兴十四年(1144)进士。宋高宗晚年史浩任普安郡王府教授兼直讲官。高宗于国策多有咨询,赞为“有用才也”,拜参知政事(副相)。后普安郡王被立为皇太子,就是后来的宋孝宗。即位后进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掌军政大权。史浩首言岳飞之冤,提出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他豁达大度,善于识拔人才,荐陆游、尹穑为枢密院编修,提出召还秦桧辅政时被黜的力主抗金之臣张浚、胡榘、王十朋等。隆兴元年(1163),张浚等力奏引兵进取,并请宋孝宗亲临建康(南京)前线。史浩三陈不可,私语云:“浚等锐意用兵,若一失之后,恐陛下终不得复望中原!”御史王十朋论之(弹劾),出知绍兴府。淳熙五年(1178),复为右丞相。将告归,于小官中荐江浙之士15人。淳熙十年,史浩致政归乡,封卫公国,治第鄞县。据象山《九顷史氏宗谱》载,史浩与象山智门寺渊源颇深,乾道间雅爱智门寺住持子灵,曾捐资助其围海成田,并免税赋。其侄史弥久迁象山,为九顷史氏始祖。史浩于弥久钟爱有加,后弥久皈依佛门,史浩令其专管白岩智门寺香火。史浩卒于绍熙五年(1194)。嘉定十四年(1221),其子史弥远拜左丞相,追封越王,谥忠定。

读了胡桀的《咏丹桂》,史浩大加赞赏。知胡桀是胡铨之孙,颇有勖勉之意,因而次韵和了一首。此诗当有专人送达,从此开启了这位老丞相与年轻的小县令之间的交往之门。

次胡榘韵

史浩

栗蕊抟金叶凝碧,独在秋林退颜色。岂知东溟史氏居,别有异标人不识。

姮娥侍女盈万千,——姿貌皆无前。为嫌此花戒淡薄,渥丹乞与春争妍。

露滴胭脂霜染蒨,植根只向广寒殿。凡尘俗韵不可干,清凉惟许秋风扇。

何年移到蓬莱乡,巨万索值谁敢偿?盘纡栏槛久不曜,一日名飞并国香。

豪贵争看期缩地,栽酒迟来烦鼓吹。园丁闻之竞采撷,夜深不使花神睡。

接枝换骨离四明,飘飘爽气排妖氛。遂令禁御成真赏,余香剩馥常氤氲。

芙蓉寒菊不足数,包羞正似无盐女。从梁摇落动秋声,独步惟兹遍寰宇。

我尝对此倾葵金,却思四海状元心。殷勤劝化宜且住,寒士人人折得去。

和诗仍宗宋高宗句意,从老丞相之角度,高屋建甑,大处着眼。诗分两层,前半提出“月宫”移来之另一说法:由于万千姮娥侍女嫌花色淡薄,涂上朱砂而成。花出广寒宫,不纳凡尘俗韵,唯许秋风相扇。不赘述“江南流转”等枝节,从天上至地下,迳从“何年移到蓬莱乡”自然过渡,并点出花之名贵,非万金可偿,因而长期“盘纤栏槛”,后以“一日名飞并国香”收结。后半写尘世赏花护花盛况,其香气能排除(金人)妖氛,剩馥常在。正如战国时齐宣王王后无盐,内秀而有风骨,非他花之能及,进而联想状元之第宫折桂,以天下为己任,勖勉天下寒土,折桂报效国家。

