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过乱礁洋》解读

文天祥《过乱礁洋》解读

《过乱礁洋》

自北海渡扬子江至苏州洋,其间最难得山,仅得蛇山、洋山大小数山而已。自入浙东,山渐多。入乱礁洋,青翠万叠,如画图中。在洋中者或高或低,或小或大,与水相击触,奇怪不可名状。其在两旁者如岸上山,实则皆在海中,非有畔际。是日风小浪微,舟行石间,天巧叠出,令人应接不暇,殆神仙国也。孤愤愁绝中,为之心旷目朗,是行为不虚云。

乱礁洋

海山仙子国,邂逅寄孤篷。万象画图里,千崖玉界中。

风摇春浪软,礁激暮潮雄。云气东南密,龙腾上碧空。

题解

本诗是文天祥自编诗集《指南录》中的一首。《指南录》编次了作者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和中途脱险,颠沛流离,辗转经四明(宁波)、台州、温州等地,到达福州这一历程中的作品。诗集之所以名为“指南录”,作者有句“臣心一片似磁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可作参证。

《过乱礁洋》是作者乘船经过象山东北部涂茨镇乱礁洋海域时,据舟行所见写成。

乱礁洋北起东屿山,南至道人山、泗礁列岛一带,长9.5公里;西靠象山涂茨镇陆地,东连牛鼻山水道,阔8公里。洋内有岛屿13个,礁44个,星罗于海上,有如棋子错落于棋盘,故又称棋盘洋。靠涂茨洋面,岛礁多而海拔较高,一般在20-30米间,其中稻蓬山达60余米。驾轻舟行驶其间,青翠万重,天巧叠出,风景异常优美。

时代和作者

宋代是宋和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北宋晚期,金势最盛。南宋建立后,与金及西夏并存百年之久。迨至南宋中期,蒙古崛起于漠北,与南宋对峙40余年。蒙古忽必烈于宋咸淳七年(1271)定国号为元,三年后大举南进,宋景炎元年(1276)下临安。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在蒙古灭金后的第三年出生于江西庐陵(令吉安县),自幼受中华文化熏陶,立志匡世济民。20岁中状元时,奸相贾似道当国弄权,一直受到排挤。咸淳十年(1274),元军相继攻陷襄阳、樊城,进逼临安,宋度宗赵誉在惊恐中死去,年仅4岁的赵显即位(为宋恭帝),太皇太后谢氏临政,发“哀痛诏”,号召各地起兵“勤王”,挽回危局。文天祥接到“哀痛诏”后,忠愤激发,失声痛哭,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义军万余人,开始了戎马生涯。所部义军驻扎吉州一带,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朝廷由此才任命文天祥为江西安抚使兼江西提刑。当时丞相留梦炎、陈宜中暗中策划议和,想学南宋初年那样纳币投降,保存小朝廷,因此,先是不让文天祥所部义军入卫临安,后又不准文天祥率兵与元军决战,反而斥责文天祥的主战为“议论阔远”。当时主张坚决抗元的只有文天祥、张世杰等少数大臣,难伸抗敌卫国之志。

德祐元年(1275)年底,元军包围临安,在战、守、迁(逃)都来不及的时候,元军指令当国者(丞相)去元营议降。而留梦炎降敌,陈宜中连夜逃遁,实在无计可出,朝廷才起用文天祥。翌年正月十九日连夜召见,封为丞相,第二天出使与元军谈判。元军在谈判时扣留文天祥,攻占临安,小皇帝赵显和太后嫔妃都被俘押解北上。赵显之兄赵是、弟赵晟在临安沦陷前出逃,从婺州至温州,后辗转至福建。

文天祥画像

文天祥被拘北上到达镇江时,寻找机会,冒险脱逃,道闻皇室后裔在温州一带集部抗元,景炎元年(1276)三、四月间,乘一叶扁舟,穿行于大队元军船舰之间,出海南行,《指南录后序》详细记述了这一过程。

解读

诗前的一段文字为诗序,作者概述了入海后的经历,描摹了乱礁洋的景色。“孤愤愁绝中,为之心旷目朗”一句,抒写了作者心情的变化,也是理解本诗的关键。当时南宋濒临灭亡,朝中重臣平时争权夺利,遇国难即逃遁如鸟兽散,同行参与谈判诸官纷纷媚敌卖国,主政的太后、小皇帝亦俯首屈膝。眼看国事已不可为,自己独力难支,逃出敌人魔掌后又经历了九死一生,真正能为国事而忧愤者仅少数人,故曰“孤愤”,所担忧的国事已濒临绝境,故曰“愁绝”。闻浙闽沿海尚有抗元的火种,小船南行至此处,不料未沦敌手的大片山河,竟是如此美好,于是心胸顿时开阔,眼前为之一亮。祖国的大好山河重新坚定了他恢复故国的信念,燃起了他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

