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融合为核心,内容表达传承创新

二、信息融合为核心,内容表达传承创新

“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要求我们在对外弘扬越剧文化过程中,面对多元化的海外受众,传播信息要做到多元融合,不仅要选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还要有合适对路的对外宣传和翻译表达。戏曲跨文化传播的信息“一是戏曲的文学作品(剧本、戏曲对应的文学作品等),二是舞台上的表演(包括演出机构一系列的组织和宣传工作)”(林一、马萱,2009)。在越剧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作为传播者,我们不仅要弄明白越剧文化是什么,还要理清越剧文化艺术的内涵。剧本、表演、音乐、装扮、舞台塑造等每部分都是越剧文化和艺术的互相层累叠加、融合结晶而成,将越剧的跨文化传播信息“文学作品”和“舞台上的表演”融会贯通,让内容与形式贯穿跨文化因子,传播信息多元融合,形成主题相关文化群。要注重剧目的选择,在内容上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在形式上继承到位又不断丰富、与时俱进,如“中演西戏”和“古装新戏”等,皆是有益尝试。它们既有形式变化,更有形式背后的文化内容的碰撞融合,展示民族艺术独特的美学神韵,弘扬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不同文化价值观中共性部分最易被认同,要寻找文化价值观中的共性,激发观众情感共鸣,这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条件。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在剧目选择上应充分考虑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问题,选择能够传递人类共通情感的剧目。在以往对外演出中,无论是京剧、昆曲还是地方戏曲,常选择武戏和折子戏,而鲜有文戏上演,其原因就是担心外国观众不能接受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有些剧团为了获得更好的演出效果,有的特意强化技巧性的表演,有的为观众易于接受而不惜删减剧情,甚至扭曲人物形象,不但损害了戏曲作品原有的艺术精神,而且还容易造成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影响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播。(胡娜,2016)为了消解戏曲艺术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解和冲突,应当在理解文化主体意识诉求与差异的基础上,借助戏曲艺术中普适的情感来体现民族文化精神,打通不同文明群体之间的价值障碍,减少误解和偏见,进而实现与受众对所接受的戏曲内容的情感共鸣。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接受不同文化传播的信息时有不同的反应和感受,对于同一文化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要求。这就需要在选择对外传播内容时,要考虑到这些文化差异,对目的受众的基本特点、视听需求和习惯等等,要进行前期调研与分析。在对异质文化环境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把那些具有人文内涵和深度、包含民族情感积淀的“中国故事”,以及具备传统戏曲美学品格而又具有现代审美理念和真正创新力的越剧文化艺术作品发掘出来,在坚持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在向目的文化翻译时,进行跨文化适应和改造创新。“戏剧翻译,从一种亚文化到另一种亚文化……自身的改写和调适无法避免。”(吕世生,2015)在翻译和宣传时,以文化“传真”和“三贴近”原则为越剧文化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既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地方越剧传统文化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又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在坚持中华文化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可对传播内容进行适当改写,进行国际化诠释,讲好越剧里的“中国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困难,提高受众认同感,拓展受众接受空间。文化个性可以引发惊奇和关注,却不容易获得认同。外国受众对一个异域文化的认同,首先是对这个异域文化中所存在的共性的认同。我们有些电影和文学作品极力渲染民俗中的特殊之处,虽然也能获国际大奖,但这种成功很多是基于外国人的猎奇心理,而并非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珍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同时也应该发掘它与其他文化的共通价值。周恩来总理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对越剧电影《梁祝》的一句剧情推介——“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充分考虑到受众的理解能力的典型例子,成功地把海外观众吸引到剧场,一直是对外宣传史上的典范。外宣翻译很难把原语内容对等翻译为目标语言,需根据目标语言特点与受众对象的基本思维习惯和接受度进行适当调整,尽量做到原汁原味,同时又能传情达意。就越剧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越剧网站的对外宣传及翻译上,做好与国外戏剧文化相关网站的平行文本分析

从浙江省尤其是杭州各旅游文化等相关网站来看,越剧的宣传重点是戏剧的发展历史、表演特色、著名演员等知识性较强的信息。西方的音乐剧如百老汇网站(broadway.com)是以视频和文本结合的形式,将文化宣传和当地的音乐剧表演产业结合起来,和相关越剧网站的信息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对比参照西方音乐剧相关网页内容,进行平行文本对比,从翻译文本全篇的组织策略上考虑文本的可接受性,不再纠缠于一字或一句的得失,做好相关材料的翻译。此外,在旅游外宣文本的设计上,除了适当介绍艺术文化的知识型信息外,可以增加视听型双语文本的比重,在网页上展示越剧经典唱段的视频,或者展示外国友人或名人的演唱视频,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孙晓梅就用英语演唱过《红楼梦》里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段,很受欢迎。同时将文化外宣和旅游消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刺激游客了解并喜欢上越剧,真正感受领悟美丽越剧的文化魅力。

