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垦大泥塘
围垦,是象山立县后之所以能发展的基础。据1986年《象山县志》统计,历代围垦所得的耕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3.7%,还不包括随之而形成的湿地和盐田。同时,象.山原来的海滩成了连在一起的小块平原,改变了全县只有丘陵、海滩和汉港的地貌。
大泥塘的围垦,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象山发展繁荣的基础
象山县三面临海。北临象山港,西邻宁海县。西边无围垦余地,北边为象山港所限,稍可拓展。其所可能大量围垦的是面对海洋的东边和南边。
唐代象山开始围南庄上洋海涂,宋代继续围南庄下洋海涂(见前文)。元代无记载。明代成化间邑令凌傅有围岑龙塘、岳头塘的记述(见前文)。迨至清初,“合邑耕地15.99万亩,多为塘田,清中叶后(主要是晚清),人口增长,策堤、捍海围涂,修筑废塘200余处,围海塘400余处”(见1986年《象山县志》)。到了晚清,全县耕地已拓展至28万亩,比清初增加了43%。象山出现了号称“上八万”(实为6.41万亩)的南庄平原,和“下八万”(实为8.66万亩)的定山平原。还出现了许许多多被丘陵所分隔而又相互连接的小块平原:如北部象山港沿岸的下沈、西周;东北部象山港沿岸的黄避岙、贤庠;东部沿海的东港、公屿;东南部沿海的东陈、旦门、昌国;三门湾沿岸的灵南、泗洲头、东溪、新桥、石浦。
正是这些彼此相连的小平原,从根本上改变了宋景德三年(1006)时象山以“地不相属,降为下县”的地貌。当时象山丘陵多,海滩和岛渚更多,乡与乡,里与乡之间的往来,都要隔船过海,翻山越岭。不论官员和民众,都为道途奔波而叫苦不迭。地貌的改变,使象山县有了宽阔的回旋余地,奠定了发展繁荣的基础。
由于耕地的增加和地貌的改变,大量人口从外地迁入象山。全县人口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为16万余,到同治七年(1868)增至211955人,50余年中增加了近四分之一。如果与宁海相比较,自宋代有人口统计以来,宁海的人口常为象山的一倍,到同治初年,象山人口激增,反而比宁海多一倍,从中也突显了围垦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

注:宋代人口数出自嘉定《赤城志》和宝庆《四明志》,清代人口数出自上世纪80年代《宁海县志》和《象山县志》,清顺治年间只统计18至60岁男丁。
◎围塘前后十六年
大泥塘居岳井洋通向渔溪港(蟹钳渡)中途白石礁水道的东侧,地处中楼中泥村之南。略呈纺锤形,北宽而南窄。上端在定山之东,下端在晓塘中岙之东,西边塘之北。原来是一个滩涂,自北而南,散布着上鹰山、下鹰山、逸狗山等几个孤零零的岛屿。经过千万年海潮的冲刷,潮涨时一片汪洋,只露出几个山头;潮落时循着小山山脚和杂乱的礁石,海涂高低起伏,绵延长达十几里(见后图)。
嘉庆五年(180。),宁波实业界土人张贤均偶客黄埠,听说有这么一个地方,就请乡人引路,翻山越岭,登临大金山顶察看。向西北极目而望,一片汪洋,漫无边际,只有几个小山头,似在海上浮着。待至落潮一看,原来是十几里长的浅滩,有几个小山,在海滩上高低相连。潮水退尽,海滩上还有两三条小港。张贤均一眼看中,认为这是个围塘造田的好地方,但摊子太大。考虑到独木难支,就邀约了十七位来自平阳、乐清、温岭、宁海、象山的人士,合成十八股,共同开发。号称“十八柱(股)”,后人尊之为“十八先贤”。
