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初始阶段
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现存记载和研究来看,最早传播到海外的中国戏曲是福建和广东的地方戏。福建地方戏在海外演出比较多的有梨园戏、歌仔戏、闽剧、高甲戏等。明万历年间,已经有福建戏班到琉球及东南亚等地进行演出。(王汉民,2011)清康熙年间,福建梨园戏曾到泰国,并受邀到皇宫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往泰国的大使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鲤群,2007)据史料记载,这些中国戏曲在泰国演出时,泰国人也有参加到表演中,同中国演员同台演出。这些说明中国戏曲在泰国流传过程中,很受泰国人喜爱和重视。泰国可以说是福建戏曲在海外演出最早、最兴盛的国度。除泰国以外,在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很多福建戏曲演出的记录。广东的地方戏在海外演出比较受欢迎的有潮剧和粤剧等。潮剧最早于17世纪下半叶随潮汕移民开始逐步向海外传播,除了专业戏团的演出还有民间的业余演出,因其“内容的通俗化、形式的大众化、流传的俗行化”(潮汕民俗网),一直深受海外观众的喜爱。就粤剧来说,19世纪中叶已有粤剧戏班在海外演出的记录。清咸丰七年(1857),东南亚的新加坡成立了粤剧戏班的行会组织梨园堂,之后还建立起普长春、庆新平、怡园、梨春园等专门演出粤剧的固定戏院。这些为中国戏曲在海外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林一、马萱,2009)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社会动荡。迫于生计,东南沿海地区的华商、华工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大量涌向东南亚,出现大规模移民潮,福建和广东等地方戏曲便跟随着华人移民的足迹,广泛地由职业戏班和民间艺人传播到东南亚各地,满足华人华侨祭祀酬神以及娱乐的需要。福建和广东的地方戏到东南亚演出更为频繁,还曾出现数十个戏班社同时在各家戏院日夜鸣锣竞技的情况,尤其是在华人相对集中的泰国、新加坡等地,其在当地华人群体中产生广泛、持久的社会影响。(林一、马萱,2009)1850年,新加坡的英殖民地方官华尔汉在其著的《海峡殖民地华人生活传统与方式》中描述了他在新加坡看华人在街头演戏的情况:“主要有广东、潮州、福建的演员,当时的华人都是标准的戏迷,人们可以接连几个晚上追看下去。街戏上演时,常见有士兵和跑龙套的,偶尔也出现打斗的场面,演员的服装华丽,其中没有女伶,而丑角很受欢迎,这些演员的表演,因功夫过硬而大受欢迎,新加坡华侨赠其一块匾额,上书‘武甲五洲’。”(刘文峰,2010)1887年,旅居新加坡的清朝官员李钟玉也在其《新加坡风土记》中记载了当地的中国戏曲演出情况“戏园有男班、有女班。皆演粤剧”(周宁,2007)。19世纪“淘金热”的出现,中国大批沿海地区的华工选择到美国西部务工、修建铁路,到美国、澳大利亚开矿、淘金等,这些地方戏曲也被带到除了亚洲地区以外的澳大利亚、美国等地。为了满足华工的娱乐等精神需求,当地有不少福建戏曲和广东戏曲的戏班和业余艺人的表演,如在1852年,一个拥有一百多名演员阵容的名为HONG TOOK TANG的粤剧团给美国旧金山带来了第一场中国戏曲演出,该剧团还在当地修建了中国式的剧院并进行商业演出,大获成功。(刘珺,2010)。《美国华人史》记载了这些地方戏曲在美国的演出情况,这些演出为华人带来了赖以生存的民间文化,在华人社区很受欢迎,在促进中国传统戏曲的海外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世纪末,京剧演出开始走向海外。光绪十七年(1891),京剧武生演员张桂轩应华侨邀请,随一个戏班到日本演出。此班在日本的长崎、大阪、东京、神户等地演出了三年多。离开日本以后,张桂轩还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到朝鲜的汉城(现首尔)演出;光绪二十二年(1896)到海参崴、伯力(现哈巴罗夫斯克)、双城子(现乌苏里斯克)等地演出,张桂轩是第一个将京剧介绍到海外的京剧演员。在他之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民国年间,先后到海参崴和伯力演出的京剧演员有杨月楼、黄月山、王鸿寿、绿牡丹、唐韵笙、高百岁、李多奎、高庆奎、周信芳、王宝魁、王洪涛、王少奎、周喜增、周桂轩、刘竹友、碧玉蝉等。(赵君奇,2002)这些演员及戏班为中国传统戏曲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华人对乡音乡情的渴求,同时让海外本土观众对中国戏曲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中国戏曲的海外演出逐渐繁荣起来。这个时期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动力绝大部分来自华工和华侨移民,熟悉的家乡戏曲是远离家乡的海外华人之间联络感情、娱乐身心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与祖国文化联通的重要纽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