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樨诗社和姚燮

红木樨诗社和姚燮

◎红木樨诗社溯源

清咸丰后期,象山西沪港畔出了个红木樨诗社,延请镇海姚燮为“祭酒”。当时在墙头设立“红木樨馆”,刻印过《红木樨馆诗课》。活动的时间仅一年,参加者遍及台州、越州、杭州、湖州,甚至还吸纳了僧、道等方外之士。

溯其源流,组织诗社、辑集“课艺”的做法,乃出自乾隆间的红木樨斋、《红木樨斋课艺》和壶碟会、蝴蝶馆。当年在红木樨斋就读的是邑中青年士子,参与壶碟会的是邑中耆老,其领军人物是掌象山教政的孙蛆化(后斋)先生。他在象山这块文化土地上辛苦耕耘了十八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详见前文)。当年后斋先生在学舍中辟了个蝴蝶(壶碟)馆,参与者自带酒果(一壶一磔),馆中仅备文房四宝,供吟咏书画者临场挥毫。其时,孙先生也凑热闹,自绘《海天旭日图》,壶碟会的参与者拔贡钱鸿基先生有诗《题后斋师海天旭日图》云:

方丈蓬去路不赊,亭亭独立莫兴嗟,权将凤跃溪头水,散作丹山树树花。

诗写得形象而含蓄,看似咏画,实为后斋先生教学成果之展现。后斋先生掌教象山期间,邑中出了史玉书、钱嗣溶两个举人,史节音、倪象占等十六个贡生,此即所谓“丹山树树花”也。

能将学生的“课艺”选辑结集,付诸梨枣,是象山县学的独创。《红木樨斋课艺》的结集排印,是一而再,再而三;县署出钱,县令作序,也很难得;其对在学士子的激励作用,当然很大:这便是“丹山”之所以能“树树花”的重要原因。

◎“祭酒”姚燮与舫前王氏

姚燮扇面墨迹

红木樨诗社延请姚燮为“祭酒”(社长)。姚燮(1805—1864),字复庄,号梅伯,镇海人。道光六年(1826),补博士弟子员,道光十四年举人。后四赴进士试不第,遂绝意进取,遍游齐、鲁、燕、赵、吴、越间,船唇驴背,题咏无虚旧。擅诗,善画梅花,更长于骈文,名满京师,诗称东南。嘉庆年间两次任浙江巡抚、道光年间的体仁阁大学士阮元,对他赞誉有加,称之为“二石生”,谓其词似白石,画似煮石。所谓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别号白石道人;煮石,指道咸间金石家李宗灏,善画,人称“间一点染,骎骎入古”。这样有名的人物怎么会到象山来的呢?这就要从他与舫前王氏的交谊说起。

舫前王氏,书香门第,诗礼传家。王立诚,号澹园,更以贤孝称于乡。道光六年,学使朱宝应视学浙江时,王立诚与姚燮同榜补博士弟子员,两家自此有世谊。澹园先生早逝,以“讷言敏行”为遗教。有子二人:长蔚兰,字纫香,号渚山;次莳蕙,字撷香,号研农。莳兰弱冠入县学,事母至孝,乡里称王孝子。待人彬彬有礼,不分富贵,不求仕进,著有《渚山文集》两卷。抚教其弟,欲更访名师。咸丰三年(1853)闻镇海姚燮倦游家居,即具世侄礼敦请。姚燮感其诚,浮海至西沪村。王莳兰为特辟翠竹轩,萌蕙即在座右受业,莳兰亦执弟子礼,朝夕请教。王氏家道殷实,姚燮的成名之作《复庄骈俪文榷初编》即在翠竹轩中定稿,由王莳兰为之刻印问世。

随后,王莳兰出乃父之诗集《澹园遗稿》请姚燮作序。澹园先生归道山已久,姚燮写了一篇很动情的序文,略曰:

