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戏曲作品的译介
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从原始人不谙自然、拜神祭祀,到产生戏曲的雏形,进而产生了丰富的戏曲品种并涌现出了大量的剧本。几千年以来,这些不断丰富的戏曲作品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审美的基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戏曲文本的对外译介是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海外受众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来源。追溯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历史,中国戏曲最早是以文学读本的形式在海外出现的,中国戏曲文本的译介活动早在18世纪开始便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外进行了,包括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出版的英译本有《十五贯》《拾玉镯》《女起解》《击鼓骂曹》《貂蝉》《窦娥冤》《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邯郸记》等20余部。最为流行的是《赵氏孤儿》《牡丹亭》等古典戏曲文本系列。这些英译本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戏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译介渠道上既有目标语的译入,主要为传教士与国外汉学家翻译中国经典剧目,如阿灵敦和艾克敦译介的《中国戏剧之精华》(Famous Chinese Plays);也有源语的译出,有政府文化部门组织或资助的,也有大学出版社、民间和个人自发组织的,如熊式一的《王宝钏》,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经典戏曲剧目《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但是这些翻译作品相比于中国戏曲丰富资源来说,只是其中的冰山一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先后印发,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文化“走出去”力度空前加大。我国出版业也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对外交流更加活跃,成效更加显著。五年里,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外图书互译计划等数十项重点工程的支撑下,我国出版“走出去”基本形成了产品“走出去”、作家“走出去”、资本“走出去”的全方位格局。(田红媛,2017)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系列”(英文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文化东盟译丛”等图书,分别从建筑、戏曲、儒家文化等不同视角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范本。
不断丰富的戏曲作品一直是中华民族审美的基石与价值观的体现,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的今天,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戏曲,就是向外推介中华文化的经典,是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戏曲在20世纪开始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成功地演出了许多场次,使各国人民能够亲身感受到中国戏曲的奇妙。但是,由于语言障碍,真正能够看懂、听懂的海外观众人数极少,严重地制约了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然而,制约中国戏曲在海外广泛传播的不仅是外译本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现有外译本的可读性。中国的戏曲作品,特别是古典戏曲作品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了大量的典故,涉及了中国的宗教、思想、哲学、历史、民俗、古典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的许多内容对于不少当代中国读者和观众来说已经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不是通过简单的文字翻译就可以为海外读者所理解。这也是中国戏曲对外译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过去我国对外宣传的不少项目都存在这方面的缺憾。
然而由于戏曲本身具有二元性的特点,中国戏曲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译介难度较大,中国戏曲作品译出很少,而国外戏剧作品译入较多,中西方之间戏剧层面的文化交流存在严重失衡现象。创新传播方法、拓展传播渠道、向外推介中华戏曲文化经典,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层面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随之相应实施的各类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日益彰显其重要性。文化走出去时期的中国戏曲作品译介,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上的“译”,而是基于“译”的中华文化的“介”,即传播与推广。出版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肩负着传承、传播、交流等任务,在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汪榕培教授及其团队编译了《昆曲精华》一书,以中英文对译的形式介绍昆曲经典传统曲目。京剧传承和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推出了他们的《北京京剧:百部经典》的中英文版本。这些翻译研究和实践对向世界推广传统戏曲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国家层面支持而且影响力度大的有两大戏曲作品传播推广工程。主要有2008年10月24日启动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合作的2013年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部中国京剧经典剧目外译工程”,它们都是以图书出版作为载体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戏曲文化的重要项目,受到海外热爱戏曲的读者的欢迎,为送中国传统文化“出国”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机会。该两大工程的翻译策略也为今后的戏曲翻译乃至中国古典作品的翻译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戏曲作品的对外译介和出版,是文化走出去的理想途径之一。本节从传播学、外宣翻译、译介学等理论出发,来分析这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戏曲译介工程如何通过译介出版的形式将戏曲文化进行对外传播。以“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和“百部中国京剧经典剧目外译工程”系列作品的译介为例,来分析中国戏曲对外译介和出版的特色和内涵,探讨戏曲文本“走出去”有效译介模式。该工程译介主体跨界合作、译介内容多模态化、译介途径自上而下,为中国戏曲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以出版为载体的中国戏曲对外译介有力地执行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势必将提高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