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的“三藩余孽”之乱
◎略说“三落之乱”
“三藩”,指清初的三个藩王。原为明朝镇守东北边关、抵御清军入侵的三个总兵,后投降清朝,在镇压农民起义、消灭南明政权的战争中,以血淋淋的屠杀,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下大功,得到清廷的最高奖赏,都被封为王爵。在三藩中,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权最重、势最大。在李自成义军攻入北京建立大顺朝、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的关键时刻,他投降多尔衮,引清兵进入自己所镇守的山海关,接着为清廷贵族平定四川、云南,穷追南明永历帝至中、缅边境,逼缅人交出逃至缅境的永历帝,用弓弦绞杀。因而得特殊恩宠,初封平西王,后封“开国和硕亲王”,坐镇云南,开府昆明。清皇室还招其长子吴应熊为“额驸”,成为皇亲国戚。
尚可喜和耿仲明早在崇祯六年(1633)就降清。随皇太极南伐朝鲜,西攻明朝。入关后也率所部为先驱,为清廷屡立战功。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驻广东,开府广州。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驻福建,开府福州。后耿仲明死,子耿精忠袭封靖南王爵。
三藩各拥重兵,自雄一方,收罗四方精兵强将,横征暴敛,尾大不掉。康熙帝临朝,在彻底消灭南明抗清势力之后,即视之为心腹大患。尝以“三藩、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之宫中柱上”,决意撤藩。这种意向,亦渐为三藩所觉察。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诏迁三藩至山海关外。吴三桂得悉后,即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起兵反清,一举攻下了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耿精忠与尚可喜亦先后响应。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在据有福建省之后,出兵三路北伐:一路由总兵曾养性率领,进攻浙江的温州、台州;一路由总兵白显忠率领,进攻江西;一路由都统马九玉率领,进攻浙江的金华、衢州,北上安徽。攻入象山的,便是曾养性所率的一路军队。
吴三桂起兵之初,有如狂风暴雨,蔓延至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陕西、甘肃等十几个省。吴三桂留起头发,换了大明衣冠,自称“天下都诏讨兵马大元帅”,以檄文告天下,宣布要“讨虏兴明”。怎么“兴明”?南明永历帝已被他残酷绞杀。真正的爱国之士都对此嗤之以鼻,闻风响应的都是些和他一样叛明降清的督抚,是一些唯利是图、反复无常、见风使舵、全无信义廉耻可言的降清汉官。
此时清军羽翼丰满,康熙帝政治上也已成熟,外慈而内狠。他从容运用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手段,指挥若定。不到三年时间,反叛者被—降伏,这场风暴初告平息。
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耿精忠三路北伐军先后败北,在福建被迫投降;尚可喜已死,其子尚之信遣使乞降。康熙一一抚慰。只剩下一个吴三桂,在康熙十八年秋突然病死。其孙吴世璠败逃昆明,食尽援绝自杀。吴三桂一死,康熙即以谋逆嫌疑赐尚之信死。耿精忠虽降,亦被凌迟处死,其随降部将曾养性、白显忠等均被处死。康熙将三藩所有财产抄没入官,又于东南各都会设八旗兵驻防,以监视汉官、汉人。
◎张秉乾卫城殉职,汪国祥收复象山
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自称为“总督兵马大将军”,效法吴三桂束发易服,以其部下总兵曾养性为左将军,率兵万余进攻温州和台州。曾养性到处张贴号召反清的公开信(伪札),可是响应者不多,只是些“不逞之徒”,宁海、象山、新昌、余姚土寇蜂起。因为陆上没有据点,响应者嵊县盗胡双奇与龚万里等聚众奉化大岚山。六月,曾养性到台州,授士寇鲁朝金为总兵,褚楚白为都督,“使踞大岚,扰宁波”。浙江提督塞白理,调兵四援;镇东将军哈剌达,调兵守台、宁。
翌年三月,曾养性窥宁波,从水上三路犯浙东海洋。宁波近海,曾部水师头目朱飞熊率舟三百余艘,盘踞海上岛屿。清水师提督常进功自定海出洋,破之于沈家门。巡道许宏勋、都司王得福进剿大岚山,斩鲁朝金,褚楚白投降。
