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四、越剧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在翻译越剧时,最重要的目的和首要任务是介绍蕴含在越剧中的我国传统文化,并以外国读者和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越剧。基于此,译者应该将中国文化作为中心文化,越剧中的术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家庭文化、民族风俗、宗教、道德观念、社会生活习惯、信仰等与孝、真、美相关文化。然而,许多当今越剧的汉英翻译都没有将中国文化传递到位,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译文质量和文化信息传递。

(一)忽视文化内涵的简单直译或音译

大多数的越剧术语英译文都是简单的直译或音译,丧失文化内涵的传递功能,令外国观众不知所云,更谈不上引起他们对中国越剧的兴趣,从而没有起到呼吁他们参与了解中国文化的行动中来的目的。请看下面的译文:

作为出色的译者,不但要熟悉两国语言,还要熟悉两国文化。翻译越剧段落时,译者要熟悉两国文化,并把翻译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反之,翻译就会是肤浅的。许多现存翻译都是这种情况,译者忽略了传统文化在越剧中的作用。比如一些译者直接音译越剧的行当角色,译作Lao Sheng,Xiao Sheng,Qing Yi,Hua Dan,这让外国观众不知所云。由于译者没有考虑外国文化,因此没能让外国读者理解到位。这不利于文化传递,也不能拉近外国人和越剧的距离。因此,在某些情形下,音译并不是很好的选择,一些直译也忽略了角色的文化含义。

(二)剧目名翻译欠统一、规范

一出戏的剧名有多种译法,没有统一的译名,又欠规范,这样的翻译不统一的情况不利于越剧在海外的宣传。例如,越剧中最有名的剧目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自1954年,该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就走出国门。然而其英译名却不一样,被译为The Legend ofLiang Shanbo,Liangshanbo and Zhuyingtai,Near the Hua Mountain,Visit a Friend,Schoolmates,Two Butterflies,The Sad Story ofLiang and Zhu's。

(三)由文化沟壑造成的不当翻译

当两种文本体现的文化接触时,会出现如相异的价值观、判断或者信仰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若译者忽略了文化鸿沟,那么译文可能会令目的语读者或观众费解。如若文化鸿沟出现时,译者应在目的语中找到最合适的词语以尽量缩小文化隔阂。有些译者在翻译越剧行当时不是很谨慎,以致于让外国观众产生了一些误会。例如,“生”角中的“武生”,一些译者将其翻译作“acrobatic man,以表达该角色骁勇善战的形象。但是,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对acrobatic的解释是acrobatic movements involve moving your body in a very skilful way,for example by jumping through the air or balancing on a rope.这个词在英文中只有娴熟地移动身体,表演技艺的意思,并无骁勇善战的语义。这样就出现了文化沟壑。译文中出现了文化信息的丢失,译者并没有将此角色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征表达出来。根据其文化内涵,翻译为“combatant”更加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