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戏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国家为传播主体,把戏曲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来发展。戏曲海外传播主要由国家组织,成为国家外交及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划性、组织性增强,不仅要求戏曲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而且将戏曲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各种戏曲剧种保持了一定数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个时期的海外演出,主要以慰问、文化交流、访问演出为主,充当文化使者的任务,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文化使节”,戏剧界的许多著名演员随祖国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备受欢迎和赞誉。1952年9月,由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第一团、中国戏曲研究院新中华评剧团、东北军区胜利京剧团等组成的第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工团到朝鲜慰问演出。1953年4月,徐玉兰与越剧团队赴朝鲜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朝鲜劳动党给徐玉兰颁发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1953年10月,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著名京剧演员随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演出。这期间,各剧团纷纷在国家的支持下走出国门,参加各类戏剧节。如1951年8月,京剧演员张云溪、张春华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的京剧《三岔口》获东方古典舞及哑剧一等奖。1953年7月,以周巍峙为团长,李凌为副团长的中国青年艺术团一行240人,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娄振圭京剧清唱获三等奖,李少春等演出京剧《闹天宫》《雁荡山》,获集体一等奖,黄玉华演出京剧《秋江》获个人一等奖。1955年5月,以张致样为团长、赵枫为副团长的中国艺术团应邀赴法国巴黎,参加第二届国际戏剧节。随团京剧演员有叶盛兰、杜近芳、张云溪、张春华等。演出剧目有《三岔口》《秋江》《闹天宫》《雁荡山》《断桥》等。1955年,以马少波为团长、李凌为副团长的中国青年代表团,赴波兰华沙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中国戏曲还充当文化使者进行多次访问演出,如1954年12月,以郑振铎为团长、周而复为副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应邀到印度访问演出。随团的京剧演员有李少春、张美娟、袁世海、叶盛章等。演出剧目有《将相和》《闹天宫》《泗州城》《秋江》《三岔口》等。1959年,以明郎为团长、朱丹南为副团长的中国川剧团一行64人,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行了访问演出。主要演员有周裕祥、陈书舫、胡漱芳、袁玉方、许倩云、蔡如雷、杨淑英、李慧仙、张巧凤、刘世玉、余果冰、戴雪如、胡明克、李笑非、唐云峰等。演出剧目有《秋江》《点将责夫》《金山寺》《挡马》等,4个国家的党政领导人和文艺界知名人士观看了演出,故事情节单纯的做工戏和武打戏受到普通海外观众的欢迎,川剧的音乐,特别是帮腔合唱,受到这些欧洲国家艺术界较高评价。(赵君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