十八先贤名录
张贤均(国塘正董事) 黄衍美(国塘副董事)
辛茂荣(建庙正董事) 林逢春(建庙副董事)
王君灏、周大和、施朝泰、楼占瀛、史直方、王兴仁、陈英阁、池开泰、杜世才、翁学奎、欧孔幸、何君柱、陈叶廷、姜人器
其中黄衍美(月楼岙)、池开泰(后洋塘)、陈叶廷(大花港)、欧孔章(墙头)、何君柱(儒雅洋)、姜人器(丹城)六人为象山人。前三位是当地乡绅,后三位是全县有影响的士绅。
经过深入踏勘、仔细筹谋之后,围塘工程于嘉庆六年(1801)动工。十八柱各率乡众作为骨干,又招募了民工两千余人,由正副董事统一调度指挥。执事者爱惜民工,每十日休息一天,除日给工资外,三餐免费供膳食,勤勉者更予奖励;对携带家口,本无田地,愿留此长住者,围成后将半价收租息(宁波站即为宁波籍民工后代所组成之村)。围塘造田时的主要工程是开沟垒岸,为提高劳动效率,创溜板、溜棍,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经过六年的努力,嘉庆十二年此塘初成。之后,又在大堤内三丈处开掘环塘河,与塘中南北、东西诸内河沟通,成为排水和灌溉的网络。塘成,呈报县署,宪示名曰“大泥塘”(后简称“大塘”)。
围塘既成,需耍蓄水养淡。其间有豪横不法之徒前来争利。嘉庆十九年,台州匪徒来塘闹事,移桩越界,强占良田。占塘十年,终致河淤岸圮,土地荒芜,一无所获而自行退遁。后又有招来疏浚沟渠之技匠宁海胡某,强索划田百亩作为酬劳。不遂,即诬告大泥塘隐报田亩,不纳皇粮。此案几乎成为冤案,致副董事长黄衍美身陷大狱,险遭斩决。幸有乡贤陈某等仗义执言,诉诸有司,而得申雪。
道光四年(1824),十八柱再聚大泥塘,再出资浚沟渠、修碶石,加固堤坝,建渡口凉亭。又在塘外再围筑从逸狗山至礁横的新塘。大泥塘自此成为海中小平原,良田弥望,沟渠纵横。这块小平原从整体看形如小岛,分为十个自然村:自北而南,为蒲白墩、牛卵川(金牛港)、鹰山、礁横、中站、漕港、大虾(花)港、小虾(花)港、宁波站、猎狗山(逸口山)。

出自《象山县交通旅游图》,湖南地图出版社,2004年
这十个村名,各有出处:蒲白墩,由于在塘围好后,四分之一的土地上长出蒲白,蒲白笋可以吃,蒲叶可制作蒲包。牛卵川,传说在大片土地上发现数不清的牛蹄印,当时荒田无人管理,是放牛的地方,解放后称之为“金牛港”。鹰山,因此地原有一座小山,山形像雄鹰。礁横村因附近海底有暗礁横着。中站历史最早,有白姓人家在这里造矮楼房居住,已历一百五十多年,经营杂货店,隔壁有豆腐店、理发店等,而且每逢农历四、九,有小集市。离浮礁渡较近,亦有外地人过渡来此地赶集,故称之为中站。漕港,因旁边有较深的小港。大虾(花)港与鹰山之间有一条黄泥港,港里生有大量大虾。小虾(花)港系人工开挖,港中生有大量小虾。宁波站因十八柱中有十七户已出租或出卖土地,返回原籍,只有宁波民工仍聚居于此,耕种土地,由此得名。猎狗山,因此处有山,形如猎狗之头。先称“猎狗山”,不久更改为“逸狗山”,后又改“逸口山”。当地民众相传,这十个自然村之名可编成顺口溜:“横礁现金牛,蒲白笼山头,漕大小虾港,宁波见逸狗。”倒序是:“逸狗窜至甬,小大漕虾空,山鹰明蒲白,金牛潜礁中。”十个村子组成的大泥塘,成了岳井洋中紧靠象山的小岛。为方便内外交通,西边设岳井渡口以通宁海;东边自北而南,设中泥、浮礁两渡口通定塘,设中岙、逸狗山两渡口通晓塘。村与村间隔以小河,河上架有石桥,通行道路用石板铺设。桥桥相连,河浜交错。
