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相关网站翻译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四、越剧相关网站翻译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越剧在国外被称为“中国的歌剧”,要使其在海外传播过程中成为广受欢迎的戏剧形式,弘扬越剧文化应由自发到自觉向网络世界进军。就戏剧文化的外宣翻译而言,我们也要学习西方音乐剧传播的经验,研究在跨文化传播中比较好的西方音乐剧网站的宏观内容结构和文本类型上呈现出的特点,以传播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在外宣版面设计及文本翻译上,选取贴切的平行文本,归纳出它们在视觉修辞、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翻译并设计出更符合受众心理预期的外宣材料,使海外受众喜闻乐见。

(一)遵循网站的多模态化特征,多模态协同,增强网站对受众的吸引力

越剧相关的网站很多,有越剧团体的官方网站也有文化旅游部门的专题网页。由于宣传人员和经费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网站外宣的国际化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从浙江省各旅游文化等相关网站来看,越剧的宣传重点是戏剧的发展历史、表演特色、著名演员等知识性较强的信息。只有极少数网站有相应的英文网页。中国戏曲网、浙江文化网以及浙江小百花戏剧网均用英文以较大篇幅宣传了越剧,其中以浙江小百花官方网站英文版对越剧的宣传最为全面,从起源发展、经典剧目、著名演员三个方面出发,逐条介绍了越剧的相关情况。另外,建在美国的洛杉矶越剧团网站是面向美国受众宣传中国戏曲的网上平台。如从浙江省越剧团的网站来看,外文信息却不能完全与汉语版面信息对等。通过浙江文化网可以发现,“Zhejiang Drama”导航栏目下浙江戏曲的概括里的两句话介绍,以及在“Organizations and Arts”栏目下对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简单介绍,图片和文本内容不一致,版面设计比较单调,以文字为主,而且字体偏小,文本模态与视觉模态相互协作不够,内容集中于对越剧发展的介绍,导航字体小,文化语篇的介绍只采用单调的语言模态或以语言模态为主,呈现的内容缺乏整体性与互动性,无法突出越剧作为浙江文化代表之一的地方特色。

从浙江小百花剧团英文网站上发现,笔者对其网站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发现该网站同时兼具文字文本、图片文本、视频片段等多种模态文本,这种多模态信息呈现方式无疑提升了信息的冲击力,增强了网页浏览者的参与度,进而达到了宣传戏曲文化、吸引受众的最终目标。传播媒介有意识寻求创新,但模态单调,无法达到外宣双向互动的目的。

然而,梳理西方的戏剧网站,如莎士比亚网https://www.shakespeare.org.uk/、伦敦旅游网站关于音乐剧的文本http://www.Londontheatre.co.uk、百老汇网站www.broadway.com等,是以图片、视频和文本结合的多模态方式,将文化宣传与当地的戏剧表演产业等结合起来。在莎士比亚网上还包含了莎士比亚mooc、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在版面设计上,图片突显,文本简洁,文本与图片结合的栏目导航清晰,在视觉上比较吸引受众,这和相关越剧网站的信息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就戏剧文化的外宣翻译而言,有必要参考目标语国家的类似戏剧类网站,选取合适贴切的平行文本,分析归纳它们的风格特点,以便提出改进方法,得出更符合阅读对象心理预期的外宣文本。

