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术语翻译的研究现状
越剧术语囊括越剧主要流派、角色行当、越剧唱腔、越剧表演程式和身段、越剧妆容与服饰、越剧伴奏乐器、越剧经典剧目、越剧理论术语。近十年来,越剧的外宣翻译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其研究成果并不多,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剧名、字幕、唱词、某一剧目的汉英翻译,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此外,这些研究多以功能目的论、翻译理论为视角,理论依据单一。研究目的大多是探讨剧名的英译方法,缺乏汉英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的研究。
吕世生2015年撰写的《中国戏剧外译的双重制约》指出,忠实的翻译理念和对戏剧文本翻译独特性的认识不足制约了当前中国戏剧“走出去”的进程。后者体现为:(1)戏剧文本是多元符号系统组合的文本;(2)戏剧文本的他者文化接受受制于目标语的文学系统及戏剧系统两个系统;(3)戏剧文本功能不具自足性,需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实现其文本功能。
戏剧翻译文本不是自足的文本,还需要演员的舞台表演,将戏剧文本化为演员的动作、语言,化作舞台表演的听觉、视觉符号,才能实现完整的文本功能。要实现戏剧文本的功能,其语言符号要转换为舞台演出的语言及非语言符号,这使戏剧文本的翻译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即“它是纯粹的文学翻译,还是更大更复杂的功能系统中的一个元素”,戏剧翻译的独特性也由此产生(Bassnett,2005)。
戏剧翻译研究常使用“可表演性”(performability/speakability/playability)这一概念以代替“忠实”或“对等”等概念。其原因是戏剧文本(舞台演出)意义的呈现需通过演员的表演而得以完成,而观众又对表演的解读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前者要求戏剧文本的语言要适于演员的演出,后者要求它的文化内涵易被观众即时理解。这样,原文本中语言文化的协调改写就变得更为复杂。
戏剧文本跨文化的翻译改写是戏剧翻译的现实。戏剧家及翻译家Patrice Pavis则认为“戏剧翻译是超越戏剧文本的语言转换,真正的翻译应在整个舞台表演的层面上进行”。郭遂红(2012)认为,京剧行当的汉英翻译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不考虑传统文化的粗浅翻译,直接音译京剧的各个行当,这样的译文让外国观众不知所云,无法传递角色的文化涵义;二是由文化沟壑造成的不恰当翻译,这样的译文使源语文化信息丢失;三是错误理解行当的文化内涵而造成的错误翻译,这些译文无法传播京剧中蕴藏着的如信仰、价值观、审美标准、道德标准、生活愿景等中国传统文化。为此,他提出了四种以传递文化为目的的翻译方法:直译结合提供文化信息的注释,基于中国文化的意译,基于中国文化精髓的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以及基于中国文化的音译法。
毛发生(2002)在《京剧术语翻译及其方法》中提出采用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释义法和意译+音译法来翻译京剧角色术语、音乐术语、乐器术语、脸谱术语和服装术语。
陈含英(2018)在《“一带一路”视域下越剧术语外宣翻译研究》中系统梳理了2346个越剧术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方法,分别为“寻找异质文化关联性,填补目标域文化空位”,“理顺内在逻辑,重构概念逻辑系统”和“实现功能对等,传播文化正能量”。具体而言,第一,文化空位现象在翻译越剧唱腔(曲调板式、唱词句式、音韵)、越剧表演程式和身段、越剧妆容与服饰和越剧理论术语这四大类越剧术语时尤其需要注意,译者在翻译时首要的任务是对这些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的术语进行合理解读,找到外国文化中对应的关联点,进行有效的文化转化,才能避免因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理解障碍。第二,在越剧术语翻译时,即便译者填补了目标域文化空位后,还必须对异质语双方的文化进行思维规律的检视,重构合理的概念逻辑系统,从思维层级的逻辑关系对越剧术语所涵盖的特殊属性进行切割和重组,使目标域受众更好地理解源始域文化。第三,翻译越剧术语时,译者要把握好术语的教育和情感内涵,对传播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内容如有关善的教育、孝道、正义、团结等内容要积极译介。
张力生(2010)在《戏曲术语的中译英问题》中提出戏曲术语翻译存在术语英译混乱、缺乏统一译名和曲目名误译、硬译等问题。
刘宝生在《试论京剧行当和剧目名称翻译》中提出京剧剧目名称的翻译方法有直译、增译和转译三种。以人名、地名、物名以及事件命名的剧目名称大多采用直译的方法,按中文原名英译。不表现戏曲内容的剧名采用增译的方法,在原剧目名称上增加内容。对很难妥善译成简明的英文剧名的剧目宜用改译的方法,抛开原名,从望“名”生“译”中走出来。
马晶晶(2017)在《目的论视角下越剧剧名英译的实证研究》设计的问卷调查发现,最易为目标语观众所接受的是以意译方法翻译的越剧人名剧目,其次是补充注释的翻译策略;意译的剧情剧名为大多数观众接受,直译与注释逊色于意译,却也可为较多人认可;以事物或线索为剧名的越剧剧目名英译更推崇直译的翻译手法,其次为意译,而补充注释在该类型剧名的翻译中则较少地受到观众认可。
潘朝瑞(2015)在《越剧〈梁祝〉字幕英译过程概念整合分析》界定概念整合的三种情况,完全对应、半对应与无对应。对字幕英译的启示是:(1)源语与译语两个所指空间中显性成员的对应,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去全面考虑原文所凸显的表征空间,从而使得译文的表征空间与原文的表征空间完全连通,即两个空间中所有成员的完全对应;(2)译语与源语的半对应情况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受众需求,量化所指空间的成员,并与源语表征空间中的成员部分融合,最终使译文受众接受;(3)译语表征空间类推映射出的空间成员并非都与通过译语源语空间类推映射出的空间成员互为映射连通,但无论连通与否,其最终目标还是以有效应用为前提。
顾秀丽(2014)在《中国传统戏曲越剧英译研究》提出越剧剧名的英译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以主人公的姓名为剧名的英译策略为拼音英译人名,加上适当的连词或介词。第二种,以主要剧情为剧名的英译方法为直译加增译,增译背景介绍,笔者认为背景的增译有助于西方观众从剧名了解越剧的主要内容和精髓。第三种,以剧中一件有意义的物件或线索命名的剧名采用直译物件或线索加解释性的同位语以帮助外籍观众更准确地理解该剧的主要内容。
林奕佳(2014)在《文化视阈下越剧〈西厢记〉唱词的可译性探讨》中写道《西厢记》唱词文化不可译之处为生态文化不可译、物质文化不可译、社会文化不可译、宗教文化不可译。针对上述难题,笔者提出对唱词翻译策略以直译优先,辅助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