咸丰三年岁哭丑(1853),浮海之西沪村,与君令于幼香、撷香昆季交,即寄襆(驻足)君之庐。古人相去千百载,往往诵诗读书,如接馨咳,岂真笑貌可意构欤!亦于其文章以得其性情与行谊,而笑貌亦若于形似遇之。以君诗论,不必缱凿幽险,门户傲人,流览所寄,歌啸写之,泠泠然若松风之答乎溪涧也。而性尤嗜菊,故其为《咏菊》诗,几反复长言之犹未足者。向之嗜菊者莫如陶,陶公往矣,读其田园诸作,仿佛乎携酒曳杖、笑傲岸巾于东篱斜日中,平睇青山,俯摄飞鸟,掀髯与田氓渔父相唱酬;然犹第于陶公之诗遥想而意构之,非真识乎彭泽、柴桑之如何其境也。君诗未尝学陶,旨趣之冲漠,既若吻合无间。而君所处之地,枕峰而澥,邃有林军,旷有阡畴,桑麻鸡犬,渺与生隔,又不啻彭泽、柴桑之真在吾目者。抑君之宅,有图书足以恣探讨,君之令子且朴讷儒雅,无城市纨绔之习,因是而想君之性情与行谊。读君之诗,诚何能默狄无辞也!

姚燮《岁寒图》

姚燮客居舫前三年,骚人墨客,前来拜谒求教者甚多,彼此以诗会友,并相约游山水、访胜迹、观风土、察民情,唱和应酬,盛极一时,实际已具诗社雏形。其中最为活跃者当推墙头欧景辰。

王莳兰性颖悟,侍姚燮座右三年,大有长进,善为古文词,又善书画。书法颜鲁公,径尺以上尤雄奇俊迈,画墨梅独擅胜场。兼明医理及棋谱。姚燮曾论王氏兄弟之诗,“从建安入手,继浸于鲍谢,擅长在五七古,偶为近体,亦苍劲无媚态”。姚门弟子中,与乃师关系最好的亦为舫前王氏,姚燮客居翠竹轩后期,携幼子姚景皋与俱。“师临别握先生(王莳兰)手,托其幼子日:‘吾交游遍天下,可以信之于身后者,惟吾子一人。’”三年后姚燮回镇海,景皋即寓居舫前王家以避乱。

咸丰十一年(1861)秋,王莳蕙膺拔贡,后赏内阁中书。他不乐仕进,筑室三楹为作画、习书及与客围棋之所,旁植花木,颜日“抱泉山馆”,自号抱泉山人,著有《抱泉山馆诗文集》。《辛壬脞录》即其中之一卷。

◎红木樨诗社与《红木樨馆诗课》

咸丰十年,姚燮再次来象山。他不能忘情于王氏兄弟的情谊,不能忘情于舫前特有的海味,还要顺便完成尚未完稿的组诗《西沪棹歌》120首。其序诗云:

