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门寺与《赤壁赋》碑

智门寺与《赤壁赋》碑

◎稀世珍宝——黄庭坚书《赤壁赋》碑

智门禅寺始建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原名保安院。宋嘉祐八年(1063),林旦任象山县令。经林旦向朝廷疏奏,治平二年(1065),智门禅寺与等慈禅寺、延寿禅寺、常乐禅寺.宝梵讲寺、普明律寺以及栖霞观(原名蓬莱观)一起,悉被改赐新额。一县之中,六寺一观同时换上新额,各有一番热闹,确为全县盛事。

智门禅寺

以“智门”为寺名,与旧称“保安”相较,确有新的意蕴。“智”,即梵语“般若”意译,“智门”意为智慧之门。可见当年主寺者兼通儒释,颇有修养,与当时兼通儒、释、道的文人学士,自能同气相求。智门寺自此”缁徒相授,梵宇漫广”,在经济上亦具雄厚实力,据宋宝庆《四明志》载,有“常住田六百七十四亩,山二千二百四十四亩”,寺院之盛,可以想见。

后来智门寺竟有一块《赤壁赋》碑。据于弈正《天下金石记》载:“智门寺《赤壁赋》,黄庭坚书。按:山谷(黄庭坚)所书,即苏文忠(苏东坡)前后《赤壁赋》,此正象山一宋碑也。象山旧志失之。”

苏东坡(1037—1101)时称天下文宗,《赤壁赋》写成后举国传诵,成一代名篇。黄庭坚(1045—1105)系苏氏门生,江西诗派旗手,才气横溢,多才多艺,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如此石碑,洵为稀世珍宝。然此碑从何而来?缘何失去?旧志(宋宝庆《四明志》)因何不载?遂成千古之谜。

◎此碑之祸福因缘

智门寺《赤壁赋》碑

苏东坡写前、后《赤壁赋》在元丰五年(1082),正当“乌台诗案”被囚获释后贬黄州之时,距智门寺改赐新额后17年。元丰八年宋神宗卒,哲宗嗣位年幼,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进京,先后任翰林学土、知礼部贡举。四年拜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筑苏堤,多惠政。黄庭坚亦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国史馆编修。二公除儒家经典之外,于老庄佛家著作,无不纵览,且禅友极多,与名僧道潜、佛印过往甚密。东坡诗集中与僧友唱酬诗即有20余首,苏氏自云“吴越名僧,与予善者十九(十分之九)”。禅家典籍《五灯会元》甚至将他列为东林照觉禅师法嗣(即传衣钵者)。黄庭坚除多禅诗之外,还曾皈依晦堂视心禅师,《五灯会元》列为“黄龙视心禅师法嗣”。智门住持兼通儒释,自在吴越名僧之列,交游遍及朝野。苏轼与曾巩、林旦及邑人陈辅同科进士,时曾巩为明州知府,林旦为象山县令,黄庭坚与陈辅同为秘书省校书郎,寺僧得到与象山有渊源者援手,求得书幅,自属可能。镌刻成碑后当然轰动朝野,智门寺更因之而闻名遐迩。

元祐八年(1093)后,宋哲宗亲政。苏、黄又遭贬谪。东坡被一贬再贬,直贬至海南岛,徽宗登极后大赦才回来,建中靖国元年(1101)死于赴常州途中。黄庭坚与苏氏共进退,同时被贬,四年后死于宜州。此时蔡京当权,于崇宁元年(1102)立“元祐奸党碑”,公布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吕大防、苏轼、秦观、黄庭坚等大小官员1。9人之名,罗列罪状,谓之奸党,请徽宗御书,勒石于京师端礼门。蔡京自书大碑,遍颁郡县,后更扩大至309人,列为“邪等”。凡名列“奸党”与“邪等”之子孙,诏令不得为官,宗室不得与为婚姻,销毁已刊的苏氏父子及秦观、黄庭坚文集;并令凡以元祐政事学术聚徒传授者,一经举发,罪罚无赦。蔡京责令爪牙,举国查究,肃清影响,时距智门寺赐额37年。十年前轰动一时之智门寺《赤壁赋》碑,此时已成寺僧结交“元祐奸党”的罪证,自在肃清之列。

◎《赤壁赋》碑之失落

崇宁二年(1103)八月,象山县令徐敏求写过一篇《智门禅院记》,记述智门寺当年受过一次“整肃”,言辞闪烁,隐约中也泄露若干“天机”。现录其一段,并加点评,供读者“欣赏”。

县之西有佛院曰智门,距县三十里,最为住处。先是,院僧相继主之,姑以前后为序,不复简沐(难道寺院住持要官方考核选拔?)。殿宇芫秽,弗除弗治(这也算罪名?)。其依倚祸福而恣欺者不可道也(说到关节,暗指《赤壁赋》。不可道,还是不敢道?)。崇宁元年六月,僧众请于有司,愿改为十方禅居(强奸民意,说是僧众要求,把名刹改作僧人旅舍)。太守兵部陆公传命(泄露武力胁迫真面目。陆公名傅,建中靖国元年起任明州知府,曾在兵部任职)广惠首座、僧昙惠、住持慧公(原来三人乃官府指定)操孤高,能其事,曾不阅月(果然卖力,速度快),倏然革圮陋为梵释龙天之宫(浊地成天宫,吹嘘大甚!)……余宿官(几年来为县令)于此方,推行朝廷(蔡大师)善行仁政(颠倒黑白,欺世盗名),使滨海之人渐上道化。

据传长安石工名安民,奉命镌“元祐奸党碑”,不肯署名。执事者强之,泣日:“民愚人,便如司马(光)相公,海内称其正直,今竟谓之奸邪。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恐得罪后世也。”过了4年,宋徼宗自知立此碑不得人心,于心有愧,令黄门太监于夜半无人时毁去。县令徐敏求迫于当时形势,撰写《智门禅院记》时,恐遭千古唾骂,抑或心存愧疚,许多地方含糊其辞。

因为此案乃蔡京借徽宗之笔钦定,至南宋编写宝庆《四明志》时,自然要为“尊者讳”,只字不提。此后历代县志之编者,更不得其事之要领。《赤壁赋》一碑,在当时或毁或埋,均有可能,下落就不得而知了。

智门寺因有此“前科”,备受冷落,吏胥的科赋、骚扰特多,寺况渐趋衰败。直到南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住持僧师哲前往鄞县“史越王府”请求资助和庇护,并在寺后建立丞相(即史越王)千秋之祠,“府司”发文“毋许侵克”,才重新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