视觉效果是吸引受众浏览网站的首要因素。视觉修辞是指一种以语言、音像以及图像综合符号为媒介,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人类传播行为。它能够帮助我们突破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呈现生动的感官体验。构成门户类网站的两大视觉元素是颜色和布局。有人认为网站的版面布局、颜色分布、字体选择只是关乎美观的问题,其实这些因素同样会对浏览者产生一定的心理作用。(何坤,2017)在网站的视觉设计方面,浙江文化网英文网站信息杂陈,栏目含义模糊,分类精细,不免使人有些眼花缭乱,寻找目的板块花费时间较长。首页多为各类庞杂的新闻动态,虽有宣传介绍之意,却并未提供访客所需的内容。浙江小百花剧团的网站,原先在中文网页中大幅的图片和视频信息在英文中变成了更小的对应英译文,网页中相应的配图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网页的翻译过程中,作为表演艺术文化的传播,译者必须考虑目的语受众的多感官参与。可以对比参照西方戏剧相关网页内容,进行平行文本对比。网页的多模态特性使得画面和文本介绍保持同步,如果位于富于变化的画面之中,文本翻译需侧重视觉补偿;反之如果画面趋于单一,主要信息来自于文本,则文本补偿应占据主导。当文本模态与听觉模态相互协作时,观众在观看字幕的同时会受原语声道影响,因此需要配上字幕部分的译文,使其在表达上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强化表现力,语域十分正式。通过文本与其他模态之间的协同配合,根据不同模态的特点来调整译文语域,通过语言、图像和音乐彼此间的模态配合、互补,考虑到目标语受众群体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多模态的呈现方式增加了英文网站信息的可接受性。同时,对不同模态信息的创造性处理,更加突出英文网页“信息型文本”的特征。文字符号作为传统翻译的处理对象,往往是译者关注的重点,文字符号的信息传播作用相对其他符号语言更加直观,而超文本中多模态文本文字与图片的相互促进,能够使超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更全面、流畅、和谐地呈现在受众的面前。当读者阅读网站图片文本时,读者既要处理语言信息也要处理视觉信息(文字和插图),基于这两种信息读者才能理解多模态文本的意义,图片会影响语言信息的翻译。译者的翻译方法或策略是在语言信息和视觉信息共同作用下做出的选择。翻译需要考虑、分析诸多因素。分析视觉信息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早在Christiane Nord(1991)的文本分析模型中就得到了重视。过去就有关于读者浏览图片上不同元素的顺序的假设。虽然有一些文字翻译值得商榷,但从多模态视角来看,其翻译原则和方法值得参考,凸显文本“呼唤功能”,受众需要的重要信息位于首位,从“翻译文本全篇的组织策略上考虑文本的可接受性,不再纠缠于一字或一句的得失”(吴瑾宜,2014),增强外宣资料翻译的可读性。除了适当介绍越剧艺术的知识型信息外,可以增加视听型双语文本的比重,在网页上展示越剧名家经典唱段甚至外国友人的演唱视频,同时将越剧文化外宣与浙江省旅游消费结合起来,以呈现对外故事讲述的最佳效果,让更多的海外观众了解并喜欢上越剧,真正感受领悟美丽越剧的文化魅力。

但由于超文本的信息碎片化,文字符号对信息的传递容易产生断层,而且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依靠文字符号传递信息的传统方式的依赖程度日渐降低,而对通过图片、声音等其他符号资源获取、传达信息的方式更为青睐。这些都是不同模态的非自然符号资源与文字符号的协作,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帮助受众进行正确合理的意义构建,达到了超文本中的多模态文本信息传递。(吴英平,2017)各种不同模态的符号有机地融合,与文字符号互相促进、配合,更好地凸显了表演艺术的特征与情感,很好地展现了文化主题。尤其在剧情、角色和行当等介绍中,辅以适当的图片可能会加强译者对原语文本的阐释。当语言模态和视觉模态传递的信息相符合时,视觉模态可以更详细地说明语言模态的内容,那么图片所提供的信息就可能加强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减少文本中表达模糊的部分。因此,翻译网页中带有图片的文本时,翻译方法建立在对两种不同模态所表示的意义相互协调、融合的基础上。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读者自主决定在多大程度上对图片进行处理,因此带图片的文本的翻译中不可能每个阶段都出现对多模态意义的整合。这一点对翻译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图片对戏曲文化外宣的整体意义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片能够影响文本的理解方式,进而影响对文本的翻译。因此,戏曲网页翻译研究应该重视对图片本身的考虑。超文本中经常存在多模态文本,这要求译者一定要充分了解超文本的各个模态,进行合理的译介,避免误译。一旦对多模态文本的掌握不够全面,如译文与超文本中的图像符号不相符,则会导致受众产生困惑,降低其对超文本的认同感。传统翻译活动主要是针对纸质文本的上下文语境进行解读,但超文本中包含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超链接等多模态语言符号,译者对多模态语言符号的掌握,对超文本“本地化”进程起关键性作用。译者应关注不同符号系统的不同模态语言符号间的相互转化,掌握其变化方式与规律。(吴英平,2017)

(二)文本内容翻译遵循认同原则,保留中国特色

翻译是有明确目的性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著名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在他的翻译研究中将翻译理论和语言功能结合起来,把翻译文本类型划分为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感染型文本(vocative text)。(Newmark Peter,2001)作为对外宣传性质的文化艺术类英文网页,这三种特点兼而有之。“不同类型的文本在翻译时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Munday J.,2001)。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文中涉及的不同模态语言符号进行相应转化,促进不同维度语言符号的相互协作。因此,在具体翻译中,要以语言的准确性、文本表达的可读性、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为原则,适应超文本的不同特性,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信息的传播。也就是说在翻译此类文本时,要以信息的准确传递为根本,同时也要考虑译文是否符合传播情境、可读性以及信息传递的效果。对超文本进行准确把握,进行适当的意义构建,有效进行多维符号转化,能让译文受众方便、快捷、无障碍地理解超文本内容,实现跨文化交流与信息传播,同时促进翻译的发展。在越剧相关的外宣翻译过程中,这些原则常常不能被有效贯彻,出现这样那样的翻译不当现象,主要包括语言性翻译不当和文化性翻译不当。这些翻译不当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网站的外宣效果。