选胜重来浃上翁(姚斐自称,因镇海有大泱江),打榔(即扣舷而歌)腔调付渔童。似听老妪喃喃话,半述山川半土风。

咸丰庚申(十年)冬日,重客象山西沪,寓王氏翠竹轩二月余,选胜揽俗,洵韬潜之乐土也。同人耸为《棹歌》之作。拉杂成之,以消客况。采风者或有取焉。

红木樨诗社常游墙头海山

听说姚先生重来,思维敏捷的欧景辰就有新的打算。欧景辰字星北,号茶仙,曾以附贡生署浦江教谕,调署乐清教谕,有政声,保升福建试用同知。以时局有变,太平军已挥师浙、闽,未去上任,归里赋闲。他实在也闲不住,就想借重姚燮的威望,组织一个“红木樨诗社”。姚燮一到舫前,欧景辰即去拜候,郑重延请出任诗社祭酒,以便随时就教,并征询王氏兄弟意见。王氏兄弟朴讷儒雅,以诗画自娱,无可无不可,只要姚先生乐意就好。得姚燮首肯,景辰即回家装修居室,挂上“红木樨诗馆”匾额,请姚先生移居墙头。诗社骨干为欧景辰、景岱昆仲,邓克旬(普庵),孔广森(晓园),以及王莳兰、莳蕙昆仲;常参加活动的有邑人马嗣澄、姜鸿维、伍芝昌等,邑外有鄞县董沛(曾任县令)、郭传璞(曾任骑尉),嘉兴沈芸阁(曾任知府)以及镇海姚景皋(姚燮公子)等五十多人。诗社拟订了活动办法,计划每月活动一次,或步韵唱和,或分韵赋诗,杂以古今各种诗体,相互切磋,最后请姚先生评点指导,分出等第。然后,辑录成集,名曰《红木樨馆诗课》,计划先出24集。不料时局有变,咸丰一年(1861)十月,太平军已攻克杭州,挥师宁波,红木樨诗社的活动只得匆匆结束。于是,议定请姚先生收录诗稿,先编定《红木樨馆诗课》一册,余俟时局安定后再作安排。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太平军占领象山。诗社发起人欧景辰出任太平军象山县监军,翌年四月十二日,太平军撤离宁波,十五日撤离象山。

同治四年(1865),红木樨诗社重要成员董沛来象山,住欧景辰之弟景岱家。欧景岱拿出了姚燮编定的《红木樨馆诗课》请董沛写序。《红木樨馆诗课》共十集。卷首为宋代赵构(宋高宗)御题诗,及胡榘(时署象山令)与史浩(致政丞相)的唱和叠韵长诗。以前八集为每次活动后诗作之辑录,后两集为《丹山唱和诗卷》和《海山小集分韵诗卷》,共收诗千余首。诗的题材很广,有拟古、吊古、咏物、咏史、应制、风景等,诗体有乐府、古诗、律诗、绝句等,颇能见一时之盛况。董沛的序言云:

象山红木樨之名自南宋著。高宗有御题诗,胡尚书、史相有叠韵诗,并栽宝庆志,为吾四明故事。成丰庚中(I860)欧星北(景辰)司马倡诗社,以红木樨名其馆,而延镇海姚复庄先生为祭酒,其首集之题,即红木樨词也。方是时,象山之能诗者,司马主之,邓谱庵、孔晓园、王纫香、砚,农昆李左右之,而吾鄞郭恬士从而先后之,近自台、越,远暨杭、湖,闻风而应者无虑数十家,闰秀、方外之作亦参列其间,可谓盛矣。

社之例:一月一举,杂拟古今体诗,糊名易书,而先生判其甲乙焉。先生故以诗称海内,是集悉其手定。兼采众体,不名一家,坛玷风流,无愧作者,惜乎不及期年而遽以寇难辍也。同治乙丑(1865),主司马之弟仲真家。仲真亦社中人也,为言当日簪裾之盛,琴酒之乐,已如隔世,而姚先生归道山亦一年矣!呜呼,岁月几何,交游非昔。古人惓惓于聚散之际者,良有以耳!始为社,议以二十四集,遭乱不终。今所编者凡十集,为诗千有余篇,梓而传焉,以纪一时之盛。其于古人,不知何如也,吾安知后之人不又以为故事而踵而诗之耶!

原案:是集有乌程沈熔经方伯,鄞县董觉轩大令、郭恬士骑尉诗,不尽本县人作。

姚燮文质兼美的诗文风格,为象山文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特别可贵的是他在这阶段所写的《西沪棹歌》120首,全部收录在《象山县志》中,可诵、可赏,不仅在诗风上为后人提供借鉴,在吟咏中所保留的象山西沪一带风土人情,也弥足珍贵。

红木樨诗社的建立和活动,对于繁荣象山的地方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也为象山这个僻远的小邑增添了文采和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