八月,曾养性部水师至旄头洋,都司赵焘、千总王天才随提督常进功迎战失利,力竭而死。曾部围象山城,副将罗万里降敌。执知县马鲲胁降,逼取知县印。马鲲不从,被缚而去。此时副将属下的守备张秉乾因去宁波领饷,不在县内。回来时听说罗万里不仅自己降敌,还要胁迫知县马鲲缴印投降,气得怒发冲冠。
康熙十五年(1676)秋,清廷遣康亲王杰书与浙江总督李之芳大破曾养性与马九玉之军,马九玉逃回福建,曾养性败逃温州。那个不识时务的降将罗万里已升为都统,还想取象山为据点。罗万里并五镇之兵再犯象山,守备张秉乾坚守御敌。
敌兵围城,张秉乾在城西北角栖霞观前奋力勇战,毕竟寡不敌众。张秉乾下马登拱极门城楼,大书“秉乾死矣”四字于壁,“北望再拜,带甲以头触石者再,不死,拔刀自刎死,从者推墙覆之。秉乾所乘马驰之死所,长嘶,鞭之不去”。张秉乾字治屏,江宁上元人。由武进士任象协左营守备,能诗文、工书画,戎马之暇,辄慷慨赋诗。张秉乾不同于那些由明降清没有节操的大官,他为保卫合城民众,以身殉职,永远值得怀念。事后鄞人姚毅斋为作《义马传》,邑人姜炳璋为赋《义马行》。
罗万里进城以后,以太平武生邱梦龙署象山县事。纵兵大掠三日,官民积聚皆空,男女被掠三四百人,妇女拒奸不屈而死者极多。罗万里盘踮丹城十五日,文武将吏出逃城外,躲避在象山港中黄墩野外,等待救兵的到来。
象山被陷,浙江提督急调台协宁海参将汪国祥自宁海驰救。从宁海自陆路进入象山,一定要过很高的山岭,或由西溪岭,或由石门岭。降将罗万里熟悉象山地势,在这两个岭头筑工事如土城,列炮以守,“势如剑阁”。汪国祥率军直抵石门岭,乘夜色从间道攀崖而上,及晓已达岭巅,斩关破隘而入。敌军惊为神兵,仓皇逃窜。汪部过石门,长驱克关山寨,经西沙岭、黄溪,绕道下林溪,直入丹城。罗万里自知无法抵挡,边战边逃,弃城入海。野处黄墩的文武将吏得救回城。这次大捷,汪国祥被加封为“右都督”,并留在象山,升为协镇副将,罗万里率所部逃至温州。
这一年冬天,耿精忠、曾养性及其所部都已降清。浙江的三藩之乱已平定,但对象山的骚扰仍未停止。这是由于土寇、海盗所构成的残部还在活动。这些势力只能叫做“三藩余孽”。
◎汪国祥平“三藩余孽”
汪国祥自就任象山协镇副将后,就担负了保卫海疆、安定民生的全责。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象山历史上素多海寇,出没无常,难于清剿。趁三藩之乱,竞投罗万里麾下,其势更为猖獗。三藩虽平,残寇仍借其声势,往来飘忽,抢劫烧杀。沿海居民,深受其害。
汪国祥虽为武将,却非常重视谋略,尽力罗致参谋人才,以助运筹帷幄。帐下有两个参谋:一是被罢职的原成都副将张云龙,凡行兵遇事都与商量,所定措置,多出其谋;另一是指挥千户邓天木,号为智囊。国祥莅任,先就防守形势作了分析研究,洞悉历来防御之艰,在于三面环海,不易周密安排守望点;且由于陆地多崇山峻岭,交通受阻,一处有警,各地声援难于及时到达。于是,就组织联络各守望点的将弁,规定凡一汛有警报,各汛务必立即相援。在通讯联络方面,设瞭望台,同时购置号炮。十里一炮,分南、北、东、西各地,设定声数。炮声迭发,顷刻可传至数十里。如残寇一登岸,各地援兵即可从四面八方赶到。将弁必须身先土卒,飞骑应敌。
由于策划周详,残寇登陆即被全歼,以致闻炮丧胆。
康熙十六年(1677)十月,残寇登淡港口,犯庙岭头、湖边。一听到号炮声,国祥就率部飞驰而至,截住港口,分兵回击。寇船先已逃离,掠劫者逃至海边,见已无船,进退无路。或自沉于海,或死于枪炮和弓箭之下。除尸横海滩者外,被活捉百余人。
康熙十八年冬,残寇从莲花上岸,夜掠儒雅洋。号炮一响,国祥飞骑至,残寇逃至莲花,不得归舟,就带着抢来的箱箧,匿于野外或民间。国祥率兵搜捕,人赃俱获,无一脱逃。
残寇上岸作案,都等候潮涨登岸,潮大深入。国祥洞悉象山各地潮汐的规律,即据潮之涨落,算定残寇一日中进退时辰,并以潮水大小,预测其一月中上岸抢劫时刻。还与所有海防军弁约定:遇潮候必须进入岗位,潮退始散,所以能闻警即驰,捷如雷霆。
康熙十九年春,侦得残寇船只入湖头洋。国祥率师伏在象北海岸,会同宁海水师营夹攻。海寇弃船而上陆,登龙屿、蒲门、高堪诸山。国祥又一一搜出,尽数斩杀。自此而后,残寇丧胆,不敢匏近象山。在象山的三藩余孽,亦从此肃清。
汪国祥在象山不仅维护海上安宁,对民生疾苦以及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也都非常关切。于兵燹之余,国祥招集流亡,安抚遗黎,全活甚众。又赈凶荒,设义冢,设备防火,遇丧助资。更难得的是捐俸二百金重建学宫两尻,亲为督理,不数月告成,勒石大成门,开书院、义学,以培养人才。任职十有一载,以疾卒于官,入祀象山名宦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