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兴盛时期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进入了兴盛时期。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能动性加强,传播主体中的“个人”特征显著,一些著名的戏曲演员开始走出国门,国外观众对中国戏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京剧等剧种受到了他们的广泛关注和欢迎。优秀的戏曲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都为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次将京剧带出海外华侨圈子的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大师,他一生中曾访问过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为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弘扬传统文化和京剧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戏曲从原来华侨这一单一的观众源,逐渐扩大到被海外本土观众认可与喜爱。梅兰芳于1919年、1924年两次率团访问日本,做了精彩的演出,这是中日戏剧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919年演出的剧目有《天女散花》《御碑亭》《黛玉葬花》《霓虹关》《贵妃醉酒》《尼姑思凡》《琴挑》《游龙戏凤》《武家坡》《嫦娥奔月》《春季闹学》《游园惊梦》。1924年,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经理大苍喜八郎邀请,再度率团到日本演出,在东京帝国剧场演出15场。梅兰芳这一次的演出剧目比上一次更为丰富,日本戏剧界对京剧艺术和梅兰芳的表演反响热烈,日本汉学家内藤虎次郎、贮野直喜博士、戏剧家青木正儿等亦著文介绍中国戏曲的历史和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刘文峰,2010)日本的文化传统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因此日本文化中的审美意识与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意识亦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梅兰芳的京剧演出在日本观众中很有感召力。
1930年,梅兰芳率团到美国演出。在去美国演出之前,梅兰芳与其团队整整耗费了8年时间为这次演出做准备工作。根据美国观众的需求,梅兰芳和巡演的组织者张彭春对所有剧目进行了反复筛选,在保留原有观赏效果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排。开演之前,既熟悉中国戏曲的传统和技巧又对西方戏剧有专门研究的张彭春用英文将京剧的组织、特点和风格等简明扼要地进行介绍,目的是让美国观众有个感性的认识。而每出剧目表演前,有专人用英文对情节、背景、动作等进行说明,以便让观众能理解每出戏讲述的故事。此外,张彭春专门做了戏剧性的说明:“中国京剧是古典戏剧的精华,只有最聪明而有修养的人才能欣赏。愚蠢的人听不懂,是难以久坐的。”巡演时间长达半年,分别在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西雅图等城市演出72场,演出剧目有《芦花荡》《青石山》《空城计》《汾河湾》《贵妃醉酒》《打渔杀家》《春香闹学》《刺虎》《霓虹关》《廉锦枫》《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梅兰芳所到之处,受到政界、文艺界、学术界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美国政府官员、各国驻美使节、文艺界知名人士观看了演出。美国戏剧家贝拉斯考、斯达克·扬,著名电影演员卓别林、范朋克、玛丽·璧克馥,舞蹈家露丝·丹尼斯、泰德·肖恩等对梅兰芳的表演大为赞赏,同时还一起交流了表演技艺。(赵君奇,2002)美国《纽约世界报》《新共和》杂志等知名媒体进行连篇累牍的跟踪报道,并发表了许多著名文艺评论家的文章,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和中国戏曲给予极高评价,对他这位来自遥远文明古国的文化使者褒奖有加。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旧金山大学邀请梅兰芳讲演,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波摩拿学院授予他文学博士荣誉学位,表彰他在戏剧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梁燕,2015)梅兰芳在美国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随后,梅兰芳又出访苏联,在苏联同样掀起了欣赏评议中国戏曲的热潮。梅兰芳在苏期间,苏联方面专门成立了一个接待委员会,成员包括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柯、梅耶荷德、泰伊洛夫和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及剧作家特莱杰亚考夫等著名文艺界人士。访问期间,梅兰芳精心准备了《打渔杀家》《汾河湾》《宇宙锋》《虹霓关》《刺虎》和《贵妃醉酒》六出剧目,并表演了《红线盗盒》《西施》《麻姑献寿》《木兰从军》《思凡》和《抗金兵》中的舞蹈。梅兰芳在莫斯科表演了六场,在列宁格勒表演了八场,演出效果惊人,最后一场梅兰芳谢幕达18次之多。访苏期间,梅兰芳结识了众多苏联文艺界知名人士,双方就中国戏曲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使苏联艺术家对中国戏曲的了解更加深刻。1935年4月,梅兰芳离开苏联后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梅兰芳先生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使国外的观众和戏剧界同行看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开始真正地理解和尊重中国戏曲,为中国戏曲在国外的传播奠定了扎实的观众基础。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1932年到1933年间,另一位京剧名旦程砚秋也前往苏联、法国、德国、瑞士和意大利欧洲五国进行表演和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共历时一年两个多月。真正意义上的梨园文化第一次在法国亮相,受到了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程砚秋先生与梅兰芳访问演出不同,程砚秋此次欧洲之行并不以演出为主要目的,而是对所经过国家的导演、表演、音乐、灯光、舞美等各方面进行了文化考察,观摩了大量的演出,并与各国大家进行了文学和艺术上的交流。程砚秋结识了多位欧洲戏剧家、音乐家和研究东方文化的学者,并一起探讨了戏剧文化、表演艺术及化妆、发音的技巧,使欧洲国家开始逐步了解中国京剧、研究京剧并改进西方戏剧,促进了中西方在戏剧文化上的交流,推动了中国戏曲在欧洲的传播。除梅、程两位艺术大师,20世纪初期的京剧全盛时期还有不少其他演员有过出国演出交流的经历。中国戏曲接触世界文化艺术的机会日益增加,出国交流活动都受到了欢迎和赞誉。
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也在这个时期频繁走出国门。1928年秋,为弘扬昆曲艺术,昆曲大王韩世昌率20多位昆曲名角,应邀赴日本演出,让昆曲走出国门,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每场座无虚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日本著名戏剧家青木正儿、内藤虎次郎、铃木正雄对剧团的表演和昆曲文化进行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