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试者招募的影响因素
招募受试者困难的原因分析有赖于研究者、研究护士、监查员、项目经理和医学监查医师的共同参与。可以比较各个医院的试验进度图表,分析招募困难是整个试验层面的问题还是个别医院的问题。总之,首先应该找到根本原因,然后解决问题,从试验各方的专业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尽快采取积极措施。招募困难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试验方案
试验方案入选、排除标准过于严格,或试验中的某些操作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这些都属于试验层面的问题。
如一个治疗糖尿病的新药临床试验方案规定HBs Ag阳性患者不能入组,这一条在中国造成了招募的困难。申办方最终接受了研究者的反馈,在药物安全性允许和不影响试验总体设计的情况下,将此条排除标准做了修改,之后大大提高了预筛和筛选成功率,从而加速了入组进度。
关于试验操作复杂造成入组困难,举个例子,某精神分裂症试验的筛选步骤极其繁琐,某些受试者对此临床试验有兴趣,但是了解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筛选和随后访视后,只能对试验望而却步:①仅筛选访视步骤就需要2日才能完成,受试者需要来医院2次;另外其他访视每次也要在医院花一整日的时间。②筛选中,要对研究者和受试者面谈做量表评分的过程进行录像。由于精神分裂症受试者本来就担心受到社会歧视,不愿意录像,造成绝大多数受试者不愿意参加试验,这在中国尤为突出,连研究者都失去了劝说受试者参加试验的信心。③要求将录像上传到规定的数据库,可能因为服务器在国外,上传速度非常慢而且中途经常失败,于是研究者只好选择值夜班网速相对较快时上传录像。上述步骤造成研究者、受试者,甚至CRA都叫苦连天,严重影响了所有参与方的积极性。因此,试验方案应该在不影响科学性和受试者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单易行。
招募受试者不单是申办者和CRO的责任,更是研究者的责任。申办方在方案定稿前应该与参与方充分沟通,听取各方建议,这样才更能设计出兼顾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二)研究中心(医院、研究者、研究护士)
在筛选医院及研究者阶段,按照试验方案的要求,正确地评估医院的能力、资源、设备条件以及就诊人数是十分重要的。筛选到合适的研究者不等于筛选到合适的医院,因为筛选研究者是根据研究者本身的专长和经验等,而筛选医院时要考虑医院的能力、资源和设备条件等。而且即便医院有再好的仪器设备,但如果研究者经验不足,尤其是研究者不能投入足够时间执行试验或管理其研究团队,也不可能成功。因此,在筛选的过程中,应该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Lasagna法则告诉我们,研究者在估计医院潜在受试者人数时往往会过高估计,因此,可以通过询问医院其他医师、参考以前和该研究者合作的经验,或者实地观察门诊就诊人数,以准确估计入组速度。
学术带头人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极高的学术造诣,且接诊患者量大,所以请他们担任主要研究者(principal investigator,PI)的申办者也很多,一个PI同时主管多个试验的情况不在少数,所以除了确认研究者的学术能力,也要确认研究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的确能对试验进行有效管理。一般PI会为每个试验设置至少一位助理研究者(sub-investigator,Sub-I),来实际负责受试者招募和具体工作。
在临床试验中,有时招募受试者是由研究护士或临床试验协调员(CRC)来完成的,而非研究者。在预筛选受试者时,研究护士或CRC向受试者介绍试验,并初步判断受试者入组的可能性,在招募受试者的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研究护士或CRC的沟通能力也会影响到招募情况,在说明临床试验具体步骤过程中,尤其不可以夸大收益且忽略风险,或诱导受试者参加试验。最后由PI或Sub-I进一步介绍试验,解答受试者的任何疑问尤其是医学相关的问题,在患者充分考虑、表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正式筛选。
(三)受试者
受试者对试验的顾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药物疗效、安全性和参加试验后的收益风险比;二是试验的复杂性,以及试验的过程和程序对其是否造成很大的不便。
研究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受试者是否参加试验来说,其实是一个比较和权衡的过程。一是把研究药物可能产生的风险与已有治疗药物的风险进行比较。通常受试者会很介意研究药物可能存在的风险,而忽略已有的治疗药物也有不良反应和风险存在。其差别在于现有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是已知的,而研究药物的风险可能是未知的。因此,在获取受试者知情同意的过程中,研究者应充分做好告知工作,不但要告知研究药物可能存在的风险,还要告知已有的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二是把研究药物可能产生的收益与风险做比较。研究者不但要告知受试者参与试验后可能获得的益处,也要详尽说明可能存在的风险及不良反应。
方案的设计应尽可能的简单,这样有利于招募受试者。试验中是否有侵入性的检查,如活检、肝穿刺、频繁的抽血、胃镜、支气管镜,或是试验时间太长、随访太多、频度太高,以及是否必须在工作日进行随访,这些也都会影响受试者做出是否参加试验的最终决定。当研究者在介绍临床试验时,尽量避免使用临床试验专业名词和医学名词,有时受试者根本不能理解这些专业名词的含义,又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疑惑,因此就直截了当地表示不愿参加试验。因此,应当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受试者介绍试验,帮助其了解试验的目的、设计和方案等。另外由于受试者需要依据方案按计划到院随访,给予合理的交通补偿可以适当减轻受试者的经济压力,进而有助于提高方案依从性、减少脱落率。
(四)影响受试者招募入组的其他因素
1.研究药物的吸引力 受试者有权利决定是否参加临床试验。研究药物疗效越好越安全、临床没有其他治疗选择,或者是抗肿瘤的新药试验,受试者越有兴趣参加。
2.竞争性试验 竞争性试验指的是在同一医院或同一科室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适应证的试验在同一时段内进行,这样两个试验就会出现竞争受试者、竞争医院或科室的资源的情况。即使试验并不竞争相同的受试者人群,一家医院承接过多的试验也将会导致不同试验间互相竞争其他的资源,如研究医生、护士、诊室、设备(如传真机、复印机以及存放药品的柜子或冰箱)。同一地区有相同病种的其他试验同时开展时,也可能被其他试验分走潜在受试者,从而对入组产生影响。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多个试验互相竞争,必然直接影响到受试者的招募进度。
3.对照药与受试者招募 安慰剂对照与阳性对照相比,有时会影响受试者参加试验的兴趣,所以减少进入安慰剂对照组的机会有利于受试者的招募,如在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比例为6∶1,或者治疗周期较短的试验中,受试者对安慰剂的接受度相对较高。一般选用已知疗效较好的对照药,有利于受试者的招募。