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内容的表达尚待改进和创新

二、传播内容的表达尚待改进和创新

传播的内容对受众产生影响,是文化传播活动的重要目的。越剧在跨文化传播内容的选择上不仅仅局限于海外演出的剧目,还包含相关宣传资料、文本、影像、理论研讨等等内容。从越剧的传播内容来看,主要以舞台形式呈现的越剧经典剧目,如《梁祝》《红楼梦》《西厢记》《陆游与唐琬》等,主要以家庭伦理、爱情婚姻为题材。传播的剧目比较单调,内容还不够丰富,演出前缺乏对当地文化环境、语言、受众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对越剧文化内涵的介绍和宣传流于空泛,只是单纯地考虑到将越剧搬到国际舞台上去演出。传播过程中,由表层的语言障碍到深层的文化障碍经常会造成“文化折扣”现象出现,导致部分海外观众“看不懂”,从而失去深入了解越剧文化的兴趣。从文本和影像内容来看,相关文化部门及剧团网站的越剧对外宣传资料还很零散,甚至存在不少翻译错误。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搜索,越剧方面的对外学术研究方面的内容还很少,而且无论是越剧学术著作,还是普及型对外出版物均有限,经典剧目的译本以及表演视频的双语字幕都比较匮乏,导致海外受众产生语言障碍,对相关资源缺乏充分了解,越剧作为传统戏曲深厚的文化底蕴未能得到有效传播。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越剧相关音像和网站的宣传资料国际化程度较低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传播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外界了解地方文化和宣传阵地窗口的文化旅游部门的门户网站,以及介绍和宣传越剧文化主阵地的越剧剧团和演出剧院票务等网站,这些都是越剧网络宣传与传播的主要渠道,国际化程度都很低,尤其是一些旅游文化部门的网站对越剧都没有做充分的宣传。从收集的数据来看,小百花越剧团在网站的外宣和国际化上做得相对比较好,有专门的英文版来介绍越剧,但更新频度和生动性上还需要改进。部分剧团反馈缺乏资金和专门的人才来做外宣这块内容。因此,从越剧的网络跨文化传播这块来说,越剧的对外宣传翻译工作不容乐观。

(二)越剧经典剧目和出版物的跨文化传播缺乏系统性

中国戏曲通过自身不断地创新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值得大力推动海外传播,而戏曲走出去的关键点就是经典戏曲文化的英译。欧洲汉学家翻译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现今可考最早传播到海外的中国传统戏曲,为中西文化交流写下重要一笔。此后不少欧洲的汉学家对中国传统戏剧进行了不少的翻译和改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尤其集中在京剧和昆曲等剧种上。越剧经过多年的发展,剧目已经非常丰富,但是被译往海外的还是极为有限,只有少数的几部,而且跨文化传播影响有限。如莫利根翻译了《琵琶记》,斯科特翻译了《蝴蝶梦》,白之翻译了《白兔记》和《燕子笺》,伊维德和奚如谷合译了《西厢记》,等等。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国门,中国戏曲在对外宣传上也积极探索传播之路。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了“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计划出版23本经典剧目译本,这套丛书收录了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翻译研究和实践对向世界推广传统戏曲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越剧的大部分剧目都来自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及著名的民间传说,如《红楼梦》《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作品早已经流传到国外,深受海外受众喜欢。到目前为止,还鲜有地方文化部门系统地组织出版越剧经典剧目的英汉对照的出版物。分析现有零散的越剧译文资料,译文质量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不错的,但部分译稿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译文表达受汉语思维束缚,没有深入理解原文隐含信息并外化到译语表层,原语文化词汇处理不恰当,欠缺对译语受众思维、文化等审美差异的考虑等,外宣效果不佳。

(三)越剧舞台表演的宣传资料和字幕的译介有待加强

上海以及浙江省各越剧团海外演出比较频繁,也经常参加国际性的文化演出交流活动,尤其是上海越剧院以及以浙江省各地方小百花越剧团为代表的越剧团经常充当文化使者的身份出国演出。海外观众对我们祖辈沿袭下来的越剧充满好奇,想一探究竟。从越剧“走出去”的舞台表演来看,大都是《梁祝》《红楼梦》《西厢记》等几部经典剧目,传播的剧目比较单调,内容还不够丰富,演出前缺乏对当地文化环境、语言、受众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对越剧文化内涵的介绍和宣传流于泛泛,只是单纯地考虑到将越剧搬到国际舞台上去演出。剧团反馈,由于缺乏资金和相应的翻译人才,出国演出翻译都是邀请单位临时组织的。在翻译中,也存在很多的文化缺失现象,由表层的语言障碍到深层的文化障碍经常会造成“文化折扣”现象出现,导致部分海外观众“看不懂”,从而失去深入了解越剧文化的兴趣。翻译作为解决语言障碍的工具、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在这方面还没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文化“走出去”时期,国家各项对戏曲发展利好的政策推动下,加强越剧的剧本宣传和字幕的译介的实践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