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时期,传播方式向多元化发展

三、文化走出去时期,传播方式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戏曲的海外传播,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越剧作为传统剧种之一,经常出国交流演出。各民间团体与个人也在不断探索越剧海外传播新途径,拓展商业演出渠道。

(一)西戏中演,以海外家喻户晓的故事宣扬中国式的写意艺术观和越剧之独特魅力

自辛亥革命以来,数代戏剧人孜孜不倦地探索如何“西戏中演”。起先的演法是按照故事原貌,身穿西装足蹬皮鞋,这样虽然真实,却使许多表演技艺和程式失落了,往往成了“话剧加唱”。这种局面到1986年开始有所改观,黄佐临指导根据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改编的昆曲《血手记》提出“中国的、昆曲的、莎士比亚的”三项要求,从而出现了以戏曲传统服饰演绎的“西戏”。(刘璐,2013)这种对西方剧目的改编创作,让外国观众在其熟悉的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中来体验越剧文化形式,这也使越剧得到更大的舞台和发展空间。越剧改编外国戏剧的例子并不少,早在1942年,著名演员袁雪芬就将《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成越剧《情天恨》,将所有的细节都“中国化”。在戏曲界,越剧是公认的最适合演莎剧的中国戏曲,如《第十二夜》《哈姆雷特》《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被用越剧的形式进行了再创作。曾在首届上海莎剧节上亮相的越剧《第十二夜》,把越剧轻快、抒情的风格和富于生活气息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由《麦克白》改编而来的《马龙将军》则给越剧增添了一份阳刚、雄健之气。演出该剧的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一直以文武兼备为特色,把该剧演绎得张扬、有力,而且编剧将该剧的时间隐约定位在春秋时期,在舞台上运用远古饕餮文字,把中国元素巧妙地融于其中。(刘琳、张文静,2013)这些剧目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在国际演出中也多次获奖,越剧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创新成果突出,在戏曲跨文化传播中的潜力可见一斑。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是杭州越剧院。杭州越剧院西戏中演,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在戏曲跨文化传播中是比较成功的一次实践。杭州越剧院创排的以易卜生名著《海达·高布乐》改编的《心比天高》多次赴挪威、法国、德国、印度、罗马尼亚等国家,荣登国际舞台,参加国际赛事,为国家为杭州市获得诸多荣誉。在第十七届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的闭幕式上,杭州越剧院的越剧《心比天高》惊艳全场。演出结束后,全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戏剧节组委会向该剧5位主要演员及导演颁发了荣誉证书,罗马尼亚国家电台、电视台在闭幕式结束后专访了该剧的主创人员。著名制片人维珊女士向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文化参赞阙小华表示祝贺,称这出剧目的题材和演出形式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2009年12月,应印度新德里易卜生国际戏剧节组委会邀请,杭州越剧院《心比天高》赴印度新德里,参加由印度和挪威两国政府共同举办的新德里易卜生国际戏剧节。在10多个国家的参演剧目中,《心比天高》力拔头筹,夺了唯一的特别荣誉大奖。在印度著名的Kamani Auditorium剧院,《心比天高》成为最受观众期待的作品,连续两天的演出座无虚席。越剧《心比天高》的巨大成功第二天占据了印度各大主流媒体的显要位置。(张玫,2009)《心比天高》一剧已获多项殊荣,包括法国巴黎中国戏曲节最具创新剧目奖、最佳青年演员奖,德国罗拉赫市国际艺术节最佳女演员奖、最佳音乐团体奖,印度新德里易卜生国际戏剧节特别荣誉大奖等;主要演员曾获挪威国王及王后接见,被易卜生后人称为“四十年来最像海达的演员”。在数次国际戏剧节演出后的研讨会上,《心比天高》剧成为10多个国家代表热议的对象,戏剧界专家也不约而同地提到《心比天高》。德国著名戏剧评论家、柏林自由大学教授艾瑞克林特称赞《心比天高》剧是“唯美的演出”。印度著名戏剧评论家罗斯特姆说这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中国戏剧,是天衣无缝的结合”,他还称赞周予俊为历史上最有魅力的“海达”。南京大学何成洲教授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心比天高》剧能多次进入国际主流戏剧盛世并获得多个奖项实属不易,《心比天高》剧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重要贡献。”(《杭州日报》,2009-12-21)《心比天高》一剧的成功,为东西方艺术的合璧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它既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次大胆突破,也使西方戏剧在东方文化的冲撞下受益匪浅。凭借《心比天高》在国际演出市场的知名度,一些国外的戏剧机构纷纷向杭州越剧院抛来橄榄枝。挪威易卜生国际艺术中心主动要求与杭州越剧院合作,投资创排了易卜生另一作品《海上夫人》。

