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Borodom.Multimodality,Translation and Comics[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15,23(1).
[2]Christine Nord.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张美,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1.
[3]Daphne Lei P.Alternative Chinese Opera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Performing Zero[M].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11:98-99.
[4]Munday 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Oxon:Routledge,2001:75.
[5]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2—15.
[6]Reiss 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Limit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09.
[7]Seleskovitch D,Lederer M.Interpréter pour traduire[M].Paris:Didier Érudition,1984.
[8]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J].中国翻译,2000(7).
[9]安建.基于西南大学校园网主页的视觉语法的多模态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167.
[10]包静,袁亦宁.从模因论看国内高校网站学校概况的英译——以江苏省10所高校的外宣网页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107-111.
[11]包相玲.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困境及策略[J].中国出版,2015(16):40-42.
[12]鲍晓英.“中学西传”之译介模式研究——以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译介为例[J].外国语,2014(1):65-71.
[13]边鑫.跨文化视域下的旅游外宣翻译[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4]蔡曙鹏.全球化格局中的戏剧与本土文化[J].袁晓华,译.艺术百家,2008(6):13-42.
[15]蔡子谔,陈旭霞.大化无垠: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及其文化影响:下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1:390-400.
[16]曹广涛.英语世界的元明戏曲英译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11):119-121.
[17]曹瑞斓.黄梅戏外译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1—82.
[18]曾雯婵,张永中.京剧行当名称英译的文化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135-136.
[19]曾悦怡.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看政府网站的外宣资料翻译[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20]陈国华.中国传统戏曲海外传播问题探究[J].中国戏剧,2013(10):70-71.
[21]陈含英.“一带一路”视域下越剧术语外宣翻译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9-65.
[22]陈杰.基于跨文化语用学视角的外宣翻译策略[J].文化学刊,2017(4):187-189.
[23]陈鲤群.福建戏曲海外传播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17(1):55-58.
[24]陈敏.基于传播的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7(3):135-138.
[25]陈思思.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J].黄河之声,2014(19):119—121.
[26]陈翔.世界语境下的中国越剧传播——以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7):80.
[27]陈娅玲,凌来芳.传统艺术在当下世界性的探索——评中西经典糅合的新编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J].戏剧文学,2017(9):120-125.
[28]陈志民.论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的创新思维[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35-41.
[29]程光炜.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几个问题[J].文艺争鸣,2012(8):121-124.
[30]程欣欣.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英译研究——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为例[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5.
[31]崔建周.新媒体时代江南园林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2015(22):56-57.
[32]崔乃军.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电影作品及翻译[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33]戴茜,林一.媒介视角下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策略[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8(4):93-101.
[34]东川.从越剧在国外演出中所体会到的若干问题[J].戏剧报,1955(11):8-10.
[35]董文思.传播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以上海世博会材料为例[D].荆州:长江大学,2013.
[36]董新颖.跨文化传播中戏曲英译的翻译原则[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3(2):109-111.
[37]杜可文.地方形象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策略刍议——以安徽省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1):82-85.
[38]段自力.出版传播与莎剧汉译的经典化[J].中国出版,2013(24):57-60.
[39]高燕.浙江越剧“小百花”美国行[J].文化交流,1999(3):18-20.
[40]龚玉娇.洛杉矶非营利剧团(LATC)运营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7(2):15-18.
[41]辜强文.周总理巧荐《梁山伯与祝英台》[J].北方音乐,1993(2):29.
[42]顾秀丽.中国传统戏曲越剧英译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23-226.
[43]郭景红.中国文化走出去新态势考察——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5卷)》的分析[J].对外传播,2015(7):54-56.
[44]郭遂红.京剧行当翻译中的文化传递[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1-55.
[4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1):50-101.
[46]果笑非.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生态翻译学研究[J].学术交流,2015(8):198—203.
[47]何坤.汉英政府门户网站视觉修辞比较与外宣英译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7):112-116.
[48]何淼.中国戏曲文化国际传播状况调查及其发展对策[D].开封:河南大学,2014.
[49]胡建国,郭宵珍.基于霍尔编码解码理论的黄梅戏跨文化传播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5):57-59.
[50]胡丽娜.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67-71.