(二)在越剧经典剧目和文化出版物上,要建构跨文化语际翻译观

中西方文化差异会导致在跨文化语际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缺项”现象,在外宣翻译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确保中华民俗文化有效“传真”到目标语文化中去。《北京京剧:百部经典》《昆曲精华》等以中英文对译的形式分别介绍了京剧和昆曲经典传统曲目,其内容包括剧目赏析导读、文学剧本、曲谱(含五线谱和简谱)、穿戴谱等,佐以大量剧照与图样,图书还辅以舞台演出录像,用文字与舞台艺术两相参照,力图更准确、更贴近西方受众,使传播效果更充分,受到海外热爱戏曲的读者的欢迎,成为中国戏剧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这些翻译研究和实践给越剧的翻译和对外推广带来新的启示,为送越剧“走出国门”提供了值得学习的经验。戏剧的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交流,还与两种语言背后的戏剧文化和审美传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丛书的编写和翻译过程中,何其莘教授说:“我觉得我们在对外宣传中国形象的时候,没必要拘泥于直译的方式,完全可以节译、选译、编译甚至改写,只要传达出中国的文化精神即可。”越剧的外宣翻译不仅是要向受众传达戏剧的具体内容和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要以戏剧内容、情节为载体向受众宣传越剧文化,尽力让外籍人士获得与本土受众类似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本着向普通海外读者传播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目的,可遵循使译文通俗质朴同时保留原文韵律的翻译原则。在翻译方法上,采取异化与归化相结合,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方法。在曲谱和戏曲行当的翻译中,可用音译和适当加注的办法,以保持中国戏曲的原汁原味。在宣传和翻译方面,针对国外观众,主要是要让他们听懂看懂主要内容和意思,看到精美的综合呈现。对于首次接触越剧的外国观众,不需要让他们像国人一样一字不差地完全掌握。对待他们,其实就和现在我们面向年轻观众、年轻大学生一样,他们主要是被这种奇特的表演方法,特殊的音乐氛围所吸引,然后才是剧情内容、演员个体的表演,再到韵味,等等。所以,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能够领略到精美的综合呈现。其次通过翻译、通过外文宣传,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剧情内容和人物特色。通过多次演出和交流,外国友人也会深入地去了解越剧,到那个时候,再去让他们懂得更多内中的奥秘。

(三)在越剧舞台演出宣传资料和字幕翻译上,要具备可读性和可演性

越剧的海外传播离不开高质量、高水平的外宣剧本材料和字幕的翻译。要让普通外国人基本看懂越剧,至少要有简单的英文剧情介绍和英文字幕。例如,越剧在海外演出时除了提前做好字幕的翻译工作,还可推出介绍剧情的英文小册子,激起外国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引发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欲望。把外宣翻译建成舞台,尽量彰显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在具鲜明中国特色的戏曲文化术语翻译中可以大胆采用直译、音译或直译、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对文化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解释。注释可长可短,看情况而定,可以文中夹注,也可以脚注、尾注等,采取的形式以不影响译文的流畅、不过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为前提,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读者领略到原作的丰姿和神韵,同时便于观众和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意义。此外,在对越剧演出剧本和字幕的翻译上,要以戏剧整体的观演体系为参照,同戏剧创作一样,既要保证翻译戏剧的文学性,在塑造典型形象、传达深刻主题上做文章;还需要考虑译文语言的舞台性、口语性、动作性和可接受性,并在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证原语文化在译文中得到传递,并为特定时空情境下,演员的舞台表演和观众的现场接受创造有利条件。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代表了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其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与前期的外宣翻译是分不开的。它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每到一处演出,白先勇先生总是先给观众讲解经典作品《牡丹亭》,让观众了解其文化内涵,以便理解剧情及欣赏艺术表演。除此以外,其演出字幕的制作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背后不乏中外译者名家共同仔细推敲,反复斟酌。越剧团外出跨文化交流时,可以在这方面借鉴青春版《牡丹亭》的传播策略,让越剧在国际舞台上被更多的观众接受和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