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黄金期

四、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黄金期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环境趋于稳定,中国经济加速发展。随着国力大大提升,中国对于增强“软实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大大增强。中国戏曲一直被当作向海外推广中国文化时必不可少的内容。1997年文化部颁布的《文化部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管理规定》把戏曲作为涉外文化艺术表演活动中的一项。我国在戏曲文化上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加,戏曲传播方式趋于多元化,传统戏曲在海外的活动日益频繁,无论是演出的剧团、剧种、场次,还是演出的国家、地区,都有大幅的增加和拓展,并突破了单一出国访问演出的模式,除了政府组织安排的演出外,还出现了不少商业性的演出。一些演员、专家还到国外授徒、讲课,参加学术会议。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逐渐步入黄金期。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走出去”的扶持力度和政策保障,中国戏曲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活跃,树立了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1980年,仅京剧一个剧种就有北京京剧团、云南京剧团、天津京剧团等分别赴美国、西欧和南美进行访问演出,引起被访问国的极大兴趣。此后,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昆曲、川剧在内的中国戏曲各剧种纷纷走出国门,与世界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接触,相互学习借鉴。2015年,就有多个剧种和剧团出国进行商业演出和文化交流。例如:2015年6月“中国文化周——中国国家京剧院《杨门女将》大型京剧专场晚会暨传统经典京剧折子戏专场汇演”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上演了《白蛇传·游湖》和《武松打店》等经典折子戏;由美国齐淑芳京剧团主办的第15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于6月21日在法拉盛市政厅举行,演出《大白水滩》《辕门射戟》《武家坡》等经典剧目;2015年2月,北京京剧院派出32名演职人员先后在美国休斯顿、亚特兰大、底特律、洛杉矶、旧金山5个城市进行巡演,演出剧目为《真假美猴王》《霸王别姬》《定军山》《空城计》《红娘》等近10段京剧折子戏及《群英会》等选段;中国天津京剧院于9月在洛杉矶艺术学院剧场为当地戏迷演出两场京剧选段;山东省非物质文化展演团在法国萨尔特河畔马利科讷市举办了一场山东地方戏曲演出;2015年11月,国家京剧院携京剧《杨门女将》《霸王别姬》赴英巡演,江苏省昆剧院为剑桥大学的师生带来《牡丹亭》《玉簪记》《蝴蝶梦》等选段;“2015黄梅飘香澳洲行”活动在墨尔本市政厅举行,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多位知名艺术家奉献了精彩表演;四川省川剧艺术代表团参加“2015友好四川——川剧走进澳洲”活动,演出川剧选段《人间好》《变脸·吐火》等;2015年2月15日,陕西艺术团在惠灵顿市中心TSB体育馆举办专场演出,演出碗碗腔《三月桃花》、折子戏《打焦赞》《戏妖》等戏曲片段;2015年7月,黄梅戏小戏、折子戏专场《黄梅飘香新西兰》在奥克兰上演;江苏省昆剧院携全新编排的《牡丹亭》参加阿维尼戏剧节;四川省川剧院携神话川剧《火焰山》亮相韩国2015安东国际假面舞节。这些剧团的演出都受到当地观众的诸多好评。(中国戏曲评论中心,2015)在此期间的中国戏曲海外演出,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京剧张火丁、越剧小百花、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等等。

2015年9月,京剧艺术家张火丁赴美登上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进行商业演出,演出全本京剧《白蛇传》《锁麟囊》,受到美国本土观众的热烈追捧,两场戏的演出票均很快售罄。美国主流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对张火丁的这次演出予以了大篇幅的报道。张火丁北美演出获得成功,是优秀艺术家、经典艺术作品与高水平运营推广团队合力协作的结果。为了这次演出,团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由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教师、戏曲领域的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汉学教授陆大伟,英国伦敦大学的戏剧学专家Ashley,共同完成了《白蛇传》和《锁麟囊》的剧本翻译工作。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对中文戏文本身加以理解,看录像,看彩排,进行翻译并修改,然后再将文本转换成字幕。为了减少错误,他们不只是看剧本,更会反复观看演出,对各个细节都要有所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而且成为一种文化事件。而张火丁北美演出更是给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的走出去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与视野。这既是传统艺术对外传播的成果,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彰显,其价值与意义已经超越艺术本身。这其中既有模式上的创新,也有对细节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传播意识与传播视角。(胡娜,2006)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于1984年5月成立,是中国著名专业女子越剧表演团体,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为现任团长。剧团曾先后出访美国、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日本、德国、韩国、新加坡、泰国、奥地利等国,曾多次赴中国港澳台参加当地著名的艺术节开幕表演,还曾参加包括新加坡亚洲表演艺术节、东京国际舞台艺术节、BESETO国际戏剧节、巴黎中法文化年、第31届世界戏剧节、第98届德国威斯巴登五月国际艺术节等众多国际文化交流盛事活动。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观众和媒体的热烈欢迎及高度关注,在当地刮起“小百花旋风”。