[51]胡娜.中国戏曲进入文化贸易的路径探索[J].中华文化论坛,2015(7):54-60.
[52]胡娜.中国戏曲走出去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J].艺术评论,2014(11):121—124.
[53]黄丽奇.“译”韵芬芳:从翻译美学视角研究传统戏曲的对外译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95-98.
[54]黄书君.多模态视角下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解说词翻译——以G20峰会杭州宣传片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5):94-98.
[55]黄晓星.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戏利翻译——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56]黄秀.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外宣英译的研究——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网站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57]黄雁鑫.越剧跨文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2):165-166.
[58]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6):31-33.
[59]江棘.1919-1937海外推介与中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60]江棘.梅兰芳、程砚秋海外交流与20世纪30年代的戏曲艺术理论建构[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4):71-79.
[61]江棘.戏曲译介与“代言人”的合法性——20世纪30年代围绕熊式一《王宝钏》的论争[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2):63-75.
[62]姜智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J].小说评论,2014(4):4—11.
[63]金元浦,崔春虎.中国对外出版及版权交易年度报告[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2-50.
[64]匡秋爽.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J].电影文学,2015(3):54-56.
[65]李宏亮,吴永强.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J].当代文坛,2015(1):139-142.
[66]李玲,林静.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汉英翻译研究——以越剧《梁祝》剧本为例[J].英语广场,2018(4):9-11.
[67]李声凤.中国戏曲在法国的翻译和接受(1789—187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9).
[68]李四清,陈树,陈玺强.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翻译与传播京剧跨文化交流的对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4(1):106-110.
[69]李文明,徐沅林.英国戏剧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及其对国内的借鉴——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文化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8-31,38.
[70]李艳飞,熊欣.译语话语权下的茶叶外宣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7(1):26-28.
[71]梁婕妮,高含,缪玲琳,等.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下的企业网站外宣文本英译探索[J].海外英语,2017(9):93-94.
[72]梁燕.“它们是美妙的抒情诗篇”——越剧走向海外的六十年[N].中国艺术报,2015—08—21.
[73]梁燕.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传播策略[J].戏剧艺术,2015(2):73-80.
[74]梁燕.中国京剧海外传播的先驱——齐如山与梅兰芳[J].国际汉学,2012(2):557-585.
[75]林一,马萱.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76]林一.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创新模式[J].戏曲艺术,2014(4):70-75.
[77]林奕佳.文化视阈下越剧《西厢记》唱词的可译性探讨[J].海外英语,2014(9).
[78]凌来芳.越剧跨文化传播中外宣翻译的若干思考[J].海外英语,2015(9):109—113.
[79]凌来芳.传承革新 多元融合——越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四川戏剧,2017(2):54-59.
[80]凌来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越剧对外传播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7(5):22-25.
[81]凌来芳.中国戏曲“走出去”译介模式探析——以“百部中国京剧经典剧目外译工程”丛书译介为例[J].戏剧文学,2017(8):117-124.
[82]刘宝杰.试论京剧行当和剧目名称翻译[J].中国京剧,1955(4):15-17.
[83]刘虹.元杂剧跨文化传播策略初探[D].太原:山西大学,2013.
[84]刘厚生.越剧性格·走向全国·全球化——越剧百年感言[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2):5-7.
[85]刘珺.中国戏曲对外传播的跨文化障碍[J].戏曲艺术,2010(2):47-50.
[86]刘琳,张文静.跨文化背景下的越剧传播研究[J].戏剧文学,2013(7):94—98.
[87]刘琳,张文静.跨文化传播:越剧发展的回顾与反思[J].四川戏剧,2013(8):56—59.
[88]刘璐.西戏中演: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
[89]刘铁梅.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岭南文化外宣翻译——以广东博物馆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4):158-160.
[90]刘研.功能目的论下的多模态话语翻译[J].亚太教育,2015(35):156.
[91]刘琢.多模态话语分析:翻译研究的新视角[J].魅力中国,2018(14):38.
[92]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93]卢小军.中美网站企业概况的文本对比与外宣英译[J].中国翻译,2012(1):92—97.
[94]陆阳.多模态语篇话语分析——语篇翻译的新视角[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4-58.