胡桀读了史浩之诗,心领神会,于是再和一首。这首与前面不同,虽很含蓄,已意有所指了。

叠前韵

胡榘

雾隐森森小山碧,不嫁春风矜国色。流芳端自蕊珠仙,曾是先皇亲拔识。

一身便足当三千,气韵乃在黄香前。聊同渠菊领秋意,不与桃李争春妍。

日幄云幢护青蒨,丹霞为台月为殿。露滋韵艳染猩袍,风引清芬吹雉扇。

结根只合帝子乡,价重未可琼瑶偿。济川小试舟楫利,作醴更助椒兰香。

仙籍英声在丹地,紫殿名高非滥吹。影斜遥汉玉蟾寒,香度锁窗金鸭睡。

运际千龄遭圣明,气使万里开祥氛。一枝昔已擅风采,五芳今正传氤氲。

后生江梅谁比数,独抱孤根对青女。幸分余馥沾后来,一吐寒花照霜宇。

伫看一诺轻千金,嫣然顾笑舒丹心。愿公千秋长在广寒宫里住,容我骖鸾共来去。

本诗不同于第一首。第一首就花写花,这一首亦花亦人,全诗流动于对仙界的想象和对人事的隐喻之间。全诗分两层,前半先说隐于重雾的丹桂质本高洁,一经“先皇曾拔识”便身价百倍,“脱颖而出”,置身于“韵艳染猩袍”、“清芬吹雉扇”的殿堂之中,不论“济川”、”作醴(酒)”,都无往而不利。济川,用桂棹划船渡河。作醴,作桂花酒。后半指出关键在“遭际圣明”,“一枝昔已擅风采”,接着以“后尘江梅”自比,犹“独抱孤根”,提出“幸分余馥”,“容我附骥”。“愿公”两字,把史浩比作仙人,寓祝颂之意,“容我骖鸾共来去”,已是明白的祈求了。全诗有虚有实,虚实结合,表达委婉而巧妙。这首《叠前韵》,胡桀可能是恭敬地登门奉达。借文字之缘,忘年交的情谊也已加深一层。(附注:青女,青霄玉女,即霜雪之神。)

次叠韵

史浩

鄮峰老子双瞳碧,已悟人间空是色。群花四季作芳菲,一笑观之如不识。

有时斗酒沽十千,狂歌烂醉群花前。红红白白自天艳,谁曾着口论娃妍。一层

惟闻丹桂藏青蒨,清芬正满姮娥殿。却思一见无由缘,但写奇标在团扇。

忽闻移本下吾乡,此愿端知今日偿。国工玉斧与换骨,坐使万斛皆天香。二层

先皇得之植禁地,饫赏钧天动仙吹。高烧凤蜡类星繁,正恐夜深花欲睡。

于今哀戚遍幽明,鼎湖仙驾超尘氛。遗髯注想文王囿,玉栏佳气徒氤氮。三层

胡君真材一二数,他日补天慕娟女。正欲攀枝效郤诜,会看声名飞海宇。

雄篇掷地如锵金,俊逸清新洗我心。怪底斯人掉头不肯住,明年射策君门去。四层

这四首长诗的往复唱和,间隔的时间较长。其原因是双方对诗中用语,都颇重斟酌。尤其是史浩,一个位高权重的老丞相,致政后对朝廷的影响还举足轻重,出言更须审慎。诗较直露,费解的是用了几个典故,其中有几句话是有的放矢而经过落实的。

诗分四层,开头“施峰老子”乃自称,于人间万象,他已经看透。群花美丑,不值一论。二层以丹桂喻胡桀,所谓“忽闻移本下吾乡”非指花而喻胡桀。庆幸理想中的人才今日得见,但还应经过园工玉斧的“换骨”,方堪大用。三层说当前形势,于今遍地哀戚(幽明,指阴间与阳间)、鼎湖仙驾(宋高宗新逝),先皇所留下的花园(文王囿)中,空余丹桂的香气。遗髯,即遗老。四层直赞胡榘为补天之材。“正欲攀枝效郤诜”一句费解。“攀枝”为荐引之谦词,“效郤诜”中含一段曲折的往事。郤诜,为晋代左丞,初试贤良对策列第一。时吏部尚书崔洪力荐为左丞。后郤诜以事弹劾崔洪,洪惭服。郤诜在任威严明断,颇得四方声誉,崔洪荐之而不悔。史浩有类似经历,曾荐张浚、王十朋,后为两人弹劾而罢相。今拟荐胡桀,亦出于公心,不图后报。唯望胡能秉公办事,定能看到“声名飞海宇”。最后赞胡诗之清新俊美,但怪“斯人”“不肯住”,因将于“明年射策君门去”。射策,是汉代选拔人才的考试。这句话已暗指胡桀仕途之变化。

据宝庆《四明志》载:胡榘在翌年离开象山后,即入为枢密院编修官,兼检详诸房文字。嘉定六年(1213)为枢密副都承旨。宝庆元年(1225)拜兵部尚书。二年出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绍定二年(1229)致仕。

胡桀出知庆元府期间,主修宝庆《四明志》,延请同乡罗浚主纂,为宁波人民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