1999年7月,由华裔导演陈士争编排的全本《牡丹亭》在美国林肯中心上演,标志着汤显祖的作品在西方的舞台演出真正开始。陈版《牡丹亭》首次将汤显祖《牡丹亭》的五十五出剧情改成昆曲演出剧本,且将昆曲、评弹、花鼓戏、川剧丑角、秧歌统统搬上舞台,在美国引起轰动,被称为是体现“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昆曲创新。陈士争版《牡丹亭》在欧美上演之后,对西方观众产生震撼的当数白先勇执导、苏州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洛杉矶、圣塔芭芭拉分校分别进行了连台演出。剧组还赴当地的学校、小区开展了十多次宣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了“《牡丹亭》的欢迎会”及“汤显祖与《牡丹亭》人文研讨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昆曲的选修课程,并记入学分。美国洛杉矶市长向剧组颁发了“特别嘉奖证书”,圣塔芭芭拉市市长把10月3日至8日定为“牡丹亭”周,加州大学总校长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外交。该剧在国内各地的巡演造成极大的轰动效应,尤其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观众。“美国的主流媒体权威戏曲评论家对青春版《牡丹亭》也不吝版面和笔墨,予以热烈的报道与评论。”(徐永明,2016)2007年起,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在欧洲各地演出。2007年4月,苏州昆剧团赴法国巴黎参加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苏昆演员们在艺术节上演出了《牡丹亭·惊梦》,受到教科文组织总部盛赞。2008年6月,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英国伦敦、希腊雅典上演,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据媒体报道,青春版《牡丹亭》连续6天在伦敦著名的萨德勒斯韦尔斯剧院上演,上座率达到90%。《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等英国各大主流媒体均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青春版在欧洲的上演是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又一次成功尝试。它彰显的不仅仅是昆曲的魅力,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胡丽娜,2009)

此外,孔子学院在对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中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中国戏曲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韩国、俄罗斯、以色列、德国、匈牙利、泰国等国家进行了多场演出和戏曲交流活动。2009年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戏曲文化,中国戏曲学院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共同建立了全球第一家戏曲孔子学院,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和戏剧课程,以中国传统的戏曲为切入点,结合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从戏曲表演中提取丰富的元素,如音乐、舞蹈、武打、唱念及脸谱等,将之穿插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员更加轻松地学习汉语,同时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中国文化。(朱军利、潘英典,2015)较为突出的有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京剧精粹表演等,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宾汉顿戏曲孔子学院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如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美国多所高校合作的16场本土巡演、巡展、巡讲,演出表演形式多样。戏曲孔子学院以中国戏曲为特色,在宾汉顿大学开设了京剧特色课程,对戏曲的海外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回顾中国戏曲演出近百年来的海外传播历史,中国戏曲早期在海外的传播主要还是在华人的圈子里进行,被西方本土观众关注的较少。其次,作为文化交流项目走出国门的戏曲表演越来越多,其中不乏高水平的演出团体和高质量的演出,但成为讨论焦点并在世界艺术舞台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例并不算多。梅兰芳等的京剧海外演出以及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让东方表演艺术体系成为西方讨论的话题,都产生了超越艺术交流本身的社会影响。而这些戏曲对外传播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除了艺术本体的原因,在传播技巧、传播方式上都有其用心之处,并都紧密地结合了当时的时代和媒介特点,为探索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但是,戏曲“走出去”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