(二)政府支持,名剧+名角,整合优秀资源,探索海外商演渠道

越剧明星版《梁祝》剧目由绍兴市演出有限公司打造,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绍兴市演出有限公司在打造明星版《梁祝》时,做好“名剧+名角”定位,邀请10余个越剧院团的20余位梅花奖得主参与创演,多方筹集资金,整合优秀资源,进行市场营销,在2011—2019年间,多次走出国门,赴中东欧参加锡比乌国际戏剧节,向世界传播天籁越音。在法国、美国、德国、新西兰、俄罗斯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演出,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经典,在跨文化语境中传播民族文化。越剧明星版《梁祝》是越剧入门的必看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经典动人的中国古典爱情故事,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出由吴凤花、李敏、陈雪萍、陈飞、吴素英、徐铭、谢群英、郑曼莉等8位梅花奖演员联袂主演,将“化蝶”从浙江绍兴传向海外。凄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婉转哀怨的唱腔、大方精美的服饰、曼妙翩跹的舞姿,给海外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场不时传出热烈掌声,不少观众眼眶湿润,深受感动。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起立鼓掌喝彩,向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致谢。“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这些经典唱词享誉海外。越剧“走”出去,也随之带动绍兴文化的对外交流。据裘建平介绍,剧组团队每到一处,都会通过城市宣传册、海报、折扇、黄酒等物品的展示,展现越剧和古越绍兴的魅力,推动绍兴文化不断“走出去”,吸引全球游客“走进来”,让绍兴这个风景秀美、人杰地灵、酒香四溢的江南小城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绍兴市演出有限公司还与美中文化教育基金会签署赴美商演20场的演出合同。此次美国巡演中,《梁祝》剧组在亚特兰大、纽约、华盛顿等城市进行了演出并举办观众见面会。演出现场,不少美国观众翻看《梁祝》世界巡演宣传册以及相关宣传海报,同时手里拿着印有演员剧照的折扇,互相讨论着越剧艺术,交流着中国文化。一位美国戏迷说:“八年前我第一次接触越剧,当时就被越剧戏服和音乐所吸引,对中国文化也开始产生兴趣,现在终于有机会再到现场感受一遍越剧的魅力。”(中国新闻网,2019-04-23)

借助“爱情”这一共同的国际语言,传递东方式浪漫,这是越剧走出国门的动力和期望。在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下,《梁祝》继续延伸和拓展越剧的海外市场,搭建起中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裘建平说:“政府的重视和鼓励让绍兴越剧迈向世界的脚步更加坚实,未来,团队探索越剧海外传播新路径、新形式的脚步将更坚定,绍兴越剧的文化自信将更加闪耀。发挥越剧这张特色金名片的作用,提升绍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浙江新闻客户端)

(三)中外合作,以戏会友

2000年10月18日至22日,第七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在韩国首尔举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与上海评弹团一起赴韩国,与韩国首尔剧团的艺术家共同演绎了《春香传》。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中国代表团演出全剧中的第一部分,《端阳歌·爱歌》《公堂》《狱中歌》《重聚》等场次分别由韩国的国立唱剧团和日本的歌舞伎剧团演出,先后演出五场,观众达7000余人次。演出团在首尔的联合演出取得极大的成功,受到中、韩、日三国艺术家及首尔观众的赞誉。这是越剧第一次在韩国演出,抒情、委婉的唱腔,舒展、动人的音乐,优美细腻的表演,年轻靓丽的演员,扑朔迷离的灯光,把舞台的艺术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使韩国观众如醉如痴。当小百花越剧团第一部分演出结束时,剧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种同台献艺、以戏会友、与海外的艺术家合作演绎越剧剧目的形式,既拓展了越剧的传播路径,也利于剧团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2005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带着《梁山伯与祝英台》《藏书之家》两台大戏,应邀第三次到新加坡演出,再次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剧场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2019年6月,北京小百花越剧团受新加坡的邀请,参加了2019年新加坡国际越剧艺术交流活动——“狮城国际越剧节”。此次越剧节,是在新加坡爱越人士的努力和当地政府企业的支持下,由大唐文化传播主办,人民剧场基金协办,三个本地团体(马林百列越剧欣赏学会、新越韵越剧团和热心剧团)共同举办和呈献的。出席此次狮城国际越剧节的嘉宾与团体有: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君安、陶琪,上海越剧院著名小生、中国国家一级演员黄慧,以及中国北京小百花越剧团、江苏省文化馆越剧班各团优秀青年以及上海市松江区越剧小花班少年演员。6月29日和30日,来自中国各地的越剧专业和民间团体,以及新加坡本地的越剧爱好者,在牛车水人民剧场同台演出了一折折经典的越剧折子戏,剧目有《吕布戏貂蝉——小宴》《狸猫换太子——拷寇》《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等。