“海山仙子国”一句是诗人目击眼前景象后所发的惊喜赞叹。作者生长于内陆,只在古书的记载中读到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眼前的“青翠万叠”、“天巧叠出”,不就是“神仙国”的境界吗?想不到寄身于一只颠簸于海上的小船,竟然会不期而遇!也许熟悉水道风物的老船工,会指指点点地诉述,这里靠海岸处,还真有承天姥山余脉的蓬莱山。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曾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今日有缘在此看到“海山仙子国”,难怪诗人在巨大的惊喜之后,要庆幸自己“邂逅寄孤蓬”了。

“万象画图里,千崖玉界中”两句是对“海山仙子国”的具体描绘。“万”和“千”泛指其多,“玉界”,指碧玉一样的海洋。海山上许多景色有如画中所出,其最有特色的是岛礁星罗,崖岩天成,远近错落,与海水相击触,有如镶嵌于大片的碧玉之上。许多不可名状的奇景,只能是神工鬼斧的“天巧”!

“风摇春浪软,礁激暮潮雄”两句,自然地紧接“千崖玉界中”,转向海浪和礁石,同时也从写景物过渡到写人事。“春浪软”是乍起的微风细浪,“暮潮雄”是傍晚涨潮时,潮水被大海砥柱——礁石所激,卷起千堆雪的雄伟景观。此处明写自然景象,暗寓时事:眼前的抗元形势虽似风摇轻浪,但可以相信,有一批坚决抗元的老将作中流砥柱,时机一到,必将成为波澜壮阔、不可阻挡的汹涌潮流。

“云气东南密,龙腾上碧空”两句把目光投向更远。循着大海,遥望东南,云气浓密。古人认为“龙嘘气成云”,云密处必有龙。诗人预期,现在温州的益王赵是等,有如蛰龙,必将飞腾于碧空。这两句是以景语来抒情言事,借天际景色虚写当时温州一带的抗元形势,寄寓着作者经历“孤愤愁绝”之后,对国事满怀希望和必胜信念。事实也是如此,景炎元年(1276)闰三月,赵是、赵禺一行辗转经婺州到达温州。陆秀夫、张世杰等一批重臣又聚集于麾下,奉益王赵是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已经投降的谢太后在元军胁迫之下,曾诏令赵是等北上临安一同降元,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坚决不从,扶赵是等出海入闽。当年五月,陆、张等大臣拥立年仅8岁的赵昰即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史称宋端宗。之后,文天祥到达福州,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兵马。文天祥接着立刻招募军队,浙江、福建等地群众纷纷投向文天祥,抗元军队不断壮大。景炎二年夏秋之间,文天祥挥师入江西,连续收复了赣南许多州县,一时形成了南宋抗元斗争以来从未有过的好形势。

可惜的是南宋小朝廷内部又兴起了权力争斗,文天祥的义军得不到后援救济,终于被元朝的优势援军所败,众将士喋血牺牲,文天祥的家眷子女均被元军掳去。文天祥只身逃出,又在广东重新组织义军,抗争到底。最后由于叛贼出卖,义军遭到袭击,导致全军溃败,文天祥被俘。

毕竟是状元宰相的不凡手笔,全诗自然地融言事、抒情于写景之中,兼有清新秀丽与雄浑苍劲之美,立意高远,虚实相生,格律严谨,对仗工稳,洵为千古绝唱。

注释

[1]歌:赞颂。

[2]勾稽之职指主簿的职位。

[3]征商:收税。

[4]蠲:免除。

[5]胥辈:一般吏役。

[6]口筒:聚钱筒。

[7]试吏:指赵彦渔试为主簿。

[8]寝:渐。

[9]拶废:毁坏。

[10]湍滞:耽搁。

[11]是:渡船股溺这件事。

[12]修:长。广:阔。

[13]少杀稍小。

[14]遽及:立即达到。

[15]忠献裔孙:指韩元礼。

[16]子产,战国时郑国名相。

[17]以舆:车箱。

[18]既: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