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试者招募的规划步骤

三、受试者招募的规划步骤

受试者招募是指医疗机构或者制药公司发布临床试验信息,寻求潜在受试者参加临床试验的过程。受试者的招募是整个临床试验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CRO竞标方案(bid defence proposal)中的重点部分。在一个竞标方案中,申办者除了要审阅该CRO的经验、人员的配备和管理系统,还要看受试者的招募计划、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应对措施等。通常在招募方法制定前,申办方及CRO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并进行规划,主要考量因素为招募广告的设计、受试者的筛选、转诊和访视等。

(一)可行性调查

绝大多数的多国多中心试验,在其准备阶段,可行性调查(feasibility study)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可行性调查的目的是根据申办方的计划,筛选有能力开展试验的国家、地区和研究中心,预估每个地区和所选中心的入组潜力,并且评估试验方案在所选地区执行的可行性。在筛选医院及研究者的过程中,申办方或CRO代表会与研究者进行充分讨论,开展可行性调查以获得准确的信息。同时,根据可行性调查结果,挑选合乎要求的医院及研究者作为临床试验实施的场所及执行者。可行性调查做得越细致、越具体,就越容易帮助申办者及CRO招募到足够多的受试者,并且确保所选择的中心有能力按照临床试验方案和GCP的要求执行临床试验(详见第七章临床试验的监查,第一节可行性调查)。

(二)制定招募策略

申办者及CRO根据该研究药物的特征、适应证以及招募受试者的难易度,制定招募策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拟定招募日程计划。②了解当地该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仔细查阅数据库(处方记录、就诊记录、以往试验情况),确认受试者来源,如院内、社区、医学相关协会的数据库等。③撰写招募材料,包括文字、录像等帮助受试者了解试验的材料,并获得伦理批准。④制定招募方式,包括医师推荐、院内广告和院外媒体广告等。⑤接洽相关广告媒体,规划广告细节及所需的费用。⑥根据招募计划制定预算,获得批准。

(三)筛选受试者

在本研究中心寻找受试者是最常用,也是最传统的方式。在正式筛选受试者前,推荐采用预筛程序,一般由研究护士或研究协调员完成。如筛查研究者已有的患者数据库,找到潜在受试者后,则安排下一步的正式筛选。

可以通过以下程序进行受试者正式筛选,筛选中的知情同意过程和医学相关操作必须由被授权的医生完成:①按照方案规定的入选及排除标准大致判断受试者入选的可能性。②向受试者介绍该试验,回答受试者的相关疑问,并询问受试者参与此项试验的意愿。③给予受试者充分时间考虑,在其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根据入组排除标准做相关评估和检查。⑤根据评估结果确认受试者是否符合试验的入排标准。

(四)受试者转诊方案

申办方和CRO不但要评估本研究中心可能符合条件的受试者人数,还应制定受试者转诊的备用方案。一旦入组情况不如预期,可通过转诊方案寻找受试者。转诊方案包括:哪些医院的医师能够转诊患者过来参加试验;预计能够转诊多少受试者;转诊手续;从本地区其他医院转诊还是跨地区转诊,甚至跨国转诊等。曾经有一项罕见疾病的造影剂临床试验,美国的入组率很低,申办者曾想把中国台湾的患者转诊到美国参加试验,并承担患者所有的差旅费及试验费。但跨国转诊所涉及的文化、伦理、法律、签证、护照及旅行等相关问题都要事先计划。跨国转诊也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伦理问题,比如是否会变相诱导患者参加试验等。在香港进行的试验,入组率很低时,也有从深圳或广东其他地区转诊受试者的情况。

(五)广告招募

为了招募受试者,临床试验可以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宣传,但前提是必须确保遵守各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各研究中心和伦理委员会的规定。另外,所有关于试验的广告宣传品、宣传途径和内容都要事先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以求适当地反映临床试验的目的、设计、适应证、利益和风险,避免夸大其词的不实宣传。比如在新加坡,国家的政策和(或)法规允许在开展临床试验时使用招募广告,并且可以刊登在医院以外的媒体上。但是有的研究中心要求招募广告只能在医院内刊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按照最严格的要求执行。中国对此没有明确的法规要求,但研究机构一般要求必须使用该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的招募广告,审批内容应包括文字、使用的广告途径和媒体及发布范围。根据笔者的从业经验,在大部分临床试验中,由于广告内容一般相对简单,方案中的入选和排除标准未详尽列出,受试者无法根据广告内容判断自己是否符合入组条件,故通过广告成功招募并入组的受试者占比相对较低。尽管如此,对于患病率低甚至罕见病的临床试验来说,通过广告哪怕找到一位潜在的受试者也是很有价值的。因此,在临床试验入组难的境况下,广告仍然是大部分临床试验执行时都不会放弃的入组策略之一。

通过网络、报纸、杂志或广播把试验的消息广而告之,使得潜在的受试者获取这一消息,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但应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适当地调整宣传方式。在涉及多个国家的国际多中心试验中,即使试验方案和适应证一致,但如果忽略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异,受试者的招募就很难成功。因此,在广告投放前,可以事先进行市场调研,细致分析人群特征、社会经济因素、生活方式和媒体使用习惯等,锁定受试者人群,以便灵活地使用不同的广告形式进行宣传。

另外,各国都有一些专业的招募公司,具有丰富的受试者招募经验,甚至还有庞大的志愿者数据库,因此临床试验开展中可以考虑使用招募公司,以期较快达成入组目标。

最后,如果由于成功的广告效应,吸引了大批有兴趣参加试验的患者到医院进行咨询,但医院没有足够的人力去接待,这样的情况会让患者备受冷落和不满,进而可能选择放弃参与试验。因此,作为整个招募计划的一部分,合理安排好临床试验热线电话、线上咨询和院内接待等工作对于招募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六)激励性访视或激励性电话

一家医院到底能入组多少受试者,可根据既往同类试验的经验进行估算。入组受试者数与适应证和方案设计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在临床试验进行时,有时会发现有的医院入组率很高,而有的医院根本就没有受试者入组。对于一直没有受试者入组的医院,有时会采取激励性访视或激励性电话(motivational/boost visit,motivational/boost call)的方法,以期激励研究者推动入组工作。比如,一家医院如果在过去30日内没有受试者入组,监查员就要和研究者、研究护士共同探讨原因;60日内没有受试者入组,CRO的医学监查医师就应拜访研究者;90日时,由申办者医学监查医师出面和研究者联系,主要目的是讨论原因并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如是否需要修改广告及转诊策略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如果医院还是没有受试者入组,那么申办者就会考虑终止这家医院的参与。

(七)人工智能在受试者招募中的作用

当下已经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临床试验也同样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受试者招募方面,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智能化的受试者匹配。一是用某一患者的病历去比对注册的临床试验库,为患者找到适合的临床试验;二是用某一临床试验的招募标准去比对患者数据库,以帮助研究者更快地找到更多的潜在受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