(四)中西合璧,世界对话

2016年,适逢莎士比亚、汤显祖两位戏剧大师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共同开展了纪念活动。越剧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次活动中大举创新,以茅威涛为主创的团队,以“建构世界性和本土性的统一”为创作思想,创编出杂糅形式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该剧在伦敦孔雀剧院举行全球首演之后,赴法国巴黎和德国法兰克福巡演。演出过程中,收获了观众意外的热情和反响,海外观众对中国传统艺术底蕴大为赞叹,为中国戏曲里蕴含的东方文学之美与哲学之思而震惊。该剧得到BBC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好评,被称为戏剧文化传播中西合璧的典范。英国专业媒体《舞台报》当天刊发了一整版的报道《莎剧与中国戏曲在糅合的寇流兰中相遇》(Shakespeare meets Chinese opera in Coriolanus mash-up)。从戏剧品格来说,观众既看到了西方戏剧思辨的深度,又欣赏了东方戏剧的“一往情深”的审美体验。英国三大报之一的《卫报》官网也在头条位置刊登《寇》剧的相关内容。英国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关注,扩大了该剧在英国的认知度、影响力。

(五)越剧传播和海外学术交流相结合

中国福建芳华越剧团著名小生演员王君安曾在美国留学工作十年,在此期间不忘向美国学术和艺术界传播和弘扬优秀越剧艺术文化。她在美国多所大学讲授中国越剧并在多校演出的两部戏剧《柳毅传书》和《牡丹亭》中扮演了主角。这两部戏现在已成为在美国高校从事亚洲研究的教授王盈的“当代中国女子戏剧课堂”讲授内容的一部分。2015年,她又赴美国三所高校举办了三场越剧讲座:在美国的阿默斯特学院做了题为“越剧的规定和柳永的艺术性试验”讲座,在霍利奥克山大学McCullough大礼堂做了题为“越剧的魅力”的讲座,在哈佛大学举办了“越剧表演程式与文人戏《柳永》的艺术创新”的讲座。这些讲座不仅给高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介绍最受欢迎的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之一的越剧,还引起美国师生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兴趣,包括中国音乐、戏剧、性别研究和舞蹈、美学等方面的研究。王君安对越剧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进行了创新,她在美国还曾尝试用中英双语来演绎和诠释越剧文化,曾特地推出了一张个人CD《越韵风流——君安怀念先生尹桂芳》,其中收录了众多尹派名段。最特别的是其中有九个唱段由王君安和朋友一起翻译成英文,她用双语演唱。她告诉记者:“翻译越剧太痛苦了,往往改了词,就完全不是那个味道了。后来我们只好先写出唱段的中文大意,后翻译成英文大意,再修改润色,就像把那些意大利歌剧引进中国一样。”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观剧时的文化障碍。王君安通过学术交流与演出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把越剧带出国门,传播越剧文化,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越剧。海外学术交流虽然涉及的受众范围较小,但是因为“受众都是理论层次比较高的专家学者,其学术成果能在更高层次上传播越剧文化”。(王汉民,2011)

