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表演字幕的翻译
浙江省各越剧团海外演出比较频繁,也经常参加国际性的文化演出交流活动,全省各级政府也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旅游文化宣传。海外观众对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越剧充满好奇,想一探究竟。然而,翻译作为解决语言障碍的工具、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在这方面还没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根据《21世纪英文报》的调查和统计,在国内外演出中,某些英译字幕漏洞百出,错误率竟然高达15%,如将“敲木鱼”译成了“敲丧钟”等。因此,越剧表演字幕的翻译尤为重要,双语字幕的使用,可提高越剧的可交流性,有效提升越剧文化的传播力。很多越剧剧团反馈,在实现剧本字幕双语化过程中存在着资金不足、翻译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困难。张晓娟对浙江省各剧团的戏曲字幕双语化进行过调查,“双语字幕剧目占总剧目比例最高仅占21.4%,而最低的则是零”。很明显,目前越剧舞台演出中英文双语化程度总体上较低。精良的字幕译文对传统戏曲文化起到保护和传播的双重作用,梅兰芳的美国巡演、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京剧《赤壁》以及越剧《梁祝》等在跨文化传播中反响很好,很受海外观众的欢迎,除了剧情的宣传,与字幕的精良制作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越剧字幕的双语翻译和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越剧作为中国五大传统戏曲之一,在2006年作为重要的地方文化形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吴越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之一的越剧在近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加强对外交流、展现地方文化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在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上指出:“越剧之于浙江,是名片、形象和品牌。”将越剧介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可以提高越剧的国际知名度,从而使其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越剧开始走上世界舞台,始于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周恩来总理对《梁祝》的介绍——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随着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剧在近年来不断走出国门进行演出,备受世界人民所瞩目。但从总体来看,尤其是相比其他剧种而言,如京剧、昆曲等,在跨文化传播方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越剧的发展与传播并不是很乐观。由于缺乏适当的越剧译本,在国际交流演出中,真正能够看懂、听懂的海外观众人数极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国观众对越剧的理解和观剧效果,其艺术魅力未能得以充分展现。我们对越剧的对外宣传翻译意识不强,这些严重地制约了越剧的海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