[95]罗选民.文化传播与翻译研究[J].中国外语,2008(4):91-94.
[96]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1997(2):39-44.
[97]吕世生.中国戏剧外译的双重制约[J].中国翻译,2015(5).
[98]洛地.戏曲与浙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99]马晶晶.目的论视角下越剧剧名英译的实证研究[J].戏剧众论,2017(14).
[100]毛发生.京剧术语翻译及其方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24—26.
[101]苗怀明.现代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与中国小说、戏曲的传播、接受[J].河南社会科学,2012(2):79-84.
[102]聂燕燕.我国五大戏曲英译及其研究回顾与展望[J].海外英语,2013(11):174-176.
[103]潘朝瑞.越剧《梁祝》字幕英译过程概念整合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2015(5).
[104]潘薇.20世纪上半叶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传播[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3):32-36.
[105]潘玉琪.越剧的诞生、发展及其人文背景研究(1906-1949)[D].上海:复旦大学,2009.
[106]彭涛.基于“有讲解的京剧巡演”模式的京剧海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107]邱明月,晋艳.基于平行文本比较模式的企业外宣网站英译报告——以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的官网对比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27):65-68.
[108]瞿慧.多模态视阈下中国茶博会网站信息英译原则探析[J].福建茶叶,2017(8):273-274.
[109]桑颖颖.中国戏曲的翻译和海外传播策略研究——以《京剧百部经典英译工程》第一辑为例[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110]山人.中国古代戏曲的海外传播[J].阅读与写作,2016(3).
[111]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3).
[112]嵊县文化局越剧发展史编写组.早期越剧发展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
[113]沈有珠.当代粤剧海外传播的新变[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5(4):88—97.
[114]沈有珠,黄伟.近现代粤剧在北美地区的传播历程——以旧金山为中心的考察[J].戏剧文学,2015(7):103-111.
[115]沈祖安.走出误区走向彼岸——浅说越剧艺术的生存空间[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3):17.
[116]石逸莉.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丛书: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117]苏唯谦.中国越剧百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118]孙宏翔.京剧服饰文化术语翻译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8.
[119]孙丽萍.大众传播时代越剧的非舞台载体传播与推广路径[J].艺海,2017(4):13-17.
[120]孙萍.文化传播在于传心——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J].艺术评论,2017(1):130-138.
[121]孙萍.构建演出文本并重的京剧艺术对外传播模式[J].中国出版,2015(12):61—63.
[122]孙萍.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秋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5.
[123]孙萍.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贵妃醉酒[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23.
[124]覃海晶.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19.
[125]唐林飞.外宣网站英译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5):96-99.
[126]陶全胜.新媒体下外宣网站文本编译中的编辑对策研究[J].出版科学,2017(4):53-58.
[127]田璐,赵军峰.新世纪的功能翻译理论: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8(4).
[128]王爱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7(3):68-69.
[129]王桂玲.1919—1937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研究:文本及翻译策略选择[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30]王海燕,刘欣,刘迎春.多模态翻译视角下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国际传播[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49-55.
[131]王汉民.福建戏曲海外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0):135-137.
[132]王守宏.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33]王璇.《红楼梦》在美国的传播研究及其对文化外交的启示[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134]王亚军.跨文化视角下京剧文化元素翻译策略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7.
[135]王一婷.戏曲元素化传播思路对戏曲海外传播的作用研究[D].北京:中国戏曲学院,2018.
[136]王志永,余辉,王忠涌.中外文化交流——以京剧改良和海外传播(1910-1930)为例[J].金田,2013(8):145.
[137]魏春梅,顾毅,江治刚.符际翻译视角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海外传播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20-124.
[138]温军超.媒介融合视角下的老子文化海外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3(3):37-41.
[139]吴瑾宜.平行文本对比下黄梅戏英文外宣文本的改进[J].蚌埠学院学报,2014(1):125-129.
[140]吴平平.国家形象视野下“戏曲走出去”的历史梳理[J].文化艺术研究,2018(3):70-77.
[141]吴文艳.简论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意识——在“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视域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4):101-102.
[142]吴英平.超文本多模态性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2):98-101.