塘成之后,共得田15000亩,聘请行家罗庆仁先生专责分田。罗先生测量绘图,先立总纲再列细号。仿古代井田旧制,先留公益田,计有押脚地(用于修缮及祭祀镇潮庙)、摇渡地(用于渡船等花费,为往来者义务摆渡)、烧茶地(用于渡口凉亭免费供茶水)、书院地(用于办学延请塾师及学校日常办公费用)、路众地(用于塘内造桥修路费)、孤魂地(用于收殓外路来此无依靠穷人死后安葬),约占全部土地的十分之一,政府规定免征赋税。然后,再按远近大小,按股搭分,疆界分明,各无争议。
◎大塘红庙的庙会文化
镇潮庙的规模设置
早在围塘初期,董事会就考虑要在当地建一个小庙,奉祀“平水大帝”夏禹王,兼祀当境土地,并作围塘指挥驻地,附近搭若干工棚。地点在鹰山嘴,称“镇潮庙”。据道光县志载,各乡之平水庙,“一在大泥塘,即镇潮庙,在县南八十里鹰山嘴,祀大禹。嘉庆十年(1805)建。道光五年(1825),董事黄升贤(疑为黄衍美)、张贤均率众公议,迁建中站”。
把镇潮庙由鹰山嘴迁到中站,不论从人气、地方历史还是从地理位置来说,都是最合适的。选址时有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当时,先由董事祝告天地,问卜庙宇新址应迁何处。办法是请鲁班师(木匠)持斧在大树上劈出一极薄木片,适值刮西南大风,薄木片随风飘飞,正好落在中站,于是定为庙址。新庙的建设由辛茂荣、林逢春两董事专门负责。
镇潮庙建成后宏伟壮观,总占地1630平方米,沿中轴线自外而内,为广场、门庭、戏台、穿堂、大殿;两侧为东西厢房。进庙门两侧连接东、西厢房,各有二层小楼两间。大殿面积281平方米,高8.1米。东西两厢房面积140平方米,穿堂面积106平方米,两侧小楼面积134平方米。大殿前有戏台一座。四周围墙涂饰作赭红色,因此又被称为“红庙”。
庙内塑龙特多。大殿屋栋上正中,塑五色回音塔一座,两旁各塑大龙两条,高1米,意为两龙抢珠;穿堂屋栋上塑小龙四条,东西两厢房屋栋上各塑小龙四条,遥遥相对,各高50厘米;东、西两楼栋上悬塑高1.5米大龙四条。大殿正中供奉平水大帝夏禹王,左殿供奉刘猛将军,右殿供奉土地公婆。后人又在平水大帝座前,立十八先贤神主。
大塘红庙及庙会特色
这是一座特殊的大禹王庙。大禹治水,功垂千秋。春秋时浙东为越境,又多水患,所以这一带禹庙特多。象山的夏王庙,不知起于何时,宝庆《四明志》亦无具体记载,只在所附的“县治图”中绘出“平帅庙”,明嘉靖县志改作“平水庙”。
乾隆县志之记载为:“在县治西一里,祀大禹,水旱疾疫,祷之必应。里境春秋有祭。”清代县内各乡计有平水庙十二座:

大塘红庙外景
一在大岭后,一在治岙,一在横塘,一在南堡黄,一在高塘,一在昌石镇西北岙底,一在小湾塘(称平波庙),一在大泥塘(称镇潮庙),一在月楼岙(俗称龙珠庙),一在半边山,一在盐厂,一在南汇大塘。县志所失载的还很多,如檀头山的大禹王庙即为失载之一例。
祠庙是一种民间信仰,非道非佛,有些祠庙有一个“庙祝”。镇潮庙虽在僻远的大泥塘,但其建筑规模和信众人数都超过县治的平水庙,而且,并非“春秋有祭”,反倒在夏天,每年举行一次庙会,历久不衰,与他处夏禹王庙迥然不同。
大泥塘原为海中小岛,最大的灾害是飓风狂潮。民众所祈求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庙名“镇潮”,就反映了人民的普遍意愿。庙中正殿供奉平水大帝(大禹),是希望得到他的保佑,镇住许多大龙小龙,使勿兴风作浪。据说自此之后,大泥塘成为“荷花地”,即使遇八月大潮,“潮涨岸高”,从未被潮水淹没。水稻的另一种祸害是蝗虫。平水大帝左右不塑雷公、电母、推云童子,而塑了一个消灭蝗虫的英雄牧童——蚱蚯将军刘猛。关于蚱螭将军的传说,版本很多,我倒相信朱华庭老先生所采集的说法,比较合理。传说有一年蝗虫群集,这位英雄的牧童,手执长竿,从牛卵川出发,骑牛到各村。