1.语言性翻译不当

从所收集的有关越剧外宣文本的资料来看,译文在语言的表述上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选词与表意错误、语法与句法错误等。

(1)翻译中英文不对等。通过互联网搜索发现,大部分越剧剧团网站没有相对应的英文网页,有些网页只是在栏目导航中运用中英双语来表示,而且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在浙江越剧团首页上,“团长寄语”这一栏相对应的英文却是news center,“热点话题”对应的英文为productions,中英文表达文不对题。

(2)翻译中的用词及语法错误。不少网站在首页都有对越剧的历史、发展等的介绍,也有相对应的英文版本,但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语法和用词错误。如,在浙江某越剧团的英文网站上,对越剧发展的年代的翻译就有一些问题。

例:

原语:一、越剧的起源和形成(19世纪末年)

译文:Ⅰ.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Yue Opera(in the late nineteen century)

这是一个明显的语法错误,19世纪应该用序数词the 19th century。

原语:五六十年代,越剧还先后赴朝鲜和越南演出,同样受到欢迎。

译文:In 1950's and 1960's,Yue opera troupe went to North Korea and Vietnam for the performance,and also received a wide welcome.

同样这里的年代的表达方法存在语法错误。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这样表示十年间隔的,英语应该是the 1950s and 1960s或者简写成the 50s and the 60s。

2.文化性翻译不当

文化性翻译不当指译文的表达不合乎目标语文化的规范和惯例。一般来说,网站对越剧的介绍中,中文的语言修饰性强,信息量大,突出对发展历程的介绍,表情功能相对突出。而在英语国家类似的网站中,通常图片和文字等相结合的多模态方式呈现比较多,语言描述比较简洁。译文的表达应该与目标语言戏剧系统的话语规范相适应,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因此在外宣翻译中,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预期。在翻译英文网页时,必须考虑其预期功能,“原文的首要功能是否得到传递,是评价译文的决定性因素”(Reiss,2004)。一些越剧宣传和介绍的网页英文版文本虽然在语言表达上没什么问题,但是让读者读起来总感觉到不顺畅、不地道。常见的问题有表达冗余、中式表达较多、术语表达不规范等等。这些尤其表现在对诗句、术语、历史事件等内容的翻译上。正如上文所述,沟通的修辞来源于分歧(即不同),因为不同从而寻求认同,吸引他者。陆谷孙先生曾说:“最好的外宣英文,应该把握两个原则。首先,以外国受众为主要考虑对象,让他们能接受。除此之外,还可以有一点适当的‘中国味’。”英文门户网在与群众互动,提升双方认同感上有其独特优势,很多网站将文本与视觉修辞充分结合,当然还包括一些文本内因素和文本外因素。文本内因素是关于文本本身的因素,比如题材、句子结构、词汇等;文本外因素是关于文本功能的因素,比如作者、作者意图、目标读者等(Nord,1991)。给原语语言文本配上合适的图片能够产生更多具有创造性的术语翻译方法,并且减少了原语的干扰。

(1)对诗句和四字格的翻译。四字格最早是由语言学家陆志韦先生在1956年提出。(周锰珍、曾利沙,2006)四字格在汉语中的出现频率很高,在越剧剧本以及宣传文本中出现得也比较多。四字格让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在翻译四字格时,要考虑到有时四字格的一些字没实际意义,只是起到押韵的作用,故切记在翻译时不要被原文所困住,而要体会作者想表达的真正含义。

①语篇介绍多模态化,尤其是特色文化语篇。鉴于不同民族文化迥异,作者在介绍时即使是声情并茂,也很难将现实事物生动形象、完整地呈现给受众,需要图片或动画等模态的辅助。因而翻译文化语篇的任务更显艰难:一方面要求译者精通另一种语言;另一方面还要求译者深入了解两种文化,有跨文化意识。因此,在文化外译时,更需要实际情景的再现,图片与视频模态就更显得不可或缺。

例:

原语:嵊县地处东海之滨,这里山清水秀,群山叠翠,山绕水,水环山,山水交织,地貌多姿,形成了非常俊秀的地理环境。

译文:It has a beautiful geographic environment,having mountains and waters,mountains around the water,the water surround mountains.