[143]夏萌.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戏剧翻译策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144]夏亚莉.《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史志》部分内容翻译项目报告[D].合肥:安徽大学,2014.
[145]谢立团.译者主体性在高校外宣翻译中的作用——以河北省高校官方网站的“学校概况”英译为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6-109.
[146]谢天振.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N].文汇读书周报,2008-08-05.
[147]谢天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J].东吴学术,2013(2):47.
[148]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
[149]谢屏,赵志义.越剧双语精选:汉英对照[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
[150]徐翠.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从“比较文化学”到“跨文化传播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4):77-80.
[151]徐勤纳.让中国传统走向世界,让世界名著走向越剧[J].戏文,2001(5):49—50.
[152]徐文明.20世纪50年代国家形象传播与海外电影市场开拓——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J].电影新作,2017(1):31-36.
[153]徐晓梅.浅议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J].丝绸之路,2009(24):79-80.
[154]徐颖.功能目的理论视角下的民俗文化翻译——以莆田妈祖文化宣传资料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155]徐玉凤,殷国明.“译传学”刍议:关于一种跨文化视野中的新认识——对谢天振先生译介学的一种补充[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99-105
[156]徐永明.汤显祖戏曲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演出及其研究[J].文学遗产,2016(4):31-42.
[157]许多,许钧.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关于《大中华文库》的评价与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13-17.
[158]许勉君.中国多模态翻译研究述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2):40—46.
[159]杨大霑.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一些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9(6):117-119.
[160]杨樨.《牡丹亭》的现代跨文化制作——以《牡丹亭》在美国的舞台二度创作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2.
[161]杨晓浤.刍议当代越剧的多元化发展[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7-69.
[162]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以《今日中国》的英译为个案[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63]杨贞.越剧剧名翻译及其方法[J].考试周刊,2011(32):39-40.
[164]应俊强,朱金华,王珍.越剧网络化传播的特征及价值意义研究[J].戏剧之家,2015(7):38.
[165]应志良.越剧走向国内外演出市场的思考[J].文化艺术研究,1999(4):12-15.
[166]应志良.越剧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67]有泽晶子.戏曲的传统与演进[J].地方文化研究,2015(2):79-91.
[168]于开拓.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网站翻译策略——以国家汉办官网的英文版翻译为例[J].艺术科技,2017(1):152.
[169]俞为民.南戏研究与中华文化走出去[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2.
[170]俞骁窈.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入手实现中国戏曲走出去:以昆曲为例——新概念昆曲《藏》与青春版《牡丹亭》对外交流情况之比较[J].艺术百家,2013(2):208-210.
[17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172]张定.戏剧翻译的目的论视角——以黄梅戏翻译为例[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3.
[173]张红军,王瑞.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逻辑——以中央电视台《叮咯咙咚呛》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7):101-102.
[174]张立力.戏曲术语的中译英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40-142.
[175]张立力.戏曲折子戏文化关键词的英译策略[J].文化学刊,2017(4):193-196.
[176]张立力.中国戏曲在海外的翻译与接受[J].文化学刊,2017(11):179-182.
[177]张玲.关于《汤显祖戏剧全集》的英译[J].外语与翻译,2018(2):33-37.
[178]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179]张玫.杭越演出轰动新德里戏剧节《心比天高》获奖[N].青年时报,2009-12—21.
[180]张晓娟.论基于演出维度的中国传统戏曲翻译[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3):48-53.
[181]赵君奇.戏曲在海外传播考略[J].引进与咨询,2002(6):93-96.
[182]赵瑶瑶,尹雪琳.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英译研究[J].戏剧之家,2015(24):26-27.
[183]赵征军.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184]周龙.京剧文化传播多元性探究[J].中华戏曲,2012(1):318-326.
[185]朱江勇,景晓莉,庄清华.戏曲中国(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186]朱军利,潘英典.论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5(5):126-129.
[187]朱琳.对于莎士比亚戏剧成功传播的分析和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188]朱一凡,唐佳颖.中国影视作品如何“走出去”?——西悉尼大学韩静博士访谈录[J].外语与翻译,2018(1):24-27.
[189]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190]邹文兵.“海丝之路”推动中国戏曲海外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