蚱蜢将军刘猛
沿着田填,日以继夜,一一打掠,把稻田中的蝗虫赶入大海,以致在五月廿七日这个大热天,累死在塘岸上。各村民众化悲痛为力量,大家一齐动手,共同持长竿、悬红布,在田填上穷追猛打,终于消灭了蝗灾。这位蚱蜢将军刘猛,因此而受到大家永远的尊敬和怀念,奉为神明。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大众就把这一天定为庙会之日。每年五月廿七日一早,各村由族长领头,肩扛“肃静”、“迴避”大牌,执彩旗,抬平水大帝和刘猛将军神座,先在红庙前聚集列队。三声炮响,鼓乐齐鸣,开始行会(游行)。队伍以大纛为先导;青壮男子举“肃静”、“迴避”牌,执刀枪箭戈等十八般兵器随后;接着是蚱蜢将军与平水大帝神座彩轿;后面是各村鼓乐队、马灯、九莲灯,以及手执彩旗的村民。队伍走遍各个村庄的塘岸,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民众夹道聚观,并沿路提供麦糕茶水,慰劳行会人员。
选择在古历五月廿七日大白天举行庙会,虽然天气炎热,但群情踊跃。因为这是一次纪念,也是一次声势浩大的驱蝗活动。这便是大塘红庙庙会的文化特色。
附 大塘红庙祭历代先圣贤哲文
维公元××××年农历五月廿七日,岁次××,主祭者×××,偕与会宾客,率大塘各村民众,谨以清酌庶饯之奠,致祭于历代先圣贤哲之前,而告之以文日:
维我大塘,远处邑南。地势低洼,向为海滩。吞吐潮汐,沧桑屡变。高阜处积成小丘,礁石相接,淤泥日厚而陆地出焉;低洼处承纳落潮,归诸大海,朝冲夕刷而漕港出焉。滩涂荒漫,盐碱侵蚀,潮水起落,五谷不生。有识之士,无不过此而驻足凝眸,望洋兴叹者也。
迨至清嘉庆五年(1800),宁波实业界人士张贤均等,偶客黄埠,登大金山,西北望大片涂滩,漫无际涯。张公慧眼卓识,邀郡内外共识之士合十八人,勘踏筹谋,按股出资,围塘造田,共襄义举。
嘉庆六年(1801),十八柱各率乡众,并招募民工二千,深运筹、精规划,创溜棍、高工效,恤民工、供膳食,厚报酬、奖勤勉。六易寒暑,初成此塘。
为卫护所围之塘,众先贤历尽艰辛。嘉庆十九年,台州匪徒结帮滋事,移桩越界,强占田产,终致河淤塘圮,土地荒芜,十年后一无所获而退遁。后又有奸诈之徒,勒索不遂,竟构冤案,副董事黄衍美身陷大狱,儿被斩决,幸有乡贤仗义执言,诉诸有司而申雪。
道光四年(1824),十八柱再聚大塘,浚沟渠,修碶闸,加固堤坝,建渡口凉亭。塘内为村者十,道路铺石板,村间开小河,河上架石桥。大塘自此良田弥望,计得田一万五千亩。于是重新丈量,先留十之一为公益所需,后按股搭分。为便利交通,东设中泥、浮礁、中岙、逸狗山四渡口以通本土陆地,西设岳井渡口而通邻县宁海。复于大堤内三丈开环塘河道,内接沟渠,灌溉排水,外通海域,捍海御潮。为感怀恩德,又于道光五年重建镇湖庙,祀平水大帝及历代先圣贤哲。
呜呼,滩涂荒漫,僻处邑南。十八先贤,围海造田。夙兴夜寐,创业维艰。殚精竭虑,民本是念。先公后私,仁义胸怀。造福一方,百世垂范。
今之可以告慰于先贤者,幸政通人和,大港截流,两岸农田五万,旱涝保收。江南水乡,更胜于昔,竹篱茅舍,建作群楼,石板小路,已成大道。先贤见远识卓之创业精神,造福一方之仁义胸怀,垂范千古,永励后昆。大塘人将秉此理念,奋然前行,庶不负先贤之遗愿、合邑人士之厚望也。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