评析:此段选自浙江某越剧团网站英文版的越剧宣传资料,也配有相应图片介绍,句中涉及大篇幅的渲染性词句。译文基本翻出了大意,但受到了原文句式的限制。中文看重的是词藻和修辞,讲究韵味之美;而英文看重的是逻辑、层次和结构。这里我们可以根据外宣翻译时的信息突出原则,考虑到受众群体的接受心理,对文本进行缩减和降调处理,“对具有关联性信息的文字进行有依据的操作型调节,予以相应的突出,使关联性信息的价值度被提高,非关联性信息则被弱化或虚化”(吕文澎、喜慧超,2009),突出必要信息即可。这句话作者的意思是:这里环境优美,有山有水。这句话可以翻译成:Sheng County,a town located near the East China Sea,enjoys green environment with numerous hills and waters surrounded with each other。这里无须把“山绕水,水环山”等这样对仗的词语一字一句地翻译出来,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其转换过程可以用巴黎高翻学院Seleskovitch D.和Lederer M.教授提出的示意图来表示(如图5-1)。即从原语(Language 1)到目标语(Language 2)不能走Route 2而要走Route 1,亦即翻译的第一步需要从原语中提取出意思(Sense),再用目标语恰当地将Sense表达出来。

图5-1 翻译转换过程示意图

(SeleskovitchD.,LedererM.,1984)

(2)行话和专有名词的翻译。同样借助以上模型,翻译特定含义的字词尤其是戏剧里的行话和一些专有名词时,也要注意原语的意思。

原文: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用小口、本喉、大嗓各种不同音色来区别生、旦、净、末、丑和男女老少角色。

译文:The artists make different sounds by using small mouth,throat and large throat to distinguish the roles of Sheng,Dan,Jing,Mo,Chou,men and women,old and young to perform more vividly for the audience.

“小口”“本喉”“大嗓”是越剧里的专有名词,意思是三种音量。这些字少、文化背景强的词,可以先用“拼音”或结合图片,再做注释。若像译文中将小口翻译成“small mouth”,“本喉”翻成“throat”,大嗓翻成“large throat”,让人看着觉得语言生搬硬套。笔者认为这三个词在注释中可以解释为“with low voice”“with normal voice”“with high voice”。同时在翻译注解的基础上配上相应的图片,在目的论的视角下用简洁、地道、准确的语言灵活地将越剧相关内容宣传出去,避免使外宣翻译效果打折扣。语言是文化的传承者,但不同语言的词汇语义场并不完全对应,从而容易致使修辞产生歧义。某些只限定于某种特定文化或区域,而在其他语言中无对应的词汇,被称作文化负载词,该种情况下我们可采用释义、图片、视频和超链接等方式进行传播。文化对外宣传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状态尤为重要,激发双方认知交汇点,在对中国习惯语、套话进行调整迎合西方受众产生认同的同时,也要传播具中国特色的有效信息,全盘西化外宣翻译则不可取。

(3)对有历史背景的词语翻译。不少越剧剧目都是由历史故事改编而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单凭字面直译很难诠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

原文:清代道光初年(1821)至咸丰末年(1861)。

译文:In the early period of Emperor Daoguang to the later year of Xianfeng in Qing dynasty.

对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并不了解的外国人来说,Emperor Dao Guang不能使他们产生任何条件反射,也就达不到交流(communicative)的作用。这里需要加上年份,何况原文中有年份。道光帝与咸丰帝在位时间分别为1820—1850年、1850—1861年,初年和末年指的是其在位期间的第一年和最后一年,而译文中的period则表示一段时间,有不确定性。

这里可以翻译成:From the first year of Emperor Daoguang(reign from 1820 A.D.to 1850 A.D.)to the last year Emperor Xianfeng(reign from 1850 A.D.to 1861 A.D.).如果因译文篇幅限制不宜过长则可以用脚注,表达清楚含义即可。在遵循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基础上,兼顾文本的可读性以及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由于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译文受者明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衰晓宁,2005),在文化外宣翻译策略上我们要坚持文化的真实性,使读者能够体验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传统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传统,同时还要做到“内外有别”(爱泼斯坦、林戊苏、沈苏儒,2000),在风格、措辞、文化背景等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中外差异和外国读者的需求。黄友义指出,“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这一原则是外宣翻译具体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卢小军,2013)卢小军在论述国家形象和外宣翻译策略的关系中,提出了五种外宣翻译策略,即编译策略、语用等效翻译策略、平行文本比较分析策略、译释并举策略和语义结构起伏性策略等。外宣翻译的着重点是读者而不是文本本身,为使目的语文化中的受众了解、感受、欣赏和接受对外宣传内容,外宣翻译应最大程度消除文化障碍,贴近对方文化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满足目的语文化受众的信息需求,不应完全拘泥于原文字面意思,适当采取变通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认同层次的宣传效果。对于外宣材料中的文化典故、历史事件、地理名称、风俗习惯乃至行话、俗语、术语流行词汇,都要根据读者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解释。(卢小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