此外,海外华人团体的自发传播对越剧的跨文化传播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热爱越剧的海外华侨创办了越剧团和越剧联谊组织等艺术机构和群体,一方面表达了他们对越剧的热爱,通过戏曲乡音联络乡情,成为维系祖国大陆与海外华侨之间的重要情感纽带;另一方面通过越剧演出在异乡积极推广宣传越剧文化,他们的演出字幕和宣传都是以中英双语形式来呈现,为越剧的跨文化传播开拓了一方深厚的沃土。比较有名的有:海外越剧联盟、美国加州越剧研究中心、华盛顿越剧之家、洛杉矶越剧团、新加坡新越韵越剧团、澳大利亚悉尼越剧团、欧洲越剧爱好者之家等等。欧洲越剧爱好者之家的建立者吴敏华女士说,“越剧是海外流传最广的中国戏曲之一,组织这个群,不仅是为了自娱自乐,也为了能够在欧洲更好地推广越剧”。美国洛杉矶越剧团是由美国上海人联谊会全力支持,在徐玉兰、傅全香、王文娟、金采风等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的大力倡导下,于2003年创建,是洛杉矶唯一一个以越剧为主要演出和推广对象的非营利、非专业团体。剧团原名上海人联谊会越剧沙龙,由原越剧专业演员和越剧爱好者组成。发起人和现任团长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的海外弟子王建华,副团长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的弟子、原上海越剧院著名演员连玉烨。团员来自全国各地。剧团聘请徐玉兰、傅全香、金采风等越剧前辈担任艺术顾问。十年来洛杉矶越剧团曾协助组织和邀请了上海越剧院老、中、青三代著名演员访美并同台演出。曾经赴美演出的演员有傅全香、王文娟、金采风、钱慧丽、赵志刚、单仰萍、陈颖、沈于兰、章瑞虹、韩婷婷、杨婷娜、张宇峰、吴群、王柔桑、忻雅琴、盛舒扬等。从2006年起,洛杉矶越剧团致力于挖掘和培养美国当地演出人才,独立举办大型越剧专场。2006年举办了纪念越剧诞生一百周年的专场演出,2007年和2008年演出越剧《红楼梦》,2008年举办《四川地震灾后重建义演》越剧明星专场,2009年参加《相约上海》大型文艺晚会,2010年举办《迎世博越剧专场》,2011年举办《追梦寻梦》个人专场等。演出得到洛杉矶和上海各大媒体的关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专程派员采访,拍摄了纪录片《美国有个越剧团》。该片在上海多次播出,引起热烈反响。201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天下唐人街》3D纪录片,有重要篇幅介绍洛杉矶越剧团。剧团除举办大型演出外,也参加小型演出活动。观众群由最初的越剧和戏曲爱好者,逐步向美国主流社会延伸。越剧团以戏会友,定期活动,并有资深专业演员培训和辅导唱腔和身段。除了排戏切磋技艺外,也举办家庭聚会、旅游野营等活动。(洛杉矶越剧团网)洛杉矶越剧之家是梅拉诺文化演艺公司旗下专注于以越剧为主的戏曲演唱和表演的艺术团体,由徐派小生钱惠丽担任艺术顾问,王派入室弟子邬素斐担任艺术总监兼校长。美国洛杉矶越剧之家致力于美中传统文化的交流,是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和谐融合。其特点是尽最大努力展现越剧悠久历史及艺术魅力,在洛杉矶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剧团众星璀璨:由原上海越剧院陈新章老师担任主胡;由原上海越剧院演奏家树志明担任音乐总监及统筹。至今,已成功举办2016花好月圆越剧专场,两次为中美电影节表演越剧,把越剧带进了好莱坞。2019年4月24日,联合国网合集团与海外越剧联盟共同举办了“春之声越聚缘和平音乐会”,庆祝中美建交4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戏剧文化,艺术文化无国界,四海之内皆兄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次“春之声越聚缘和平音乐会”由著名越剧宗师徐玉兰的入室弟子裴燕与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杰出弟子邬素斐领衔主演,演出剧目包括《红楼梦》《梁祝》《追鱼》《情探》《沙漠王子》《忠魂曲》《桃花扇》等,为纽约观众呈现了一场古老与现代经典越剧的表演艺术。本次纽约演出是海外越剧联盟在海外演出生涯重要历练中的里程碑,表达了海外越剧人对越剧文化的深情。他们以传承传播弘扬中国文化为重任,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使命,增强了美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熟悉感和认同感。

在越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越剧的传播载体和媒介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早的唱片、电影、广播,到后来的电视、录音带、录像带、CD、VCD、DVD、MP3,直到现在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在线放映。这些物质载体或传播媒介,给予越剧这一舞台表演艺术更多展现的空间,形成了越剧的多重传播窗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介也成为戏曲传播的渠道之一。据业内人士称,浙江电视台保存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录制的越剧剧目,90%以上现都已出版了VCD或DVD。而上海电视台同一时期录制的越剧演出录像,也通过“七彩戏剧频道”及扬子江音像出版社等电视频道和出版机构重现于观众面前。在土豆、优酷等多个互联网站及“越剧之家”等微信平台都能找到越剧的视频或音频片段,能够直接观看或提供下载链接服务,供受众共享。有学者指出:“互联网的兴起,给人类的信息接收方式带来观念上的革命性变化。信息接收不再是单向、被动的,越剧的传播门槛降得更低,传播渠道不再是稀缺资源,传播内容更加灵活,不再受时空限制。”(廖亮,2014)迄今为止,网络新媒体的越剧传播能进行多方互动交流,极大地满足了越迷的需求,也极大地拓展了越剧的推广途径。各类越剧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地官办及民办的越剧网站不断涌现,有综合性的越剧网站,如美丽越剧网、中国越剧网,也有各越剧院团的网站,还有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这些网站是宣传戏曲艺术的有力工具,使原本只能在舞台上才得一见的戏曲表演走进了千家万户,既吸引了大量的青年越剧观众汇聚其间,又日益受到专业剧团的重视。有些网站还有专门的英文版本,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网、洛杉矶越剧网都以双语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彻底地打破了国界、地界的限制,使艺术得以更为普遍地传播,让海内外观众有更多渠道了解越剧,使得演出者与观看者的观点互动交流变得更为简单和直观,拓宽了越剧跨文化传播的途径。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视,各类戏曲类海外传播工程也陆续开始开展起来。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了“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包括在内,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剧本翻译的形式,用英语来讲戏曲故事,向海外系统推介中国戏曲文化,自出版以来,备受海内外关注。越剧的宣传也向产业化传播发展,在各类重大国际场合受到推介,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中如梦如诗的越剧表演,让世界领略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