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起源

第一节 越剧的起源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的嵊州(古时越国所在地),为浙江三大剧种之一,是在越文化熏陶下的智慧结晶,是越文化重要的表现形态,历史上曾被称为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中国越剧网)

越剧最初的形态是19世纪后半叶在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曲艺形式——落地唱书,之后逐渐从乡村走向城市,经历了从落地唱书—小歌班—绍兴文戏—改良文戏—新越剧等几个阶段。越剧的“落地唱书”时期是越剧的孕育时期,这种曲艺形式大概持续了50余年。据《浙江文史资料选辑》记载:“清咸丰年间,由于天灾人祸,生活无着。”嵊县农村的一些穷苦农民就在逢年过节时“沿门卖唱”,乞讨钱米,所唱的是一些“劝善文”或“吉利话”,以取悦主人。以后逐渐出现了一些半职业的艺人,多由两人组成一档,一人主唱,手持串了铜钱的竹板,敲击臂、肚、胸、腿或烟管作节拍,另一人帮腔接调。落地唱书的表演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彩,1906年春,开始从说唱曲艺演变为在农村草台、庙台表演的戏曲形式,艺人均为半农半艺的男子。这是越剧形成小歌班的时期,艺人根据民间传说、话本、生活琐事编成剧本,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生活习俗、爱憎好恶融入演唱中,充满了独特的乡村生活气息,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接受。慢慢地,小歌班流传到外地,被称为“的笃班”,这时期也还是男班艺人为主。1917年,小歌班进入上海,几经挫折及艰难探索,在音乐、演唱风格、演出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逐渐形成了以演言情文戏为主的艺术风格,慢慢为观众所接受。比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孟丽君》《碧玉簪》《琵琶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921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吸收其它戏曲的表演程式,如京剧、绍剧,向古装大戏方向发展。1922年8月23日,上海《申报》登出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的演出广告,自此以后,小歌班以绍兴文戏相称,越剧的发展历史进入绍兴文戏时期。1919—1937年是男班绍兴文戏的鼎盛时期。(钱宏,中国越剧大典,2006)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办起第一个女子越剧科班,并于1924年进入上海表演。经过一段时间与男班的并存、竞技和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女子文戏班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1935年,施银花、赵瑞花、姚水娟、筱丹桂等女班荟萃,掀起了一股女子文戏热。1938年姚水娟邀请文化人,如《大公报》记者樊篱,参与对越剧新戏的创作和变革,如《花木兰》《冯小青》《范蠡与西施》等剧目,称“改良文戏”。女班的唱腔更为委婉柔和,悦耳动听,表演细腻飘逸,多演才子佳人和家庭伦理方面的内容的戏,令观众更为喜爱。而男班却日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女班所取代,自此进入女子文戏时期,又称“改良文戏”时期。女班的成功促进了越剧的大发展,这一时期的越剧主要活跃于浙江和上海各地,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为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中国越剧网)1935年7月3日,“高升舞台”演于大光明戏院,《宁波商报》已称它为“越剧”。当时大光明戏院经理谢志平觉得“高升舞台”原用“的笃班”“绍兴女子文戏”作为剧种名称太土气,难登大雅之堂,故与裘光贤协商把“绍剧”的别名“越剧”易嫁给“绍兴女子文戏”,筱丹桂也被谢志平捧上了“越剧皇后”的宝座。(《从甬城升起的越剧明星——筱丹桂》,《宁波文史资料》第八辑)1936年9月,筱丹桂演于绍兴觉民舞台,《绍兴晚报》打的也是“艳情花旦越剧皇后”的广告。1935年11月,施银花领衔“素风舞台”演于甫江戏院,宁波《时事公报》列出了“重金聘请越剧泰斗青衣悲旦施银花”的广告;同年,赵瑞花领衔的“瑞云舞台”、姚水娟领衔的“越新舞台”在宁波演出时,甬报又称赵瑞花为“越剧魁首”,称姚水娟为“越剧主席”。这一顶顶以“越剧”赏誉坤伶的桂冠,随着她们在浙江各地的演出,被迅速传播开来,为女子文戏更名为越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应该说这一时期是女子文戏更名越剧的开始。越剧这个名字,是从“绍兴大班”移植过来的,因为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绍兴大班又名“越剧”。绍兴一带古属越国,后人常以“越”名地名物,如越人、越客、越山、越水等。出于传统习惯,绍兴大班从20世纪20年代起,又被称为“越剧”。30年代中后期,杭州、绍兴的报刊中,经常可以看到有“越剧有乱弹、高腔两种”“越剧大会串”“越剧一落千丈”“没落中的越剧”等等报道,这里指的“越剧”,盖指绍兴大班。(陈娅玲,2012)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此后,多数戏班、剧团在演出广告等中,称女子文戏为“越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统一称“越剧”。(嵊县文化局越剧发展史编写组,1983)1942年至1949年,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进一步倡导越剧改革,被称为“新越剧时期”。这一时期,越剧艺术家们以越剧如何发展、如何跟上和适应时代等问题为出发点,从内容到形式上对越剧进行改革,还吸收了业余话剧工作者参加,建立剧目编导制。各越剧团编演了数以百计的新剧目,大大拓宽了剧目题材,如《祥林嫂》《沙漠王子》《山河恋》等,均为这一时期颇有影响的剧目。《祥林嫂》更是被评论界称为越剧改革的里程碑,让越剧逐渐从传统的表演形式向综合舞台艺术形式转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开始进入了有计划、有部署、有重点的改革进程中,越剧也开始了适应新时代的深刻变革。越剧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剧目创编和综合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提高,更广泛地走向全国,出现了女子越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今,越剧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历经几代人的传承、改革和提高,在发展中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以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流派纷呈,优秀剧目大批涌现,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越剧电视剧、VCD、艺术集锦等大量制作发行,越剧团体遍布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已从一个地方性的民间小戏发展成为继京剧之后的全国第二大剧种,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第二国剧之称,被誉为“江南奇葩”。越剧更广泛地走向世界,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中国越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